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通信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龚向阳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1151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宽带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宽带通信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通 信网技术的发展历程1
1.2 当前网络的发展趋势1
1.3 宽带网的定义和主流技术2
1.4 ATM和IP的结合与竞争4
1.5 当前IP网面临的挑战5
1.6 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网7
第2章 通信网技术及发展8
2.1 通信与通信网络8
2.2 通信网络的设计需求10
2.2.1 业务特征11
2.2.2 通信网络性能的需求13
2.3 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演变25
2.3.1 电报26
2.3.2 电话网络与电路交换技术26
2.3.3 计算机网络31
2.3.4 数据通信网与分组交换技术38
2.3.5 综合业务通信网络47
2.4 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49
2.4.1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50
2.4.2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51
2.4.3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52
第3章 异步传递模式原理55
3.1 异步传递模式的引入55
3.1.1 业务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55
3.1.2 技术进步的推动59
3.1.3 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的发展61
3.2 ATM基本原理63
3.2.1 异步时分复用64
3.2.2 ATM虚连接65
3.2.3 ATM交换67
3.2.4 ATM网络的性能特征68
3.2.5 ATM信元73
3.3.1 ATM的标准化工作76
3.3 ATM标准76
3.3.2 B-ISDN的参考配置77
3.3.3 B-ISDN的协议参考模型77
3.4 ATM层80
3.5 物理层82
3.6 ATM适配层85
3.6.1 AAL类型85
3.6.2 AAL的一般结构86
3.6.3 AAL类型187
3.6.4 AAL类型288
3.6.5 AAL类型3/492
3.6.6 AAL类型594
第4章 ATM宽带交换技术97
4.1 概述97
4.1.1 ATM交换系统97
4.1.2 ATM交换的概念98
4.1.3 VP交换与VC交换100
4.1.4 ATM交换系统的构成101
4.1.5 ATM交换的设计需求102
4.2 基本交换模块105
4.2.1 排队106
4.2.2 基本交换模块的结构113
4.3 ATM交换机构116
4.3.1 多级互连网络116
4.3.2 多级互连网络中的路由问题117
4.3.3 MIN中的信元阻塞119
5.1 ATM网络中的拥塞122
第5章 ATM网络的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122
5.2 ATM网络中的业务量控制124
5.2.1 业务量控制与拥塞控制124
5.2.2 业务量合约125
5.2.3 ATM的业务类型126
5.2.4 ATM业务量管理的框架和功能128
5.3 业务量合约130
5.3.1 概念与构成130
5.3.3 连接的业务量描述器132
5.3.2 等效终端132
5.3.4 连接一致性的定义138
5.3.5 服务质量参数143
5.3.6 ATM传输能力144
5.4 ATM业务量管理机制145
5.4.1 连接接纳控制145
5.4.2 用法参数控制与网络参数控制146
5.4.3 优先级控制与信元标记147
5.4.5 业务量整形148
5.4.4 选择性信元丢弃148
5.4.6 显式前向拥塞指示149
5.5 反馈控制和ABR业务量控制150
5.5.1 可用比特率承载能力150
5.5.2 反馈机制152
5.5.3 资源管理信元152
5.5.4 ABR业务量控制的参数154
5.5.5 ABR业务量控制机制154
6.1 Internet和TCP/IP的发展159
第6章 TCP/IP协议体系结构159
6.2 TCP/IP协议体系162
6.2.1 设计原则162
6.2.2 TCP/IP协议分层结构163
6.2.3 IP分组165
6.2.4 网际互联165
6.2.5 TCP/IP网络的可靠性168
6.3 数据链路层技术169
6.3.1 以太网169
6.3.2 令牌环网172
6.3.3 FDDI173
6.3.4 拨号接入与PPP协议174
6.4 IP地址176
6.4.1 网络级的地址统一176
6.4.2 分类IP地址177
6.4.3 子网掩码179
6.4.4 IP地址的实质179
6.4.5 地址解析180
6.5 路由器与IP分组转发185
6.6 IP地址的分配和管理187
6.6.1 Internet地址管理机构187
6.6.2 Internet地址管理的缺陷188
6.6.3 子网划分189
6.6.4 超网与无类型寻址191
6.7 Internet结构的演变193
6.7.1 核心结构的Internet194
6.7.2 对等主干结构的Internet195
6.7.3 自治系统结构的Internet196
第7章 TCP/IP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199
7.1 IP分组199
7.2 分组传输202
7.2.1 IP分组的封装203
7.2.2 分组的分片传输204
7.2.3 分片的重组206
7.3.1 选项代码207
7.3 IP选项207
7.2.4 对分片的控制207
7.3.2 路由记录选项208
7.3.3 源选路选项209
7.4 IP分组的选路和转发210
7.4.1 直接转发与间接转发211
7.4.2 路由表212
7.4.3 默认路由和特定主机路由213
7.4.4 IP层的分组处理214
7.4.5 分组选路算法215
7.5 IP层的控制功能——ICMP217
7.5.1 ICMP217
7.5.2 ICMP的差错报告功能219
7.5.3 ICMP的控制功能221
7.5.4 ICMP的查询功能224
