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525038.jpg)
- 余浩,张欢,宋锐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340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下一代网络原理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下一代网络的产生背景1
1.2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2
1.3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4
1.4 下一代网络的优势5
1.5 下一代网络的研究与应用概况6
小结8
习题8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9
2.1 概述9
2.2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13
2.3 3GPP IMS网络的体系结构16
2.4 ITU-T定义的NGN的体系结构17
2.5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20
小结21
习题22
第3章 下一代网络用户接入技术23
3.1 下一代网络的用户和接入方式23
3.1.1 下一代网络的用户分类23
3.1.2 主要接入方式24
3.2 媒体网关26
3.2.1 网关技术演进26
3.2.2 中继媒体网关27
3.2.3 综合接入媒体网关41
3.2.4 IMS多媒体网关42
3.3 综合接入设备42
3.3.1 IAD概述42
3.3.2 IAD的分类43
3.3.3 IAD的功能43
3.3.4 IAD的特点44
3.4.2 信令网关的组网应用45
3.4 信令网关45
3.4.1 信令网关的概念45
3.4.3 信令网关的主要功能要求49
3.5 媒体服务器51
3.5.1 媒体服务器的概念51
3.5.2 媒体服务器的功能52
小结52
习题53
第4章 软交换设备54
4.1 软交换设备概述54
4.2 软交换设备的功能55
4.3 软交换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网管要求58
4.4 软交换设备的性能及可靠性要求59
4.5 软交换设备的分类及其功能组织形式61
4.6.1 目前组网结构下存在的问题62
4.6 软交换设备的组网结构62
4.6.2 软交换设备的路由解决方案63
4.6.3 TRIP协议65
4.7 软交换设备的设计架构69
小结71
习题71
第5章 IP多媒体子系统73
5.1 IMS的由来73
5.2 IMS的特点74
5.3 IMS的体系结构75
5.3.1 IMS中的功能实体75
5.3.2 IMS中的接口和协议79
5.4 IMS的通信流程82
5.4.1 IMS入口点的发现82
5.4.2 注册过程83
5.4.3 会话的建立过程84
5.4.5 IMS通信实例85
5.4.4 会话的释放过程85
5.5 IMS的安全机制90
5.5.1 IMS的安全体系90
5.5.2 IMS安全基础91
5.5.3 IMS安全的关键技术92
5.6 IMS的QoS机制93
5.6.1 SBLP的结构93
5.6.2 SBLP的执行过程94
5.7 IMS的计费95
5.7.1 计费体系95
5.7.2 基于流的计费95
5.8 IMS提供的典型业务95
5.8.1 Presence95
5.8.3 PoC96
5.8.2 Message96
5.8.4 Conference97
5.9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97
5.10 IMS的发展现状98
小结99
习题100
第6章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技术101
6.1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101
6.1.1 业务与应用101
6.1.2 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分类101
6.1.3 下一代网络提供的业务102
6.1.4 下一带网络业务的特点104
6.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105
6.3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层体系结构106
6.3.1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支撑环境106
6.3.2 下一代网络业务层功能实体109
6.4 应用服务器113
6.4.1 应用服务器的主要功能113
6.4.2 应用服务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交互115
6.5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接口技术118
6.5.1 业务开发现状118
6.5.2 基于协议的开发技术和基于API的开发技术119
6.5.3 API的描述、定义API的语言和方法120
6.6 Parlay API122
6.6.1 Parlay API概述122
6.6.2 Parlay框架接口126
6.6.3 Parlay业务接口131
6.6.4 Parlay Web业务133
6.7 JAIN API133
6.7.1 JAIN概述134
6.7.2 JAIN的体系结构136
6.7.3 JAIN主要组件138
6.8 基于SIP的业务接口技术141
6.8.1 SIP业务接口概述和SIP Servlets141
6.8.2 SIP Servlet container功能143
