图书介绍
船山理论范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乃恭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2733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杨坚(541~604)-传记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船山理论范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坎坷的人生,光辉的著作23
第二章 絪缊本体33
一 “太虚一实”,“无有所谓无”33
(一)“太虚一实”,气化万物33
(二)“虚”与“实”,“有”与“无”34
(三)批判老子以“天地为橐籥”和佛学以“法界为梦幻”的胡说36
二 “絪缊之本体”38
(一)“絪缊”的新含义38
(二)“生非创有”,“死非消灭”39
三 “诚”40
(一)“诚”的理论来源41
(二)“诚”是“实有”和“实理”的统一41
四 “太极”44
(一)中国历史上对“太级”的各种解说44
(二)王夫之对“太极”范畴的新阐发46
第三章 “理”与“气”51
一 中国古代关于“气”和“理”范畴的论述51
(一)论“气”范畴51
(二)论“理”范畴53
二 “理气一也”,“理依于气”56
(一)“气”的形态和特点56
(二)“理”的内容和特点57
(三)“理在气中,气无非理”58
(四)驳程朱关于理气“决是二物”和陆王“心即理”的学说60
第四章 “乾坤并建”62
一 中国古代关于万物生成的论述62
二 “乾坤并建”,驳天地有始说68
(一)“乾坤并建”说68
(二)驳天地有始说71
(三)“天”是“资始万物之理气”,驳“天一理”说74
(四)“天地本无起灭”76
三 “天地之化”,“推陈致新”77
(一)“天地之化日新”78
(二)“成者内成”,“生者外生”79
第五章 “宇”,“宙”,“时”83
一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概念的论述83
二 宇宙“积而成乎久大”84
(一)论“宇”、“宙”范畴的特点和时空的相互关系84
(二)“三际”87
三 “知时”和“时中”88
(一)中国古代关于“趋时”和“时中”的论述88
(二)王夫之论“时”范畴90
第六章 “动”和“静”96
一 中国古代关于动静范畴的论述96
二 动静皆气,“动静皆动”102
(一)“阴阳必动必静”102
(二)“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103
(三)“动静互涵”,“动静无端”104
(四)驳“动静生阴阳”和“主静”说106
第七章 “道”与“器”111
一 中国古代关于道器论的论述111
二 “器与道相为体用之实”114
(一)道器“统之乎一形”114
(二)“道者器之道”,“无有虚悬之道”116
(三)“道”是“物所众著”和“物之所由”117
(四)“体用胥有”,“体用相函”119
(五)驳老庄、佛学和理学的唯心主义道器论123
(六)道器论的方法论意义125
第八章 “一”与“两”127
一 中国古代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以一”思想的论述127
二 “一之体立”,“两之用行”132
(一)“阴阳具足”,“变易以出”133
(二)“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134
(三)批判在“合二以一”与“一分为二”问题上的错误观点138
(四)论“物极必反”思想139
(五)“相因”“相承”,“相反”“相通”140
(六)“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145
(七)“一以统万”,“必珍其独”147
第九章 “几”,“神”,“命”154
一 中国古代关于“几”范畴的论述154
二 “动静必然之介”155
(一)“几”的含义155
(二)“几”的特征156
(三)“知几”的方法157
三 中国古代关于“神”范畴的论述158
四 “神”是“鼓动万物之理”159
(一)“神”的含义160
(二)“神”的特征161
(三)“穷神”、“存神”的途径162
五 中国古代关于“命”范畴的论述164
六 “命”是“天命自然之理”167
(一)“命”的新含义167
(二)“命”的特点168
第十章 “质”与“文”171
一 中国古代关于“质”和“文”范畴的论述171
二 “由质生文,文以昭质”174
(一)“质”和“文”的内容及特征174
(二)“文质不可分”,“无可偏为损益”176
(三)“统文为质”以立体,“建质生文”以居要178
三 批判文质关系中的错误倾向179
第十一章 “本”与“末”181
一 中国古代关于本末范畴的论述181
二 本生其末,知本救末184
(一)“本”和“末”范畴的含义及特征185
(二)“本”和“末”的相互关系186
(三)掌握本末范畴的意义187
第十二章 “道”与“德”190
一 中国古代关于“道”和“德”范畴的论述190
二 “德为道之实”,“道定而德著”194
(一)“道”的含义和特点194
(二)“德”的新界说和特点196
(三)天道王道,“一本于德”200
(四)德“以行夫道”,道“以载夫德”200
第十三章 “中”与“和”203
一 中国古代关于“中”的论述203
二 “阴阳之理,建之者中”206
(一)“中”的新界说206
(二)“用中”及其意义208
三 中国古代关于“和”的论述210
四 “阴与阳和,气与神和”215
(一)“和”的新界说215
(二)“和”的作用217
(三)“中”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219
(四)认识“和”范畴的实践意义220
第十四章 “体”与“用”223
一 中国古代关于“体”、“用”范畴的论述223
二 “体用胥有”,“体用相函”228
(一)“体用胥有”,“相需以实”228
(二)“体以致用,用以备体”229
(三)认识“体用”范畴的意义231
第十五章 “名”与“实”234
一 中国古代关于“名实”范畴的论述234
二 “名因于实,实成于名”240
