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 典藏版 16 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东升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1235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 典藏版 16 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强化混凝概论1
1.1 混凝:概念、定义与范畴1
1.1.1 混凝基本概念1
1.1.2 混凝研究概况2
1.1.3 混凝评估方法体系与操作规范4
1.2 水质问题与水质安全6
1.2.1 水质问题7
1.2.2 水质迁移转化过程10
1.2.3 饮用水水质标准10
1.2.4 水质安全保障、管理与计划11
1.3 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14
1.3.1 消毒副产物与控制标准14
1.3.2 工艺研究与进展15
1.3.3 混凝剂的研究与进展17
参考文献18
第2章 原水水质特征20
2.1 流域水质变化特征20
2.1.1 河流水质原理20
2.1.2 河流水质变化趋势22
2.1.3 河流水质监控分析24
2.2 水体污染物及其赋存特征26
2.2.1 微污染水质概况26
2.2.2 水体颗粒物27
2.2.3 水体有机物29
2.2.4 水体无机物34
2.3 典型区域原水水质特征34
2.3.1 典型北方水厂原水水质变化34
2.3.2 典型南方水厂原水水质变化35
参考文献45
第3章 微污染水体有机物及其去除特征47
3.1 微污染水体DOM的分析表征47
3.1.1 AOM分级表征的重要性与技术概况47
3.1.2 化学分级表征51
3.1.3 物理分级表征56
3.2 有机物分级方法的改进与操作57
3.2.1 化学分级方法的改进57
3.2.2 物理分级参数的确定63
3.3 典型水体DOM的分级表征68
3.3.1 化学分级表征68
3.3.2 分子质量分级表征73
3.3.3 各组分SUVA和STHMFP的关系76
3.3.4 物理化学结合DOM分级77
3.4 DOM去除机制的分级研究79
3.4.1 不同水体DOM的混凝去除率79
3.4.2 分级组分的混凝去除特征及相互关系81
3.4.3 结合分级方法对DOM混凝去除过程83
3.5 水厂工艺对DOM的去除特征84
3.5.1 常规处理工艺84
3.5.2 强化处理工艺87
参考文献93
第4章 优势混凝形态表征与作用机制96
4.1 高效混凝剂研究概况96
4.2 优势混凝形态研究与进展97
4.2.1 铝(Ⅲ)水解化学概论97
4.2.2 Al13的形成机制99
4.2.3 Al13形成的影响因素102
4.2.4 形态鉴定方法104
4.3 Ferron法的优化解析及k值判据111
4.3.1 优化解析方程的建立112
4.3.2 铝形态的反应k值115
4.3.3 改进Ferron法-k值判据120
4.3.4 NMR法与Ferron法-k值判据法的比较121
4.4 改进Ferron法的应用123
4.4.1 铝盐的自发水解123
4.4.2 铝盐的强制水解124
4.5 Al13的亚稳平衡与转化126
4.5.1 新制PACl的短期熟化行为126
4.5.2 PACl的稀释128
4.5.3 Al13在沉淀中的溶出130
4.5.4 Al13的鉴定132
4.5.5 沉淀转化Al13过程的Ferron解析133
4.6 高浓PACl的制备137
4.6.1 3种方法的初步比较138
4.6.2 B=2.2 高浓PACl中Al13的形成139
4.7 A113的形成机制140
4.7.1 PLI-Al13的介稳平衡140
4.7.2 对影响Al13生成参数的认识142
4.8 Al13的静电簇效应144
4.8.1 电中和能力比较144
4.8.2 絮体生长动力学145
4.8.3 静电簇效应147
参考文献149
第5章 混凝剂的优化与筛选152
5.1 不同形态的相对重要性与稳定性152
5.1.1 聚合铝混凝过程中的形态分布152
5.1.2 聚合铝混凝过程的形态重要性155
5.2 聚合铝混凝作用机制158
5.2.1 pH对聚合铝混凝效果影响158
5.2.2 温度对聚合铝混凝性能影响163
5.2.3 混凝作用机制164
5.3 混凝剂形态与效能的强化:无机、有机复合166
5.3.1 不同助凝剂的复合特征166
5.3.2 复合絮凝剂的混凝性能168
参考文献173
第6章 典型微污染水的强化混凝176
6.1 原水基本水质特征176
6.2 原水季节性混凝特征176
6.3 原水中有机物特性及强化混凝目标178
6.3.1 滦河水与黄河水污染物分析178
6.3.2 黄河水和滦河水水体有机物混凝特性比较181
6.3.3 天津水体强化混凝目标182
6.4 天津原水碱度效应184
6.4.1 pH优化184
6.4.2 强化软化絮凝187
参考文献192
第7章 混凝过程强化与控制194
7.1 絮体的形成与结构194
7.1.1 絮体形态学194
7.1.2 絮体形态学研究方法196
7.1.3 絮体的分形维数198
7.1.4 絮体的强度201
7.1.5 絮体性状的影响因素204
7.1.6 工艺控制条件对絮体性状的影响205
7.2 混凝过程控制与监控技术221
7.2.1 基于多变量参数模型的混凝控制222
7.2.2 基于特性参数模型的混凝控制222
7.2.3 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控制技术及其设计223
7.2.4 絮体性状实时图像检测系统的开发225
7.2.5 絮体性状神经网络预测的基础研究229
参考文献231
第8章 混凝工艺的优化集成234
8.1 研究概况234
8.2 混凝剂优化的中试系统对比235
8.3 气浮与沉淀工艺对强化混凝的影响236
8.3.1 有机物去除对比236
8.3.2 颗粒物去除对比237
8.4 预氧化工艺对混凝的影响238
8.4.1 预臭氧化的除浊作用238
8.4.2 预臭氧化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240
8.5 强化混凝对过滤工艺的影响241
8.5.1 有机物的去除241
8.5.2 浊度的去除242
8.5.3 对滤池过滤周期影响242
8.6 系统优化的检测评价243
8.6.1 全流程颗粒物成分分析243
8.6.2 全流程金属元素迁移分析244
8.6.3 全流程颗粒物去除规律244
8.6.4 全流程DOM迁移转化246
8.7 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249
8.7.1 混凝剂形态组成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249
8.7.2 反应器与反应条件的重要性251
8.7.3 水体有机物、颗粒物与水质数据库252
8.7.4 优化混凝集成技术254
8.7.5 高效絮凝技术的产业化255
8.7.6 强化/优化混凝操作规范255
参考文献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