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原理
  • 柳海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5571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礼仪-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二 教育科学及其体系4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8

一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二 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19

第三节 教育理论及其功能23

一 教育学的若干基本理论范畴23

二 教育理论的功能29

第四节 价值论与方法论31

一 价值论31

二 方法论34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变迁38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38

一 生物起源论38

二 心理起源论40

三 劳动起源论40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47

一 原始社会的教育47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51

三 现代社会的教育57

第三节 新中国的教育76

一 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76

二 教育事业的改革调整79

三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83

四 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后的教育85

五 跨世纪的教育改革87

第四节 未来教育展望89

第三章 教育实践的理论透视97

第一节 教育的科学定义97

一 历史的解说97

二 现实的确认99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101

一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102

二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103

三 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104

四 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107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形态108

一 家庭教育110

二 社会教育113

三 学校教育117

第四节 教育的途径125

一 教学126

二 课外活动130

三 社会实践133

第五节 教育的本质137

一 教育的本质137

二 教育的本质特性138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42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43

一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143

二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45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167

一 教育功能的结构167

二 教育的本体功能168

三 教育的社会功能172

第三节 教育与现代化198

一 社会现代化198

二 教育现代化199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207

第一节 人的哲学207

一 人的特性208

二 人的本质211

三 人的发展213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215

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215

二 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216

三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221

第三节 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25

一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25

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28

三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30

四 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232

第六章 教育制度233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233

一 教育制度与学制233

二 学制确立的依据234

三 当代学制发展趋势236

第二节 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41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与教育改革242

二 我国现行教育构成249

第三节 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实验260

一 五四制实验260

二 六三制实验263

第七章 教育目的265

第一节 基本原理265

一 教育目的概述265

二 教育目的类型271

三 教育目的演变273

四 教育目的确立依据274

五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目的概览2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78

一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278

二 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280

三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284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291

一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291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292

三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94

四 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298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培养目标304

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304

二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317

三 未来人的素质特征326

第八章 教育内容330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330

一 教育内容的概念及其特征330

二 教育内容的价值334

三 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36

四 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339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343

一 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343

二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348

三 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356

四 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358

五 劳动技术360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361

一 课程计划362

二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367

第九章 教育活动372

第一节 教育活动概说372

一 教育活动的界定372

二 教育活动的结构374

三 教育活动的意义378

第二节 教授活动381

一 教授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381

二 教授活动的主体与客体383

三 教授活动的方法385

四 教授活动的形式387

第三节 学习活动391

一 学习活动的特点391

二 学习活动的主体与客体393

三 学习活动的方法394

四 学习活动的形式397

第十章 教育过程400

第一节 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400

一 教育过程的概念400

二 教育过程的本质403

三 教育过程的任务410

四 教育过程的特点413

第二节 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420

一 教育过程的横向整体结构421

二 教育过程的纵向序列结构427

第三节 教育过程的实践形态437

一 语言传授过程与作用437

二 训练过程与作用439

三 情境陶冶过程与作用440

四 实践过程与作用441

第十一章 教育规律443

第一节 规律的规定性443

一 规律与教育规律443

二 规律的特征444

三 教育规律的理论结构446

第二节 教育规律447

一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447

二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452

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55

四 教育要优先发展470

第十二章 教师482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482

一 教师的概念482

二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483

第二节 教师与社会发展485

一 教师的社会地位485

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492

三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493

四 教师的法定权利和义务495

第三节 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498

一 教师的任务498

二 教师的劳动特点499

第四节 教师的专业素质503

一 国外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503

二 国内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505

三 教师的专业素质507

第五节 教师教育概览521

一 教师的职前培养522

二 教师的职后培训524

三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趋势525

第十三章 学生527

第一节 对学生的科学认识527

一 学生的本质属性527

二 学生的社会地位528

三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530

第二节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538

一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538

二 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540

三 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543

四 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547

第三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551

一 学生性别差异与教育552

二 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553

三 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555

四 独生子女的教育556

主要参考文献5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