7.6 路由数据库的管理与路由协议226
7.6.1 互联网结构对选路的影响227
7.6.2 路由数据库的建立230
7.6.3 路由数据库的刷新——路由协议231
7.6.4 选路算法232
7.6.5 域间路由协议——边界网关协议238
7.6.6 域内路由协议246
第8章 TCP/IP体系结构中的传输层257
8.1 传输层及其服务257
8.1.1 网络分层中的服务257
8.1.2 通信子网的服务与传输服务258
8.1.3 传输层的设计需求259
8.1.4 TCp/IP协议体系中的传输层264
8.2 用户数据报协议264
8.2.1 UDP的功能264
8.2.2 UDP数据报265
8.2.3 UDP的数据报校验266
8.2.4 UDP协议的数据报处理267
8.3 传输控制协议268
8.3.1 TCP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268
8.3.2 TCP的协议规程270
8.3.3 TCP的可靠性275
8.3.4 TCP连接的控制285
8.3.5 TCP的超时重传机制290
8.3.6 TCP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295
8.3.7 TCP的短分组与糊涂窗口问题306
8.3.8 TCP选项310
第9章 IP组播313
9.1 组播的概念313
9.1.1 广播与组播313
9.1.2 数据链路层的组播314
9.1.3 Internet上的组播316
9.2 IP组播系统与组播地址机制319
9.2.1 IP组播系统319
9.2.2 组播地址机制321
9.2.3 IP组播地址到硬件组播地址的映射322
9.2.4 组播作用域322
9.3 Internet组播组管理协议323
9.3.1 IG3MP的格式324
9.3.2 IGMP组播组成员查询325
9.3.3 组播组成员报告326
9.3.4 主机新加入一个组播组327
9.3.5 主机离开一个组播组327
9.3.6 提高IGMP协议的效率328
9.4 组播选路329
9.4.1 组播选路的需求329
9.4.2 组播转发树331
9.4.3 最基本的组播选路方式——反向通路转发333
9.4.4 反向通路组播335
9.4.5 基于核心的树337
9.4.6 组播路由协议340
第10章 TCP/IP网络安全和管理344
10.1 概述344
10.1.1 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345
10.1.2 网络安全的基本需求348
10.1.3 安全服务349
10.2 安全协议350
10.2.1 IPSec351
10.2.2 SSL/TLS360
10.3 VPN364
10.3.1 VPN的工作流程365
10.3.2 VPN的隧道技术366
10.3.3 加/解密技术368
10.3.4 密钥管理技术368
10.3.5 身份鉴别技术368
10.4 Internet管理369
10.3.6 VPN服务分类369
10.4.1 SNMP的结构372
10.4.2 网络管理协议372
10.4.3 管理信息结构374
10.4.4 管理信息库376
第11章 IP QoS378
11.1 概述378
11.1.1 QoS的概念378
11.1.2 QoS技术简介381
11.2 QoS组件382
11.2.1 分类器383
11.2.2 标记器390
11.2.3 整形器394
11.2.4 队列管理397
11.2.5 队列调度400
11.2.6 拥塞控制406
11.3 综合 服务模型408
11.3.1 服务类型408
11.3.2 IntServ体系结构410
11.3.3 资源预留协议412
11.3.4 综合服务模型的特点417
11.4 区分服务模型418
11.4.1 DiffServ的服务类型418
11.4.2 DiffServ体系结构423
11.4.3 DiffServ的业务量分类和调节机制425
11.4.4 区分服务模型的特点428
11.5 QoS路由429
11.5.1 QoS路由的概念430
11.5.2 QoS路由状态信息的分类和更新431
11.5.3 QoS路由计算433
11.5.4 QoS路由策略437
11.5.5 QoS路由的特点439
11.6 IP网络的QoS管理440
11.6.1 IP网络/业务管理模型440
11.6.2 资源管理445
11.6.3 基于策略的管理453
12.1 IP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458
第12章 IP交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458
12.1.1 回顾与比较459
12.1.2 主要的IP交换技术解决方案460
12.1.3 一个IP交换的标准463
12.2 IP交换技术的分类464
12.2.1 叠加模型和集成模型464
12.2.2 流驱动和拓扑驱动466
12.2.3 IP交换分类468
12.3 结论469
13.1 MPLS的体系结构471
13.1.1 MPLS中的基本概念471
第13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471
13.1.2 标记分发协议481
13.2 MPLS的技术选择489
13.2.1 标记分配的驱动模式489
13.2.2 标记分发方式490
13.2.3 标记分发的控制方式492
13.2.5 LSP的保持方式493
13.2.4 标记保持方式493
13.2.6 环路控制技术494
13.3 MPLS的显式路由技术495
13.3.1 显式路由的优势495
13.3.2 显式路由使用的信令495
第14章 M PLS服务499
14.1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499
14.1.1 流量工程和负载均衡500
14.1.2 MPLS的流量工程问题504
14.1.3 MPLS流量工程的部署512
14.2 利用MPLS构造VPN514
14.2.1 IP VPN514
14.2.2 MPLS VPN516
14.2.3 利用MPLS构造VPN的优势524
14.3 MPLS对QoS的支持525
14.3.1 概述525
14.3.2 MPLS与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526
14.3.3 MPLS与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529
第15章 移动IP技术534
15.1 移动IPv4534
15.1.1 基本概念537
15.1.2 工作原理541
15.2 移 动IPv6545
15.2.1 IPv6协议简介546
15.2.2 移动IPv6技术553
参考文献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