6.8.3 SIP Servlet消息处理机制144
6.8.4 与Http Servlets应用融合146
6.9 CPL语言146
6.9.1 CPL概述146
6.9.2 CPL脚本结构147
6.9.3 CPL的框架结构151
6.9.4 CPL的应用154
6.10 各种业务接口技术之间的比较154
小结156
习题157
第7章 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158
7.1 NGN承载网的选择及其问题158
7.2.1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159
7.2 承载网的服务质量保证问题159
7.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161
7.2.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162
7.2.4 NGN承载网的QoS策略164
7.3 承载网的安全问题165
7.3.1 承载网安全问题的重要性165
7.3.2 承载网安全方案概述166
7.3.3 构建NGN业务专网166
7.3.4 对用户接入的控制167
7.3.5 NGN业务网内部的安全措施168
7.4 承载网的私网穿越问题169
7.4.1 私网穿越对NGN的影响169
7.4.2 私网穿越问题的解决方案171
7.5.1 IPv6对NGN的支持172
7.5 IPv6及NGI172
7.5.2 NGI174
小结175
习题176
第8章 信令传送(SIGTRAN)协议177
8.1 No.7信令简介177
8.1.1 信令的基本概念177
8.1.2 No.7信令系列系统功能结构178
8.1.3 No.7信令网结构181
8.2 SIGTRAN概述182
8.3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184
8.3.1 SCTP的特点184
8.3.2 SCTP的功能187
8.3.3 SCTP分组的格式189
8.3.4 SCTP一般通信流程192
8.4.1 MTP第2级用户适配层(M2UA、M2PA)193
8.4 信令适配层193
8.4.2 MTP-3用户适配层协议(M3UA)196
8.4.3 SUA199
8.5 No.7信令网结点与IP网的互通200
8.5.1 信令点应用时的互通200
8.5.2 信令转接点应用时的互通201
小结202
习题203
第9章 媒体控制协议204
9.1 媒体控制协议概述204
9.2 MGCP协议206
9.2.1 连接模型206
9.2.2 重要概念207
9.2.3 MGCP的命令208
9.2.4 消息传送209
9.2.7 典型呼叫控制流程示例210
9.2.5 防止重启雪崩210
9.2.6 安全考虑210
9.3 H.248协议213
9.3.1 连接模型213
9.3.2 终结点特性描述符215
9.3.3 包218
9.3.4 命令219
9.3.5 事务交互221
9.3.6 消息传递222
9.3.7 重启雪崩保护223
9.3.8 安全考虑224
9.3.9 呼叫控制流程示例224
9.4 MGCP协议与H.248协议的比较237
小结239
习题239
10.1 SIP协议概述240
第10章 SIP协议240
10.2 SAP协议244
10.3 SDP协议246
10.4 SIP功能实体250
10.5 SIP消息253
10.5.1 SIP消息总体描述253
10.5.2 SIP消息中的标题头254
10.5.3 SIP请求消息260
10.5.4 SIP响应消息265
10.5.5 SIP消息中的地址268
10.6 SIP通信流程269
10.7 SIP扩展274
10.7.1 承载扩展274
10.7.2 消息扩展274
10.7.3 应用扩展275
10.8.2 SIP的安全策略276
10.8 SIP安全机制276
10.8.1 SIP面临的安全威胁276
10.9 SIP与ISUP、H.323、BICC的比较279
小结280
习题281
第11章 BICC协议282
11.1 BICC协议概述282
11.1.1 BICC背景282
11.1.2 BICC历史282
11.1.3 BICC的特点284
11.2 BICC功能模型284
11.3 BICC协议模型286
11.4 BICC的体系架构287
11.5 BICC CS2程序288
11.6 BICC支持的能力289
11.7 BICC呼叫流程示例290
11.8 BICC与SIP-T协议的比较291
小结292
习题292
第12章 下一代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通293
12.1 软交换与PSTN/ISDN的互通293
12.1.1 互通方式293
12.1.2 通信流程示例294
12.2 软交换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互通295
12.3 软交换与无线市话网络的互通296
12.4 软交换与H.323网络的互通296
12.4.1 互通方式296
12.4.2 通信流程示例296
12.5 软交换与现有智能网的互通299
12.5.1 互通方式299
12.5.2 通信流程示例299
12.6.1 互通方式304
12.6 软交换与SIP网络的互通304
12.6.2 通信流程示例305
12.7 IMS与CS网络的互通310
12.7.1 互通方式310
12.7.2 通信流程示例310
12.8 IMS与Internet的互通315
12.8.1 互通方式315
12.8.2 通信流程示例316
12.9 IMS与WLAN的互通318
12.9.1 互通方式319
12.9.2 通信流程实例321
12.10 IMS与软交换的互通322
小结324
习题324
附录 缩略语326
参考文献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