(一)“名从实起”,“名因人立”240
(二)“名”随“实”变,“实”异“名”异241
(三)名实兼知,名实并用242
(四)对名实“相离”和“偏废”观点的批判244
(五)名实论的社会意义248
第十六章 “己”与“物”250
一 中国古代关于“己物”范畴的论述250
二 “推己即以尽物,循物皆得于己”253
(一)“物字之与己,为对设之词”253
(二)“内取之身(己),外取之物”256
(三)批判在“己物”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258
第十七章 “心”与“理”264
一 中国古代关于“心”、“理”范畴的论述264
二 “以理御心”,“以心循理”269
(一)对“心”和“理”范畴的界定269
(二)“存理于心”,“以心循理”273
(三)驳“立理以限事”和“三界唯心”的谬说277
第十八章 “能”与“所”281
一 中国古代关于“能”、“所”范畴的论述281
二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282
(一)对“能”、“所”范畴的新界定282
(二)体用皆实有,“能必副其所”286
(三)驳佛学、理学、心学以“能”为“所”的诡辩288
第十九章 “知”与“行”294
一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的论述294
二 “由行而行则知之”,“由知而知所行”300
(一)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发生300
(二)驳“生知”和“良知”说302
(三)“见闻之知”与“心知”305
(四)知行“相为对待”,“不相为对待”313
(五)行“为知之实”,知“为行之资”316
(六)批判老子、佛学、理学、心学“离行以为知”321
第二十章 “格物”与“致知”325
一 中国古代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325
二 格物充其用,致知审夫几331
(一)“格物致知”是“知之方”331
(二)“格致之功”,“不可偏废”335
(三)“致知之途”,“曰学曰思”337
(四)驳汉学、理学、心学和佛学在“格致”问题上的谬说342
第二十一章 人性论345
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论述345
二 “性者生理”,“内生外成”349
(一)“内生外成”,日生日成349
(二)“人之体惟性,人之用惟才”352
(三)性体心用,情是人心354
(四)“性性”、“物物”的“尽性”方法356
(五)对几种错误人性观点的辨析357
第二十二章 “天理”与“人欲”362
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362
二 理尽合人欲,欲推合天理366
(一)“天理人欲”的含义366
(二)“天理人欲,同行异情”368
(三)“人欲中择天理,天理中辨人欲”369
(四)驳老、佛“禁欲”和理学、心学“灭人欲”的谬说373
第二十三章 “义”与“利”377
一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的考察377
二 义利统举,“以义制利”386
(一)“义利之分”和特点386
(二)“义足以用”,“利足以和”389
(三)驳“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观点391
第二十四章 生死观393
一 中国古代关于生死的论述393
二 “生以之生,死以之死”400
(一)生列之理400
(二)“生不虚”,“死不妄”403
(三)驳老、佛关于“始于爱生、中于患生、卒于无生”的谬说405
第二十五章 “天道”与“人道”408
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论述408
二 “以道事天”,“以人造天”413
(一)“天无为”而缺,“人有为”求盈413
(二)顺理善因天,“善动以化物”415
(三)“为道”“制宜”,“以人造天”417
(四)批判老庄以人同天的自然主义419
第二十六章 “理势”史观422
一 中国古代关于历史观的概述422
二 “势因理成”,“理因乎势”425
(一)驳斥在历史观中的各种谬说426
(二)“理成势”,“势成理”437
(三)“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441
(四)“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444
第二十七章 “政教”,“恤民”446
一 治国以“政教”二端447
(一)“政”与“教”及其相互关系447
(二)“立人之道仁与义”448
(三)为政要“循理”452
二 “尊君”与“易君”453
(一)君是为天下人效职453
(二)尊君反对愚忠454
(三)“易君”,诛君455
(四)“为民之主”的善政高于“君臣之义”457
三 统一王权,“分统”而治458
四 “制法”与“择人”459
(一)“任法”、“任人”,各是一弊460
(二)“以法天纪,以尽人能”460
五 “用贤”与“除奸”464
(一)贤人的内涵464
(二)“进贤之道”465
(三)任贤“托国家”、安万民、“正风俗”468
六 国政因革、风俗变迁、揆文奋武的政治原则470
(一)国政因革“一张一弛”471
(二)风俗变迁“一质一文”472
(三)治国“揆文奋武”473
七 “恤民”474
(一)“重民”思想的依据474
(二)“恤民”的根本在于重视民生476
(三)养民之道的具体措施477
第二十八章 船山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81
附录 从船山哲学看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维教训490
论题一 “天人合一”与“社会太极”491
论题二 如何正确认识老子、庄子、朱熹理学、阳明心学和李贽的思想精髓503
论题三 核心理念的实质与学术观点的批评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