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关系犯罪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关系犯罪学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5092635.jpg)
- 白建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8791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犯罪学-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关系犯罪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研究范式3
上篇导读:犯罪学研究的研究3
第一章 什么是一个犯罪学问题5
第一节 犯罪学视野中的犯罪5
一、只有一个犯罪5
二、存在不同视角8
第二节 犯罪学叙事方法12
一、实然研究13
二、量化研究14
三、经验研究15
四、关系研究16
第三节 犯罪学体系17
一、犯罪学体系批判17
二、犯罪学逻辑20
第四节 犯罪学整合24
一、犯罪学的富有与贫困24
二、犯罪学理论的类型化分析27
小结33
第二章 应然犯罪学35
第一节 应然犯罪学的基本问题35
第二节 知识背景36
第三节 基本理念40
小结46
第三章 实然犯罪学48
第一节 实然犯罪学的基本问题48
第二节 思想背景49
一、经验主义50
二、生物进化论53
三、社会统计学55
第三节 实证方法58
一、客观观察59
二、科学归纳61
三、定量分析62
第四节 实然之罪65
一、经验之罪65
二、必然之罪67
三、个别之罪69
小结72
上篇回顾:体用之间的犯罪学73
中篇 犯罪关系79
中篇导读:犯罪学的本体研究79
第四章 犯罪特性学82
第一节 狒狒与军官82
第二节 伦理之恶86
一、加罗法洛的“自然犯罪”86
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87
三、休谟的道德直觉主义88
四、过滤后的“纯粹之恶”89
第三节 社会之害90
一、贝卡里亚的犯罪本质论91
二、环境主义的攻击性实验92
三、经验主义的道德无知说93
第四节 犯罪性分析94
一、犯罪与秩序95
二、恶意与敌意96
三、原因危险与结果危险98
第五节 希特勒的犯罪性101
一、恋尸症102
二、为了德国?103
三、再造希特勒的可能性105
第六节 有组织犯罪的犯罪性107
一、匪徒107
二、秘密教门与邪教110
三、秘密会党与黑社会114
四、恐怖主义123
第七节 危险个体的犯罪性133
一、张君案与原因危险133
二、井口案与结果危险139
三、张君们与井口们的危险性比较143
小结144
第五章 犯罪形态学147
第一节 修女与妓女147
第二节 犯罪即罪行149
一、环境决定论150
二、正常人假定151
三、效果论152
四、规范论153
五、批判精神153
第三节 犯罪即罪人154
一、人性决定论155
二、特殊人假定155
三、危险人假定157
四、多元反应论158
五、保守立场159
第四节 犯罪即互动160
第五节 互动的历史163
第六节 互动的结构170
一、被害关系170
二、行为类型173
三、加害地位176
四、国家被害179
第七节 刑罚立场182
小结190
第六章 犯罪定义学192
第一节 面包与铁路192
一、犯罪化的过程和结果194
二、指称犯罪的符号体系195
三、表达价值取向的规范准则196
四、犯罪定义的类型196
五、犯罪定义的本质198
第二节 主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199
一、能动论200
二、多元论203
三、冲突论205
第三节 客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209
一、摹状论210
二、一元论212
三、自然论214
第四节 中介本位的犯罪定义观215
一、任性的主体性217
二、片面的主体性217
三、危险的主体性218
四、互动中的犯罪化221
第五节 犯罪定义的事实学分析225
一、价值分析226
二、真理分析227
三、结构分析229
四、历史分析241
小结242
第七章 犯罪规律学245
第一节 鸡鸣与日出245
第二节 犯罪原因247
一、犯罪原因的概念247
二、犯罪原因研究249
三、因果中心说批判253
第三节 犯罪概率254
一、犯罪概率的概念255
二、犯罪概率研究256
三、概率中心说批判259
第四节 犯罪规律260
一、理论假设261
二、实证检验262
三、普遍联系265
四、一个悲观的结论267
第五节 犯罪规律的发现与证实268
一、实证分析与犯罪规律268
二、犯罪强度270
三、犯罪结构272
四、犯罪动态278
五、犯罪相关278
第六节 犯罪规律类型285
一、原生性犯罪规律285
二、反应性犯罪规律288
三、差异性犯罪规律295
四、学科还原性犯罪规律298
五、犯罪累积规律301
六、犯罪决策规律303
七、犯罪互动规律305
八、结构性犯罪规律307
九、过程性犯罪规律309
十、抵消性犯罪规律311
十一、临界性犯罪规律314
十二、犯罪得逞规律318
十三、犯罪效应规律320
小结326
中篇回顾:关系犯罪观与控制社会控制330
下篇 关系公正337
下篇导读:公正是犯罪关系控制的最高境界337
第八章 微观公正:刑事当事人339
第一节 被害人平等:报应重于预防341
第二节 受刑人平等:同案同判344
第三节原、被告平等:裁判中立346
小结350
第九章 中观公正:立法与司法351
第一节 刑事立法中明显的重刑情结351
第二节 立法对司法的拉动——死刑闲而不虚355
第三节 司法实践对立法的相对独立——法官的集体选择357
第四节 立法与司法之间——犯罪定义的中介性359
小结361
第十章 宏观公正:刑法与社会363
第一节 谁的规则——刑法中的两个背影364
第二节 哪来的规则——内省与经验368
第三节 规则到哪去——复原与重建372
小结377
下篇回顾:犯罪定义权的最优分享379
参考书目382
研究线索389
致谢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