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语词汇语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许慈惠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3620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语词汇语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日语形态结构主义1
第二节 传统日语语义学6
一、语义范畴7
二、语义特征8
第三节 词的感情语义特征12
一、敬谦感情12
二、雅俗感情色彩13
三、褒贬感情色彩13
四、价值感情色彩15
第四节 文体性特征17
第二章 词汇语法综述18
第一节 词汇语法的定义18
第二节 西方的词汇语法研究的历史及现状19
第三节 中国词汇语法研究的历史及现状22
第四节 日语词汇语法的研究对象及范围23
第五节 日语词汇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6
第六节 日语词汇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32
第三章 词的语义与语法的关系34
第一节 词的语法特征34
第二节 词的语法特征的显性和隐性35
一、显性语法特征35
二、隐性语法特征37
第三节 词的语义与语法的关系38
一、个案研究1 语法对语义的制约作用38
二、个案研究2 语义对语法的反作用40
第四节 语义对语法的制约作用41
一、个案研究1 同一语法结构的不同深层语义42
二、个案研究2 语义关系的确定43
三、个案研究3 语义对词项搭配的作用144
四、个案研究4 语义对词项搭配的作用244
五、个案研究5 语义对词项搭配的作用345
六、个案研究6 语义对语法的制约作用47
七、个案研究7 特殊语义的形容词及句法个性47
八、个案研究8 多义词的名词选择搭配55
九、个案研究9 「ちょつと」搭配的选择限制58
十、个案研究10 授受关系句式与对象之间的关系58
十一、个案研究11 「食べる」、「飲む」搭配的选择限制59
十二、个案研究12 句型与词语的同现关系60
十三、错句案例分析64
第五节 多义词的义项实现65
一、多义词实现义项的单一化65
二、个案研究1 「甘い」的义项实现66
三、个案研究2 「明るい」的义项实现66
四、个案研究3 「食べる」的义项实现68
第四章 词汇语法视角的动词研究70
第一节 有关动词语义分类的先行研究70
第二节 他动词的语义新探187
一、对象发生变化88
二、对象物不发生变化90
第三节 他动词的语义新探295
一、日语四类动词的语义构造95
二、结果构式中的配对自他动词98
第四节 动词的结合价新探101
一、动词结合价及其数量101
二、动词结合价的性质106
三、关于动词结合价的两点补充108
第五节 意志动词与非意志动词109
一、意志动词的语义特征110
二、意志义形成的诸要素112
三、动词的自、他性与意志性118
第六节 动词的语义结构及其射程119
第七节 自他对应动词及其语义结构与射程125
一、自他对应动词及其语义结构与射程125
二、有对动词产生的语义条件127
第八节 动词的态的语法意义131
第九节 动词的体的语义要素132
第十节 词汇语法视角的动词细化研究135
第十一节 动词的个案研究137
一、个案研究1 一些汉语サ变动词的语义特征137
二、个案研究2 相互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类型140
三、个案研究3 属性形容词连用形与动词的语义关系149
四、个案研究4 与「へつつぁる」组合的动词的语义特征161
第五章 词汇语法视角的格助词研究171
第一节 格助词的性质、特点及其作用171
一、格助词有固定的语法意义172
二、格助词的语法特点173
三、格助词的多义确定175
四、格助词的接续176
第二节 词汇语法视角的格助词「が」的研究177
一、「が」的主格性178
二、对象格的主格性180
三、将主格称为对象格的合理性186
四、小结188
第三节 词汇语法视角的格助词「に」的研究188
一、「に」的语法意义的多义性188
二、「に」的点性本质意义191
三、「に」的语法多义项的实现语境192
四、小结194
第四节 词汇语法视角的格助词「へ」的研究195
一、「へ」的先行研究195
二、「へ」的原型义假设与认知心理机制197
三、从「へ1」到多义的动因199
四、「へ」语义隐喻派生辐射图211
五、小结212
参考文献214
后记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