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艾思奇全书 第7卷 1957-196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艾思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015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96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906页
- 主题词:艾思奇-全集;社会科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艾思奇全书 第7卷 1957-196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57)1
一、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期3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5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5
四、抗日战争时期47
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的一些意见(1957)77
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1958.4)82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1958.6)87
一、应不应该学哲学110
工人和哲学(1958.7)110
二、能不能学好哲学121
三、怎样才能学好哲学130
哪里找根据?(1958.7)139
改革规章制度,充分解放劳动人民的创造力(1958.8)143
关于民主与专政问题(1958.9)147
一、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147
二、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153
三、关于共产党的领导问题163
努力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1958.11)172
学习哲学的群众运动(1959.1)178
认识客观规律,鼓足革命干劲(1959.1)187
无限和有限的辩证法(1959.2)192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哲学问题(1959.6)196
一、关于目前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的问题196
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以及两个过渡的问题202
三、关于资产阶级法权和按劳分配的问题204
四、关于否定之否定改变为肯定之否定的规律问题206
五、关于五个并举是方针还是规律的问题207
关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问题(1959.7)210
纪念斯大林诞辰80周年(1959.12)225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1959.12、1964.6)230
一、辩证法规律之间的联系问题230
二、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问题235
三、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问题241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问题243
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计划”的说明(1960.2)254
学习列宁,保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为纪念列宁诞辰九十周年而作(1960.4)273
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1960.7)302
党史引言报告(1960)321
一、学习党史的中心环节问题321
二、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题327
三、坚持彻底的辩证法的问题340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347
辩证逻辑(1960.7)358
一、辩证逻辑和认识论359
二、研究辩证逻辑的原则361
三、辩证逻辑的概念370
四、辩证逻辑的判断380
五、辩证逻辑的推理386
关于编写《自然辩证法提纲》的讲话(1960.9)389
一、关于要不要编写《自然辩证法提纲》的问题389
二、关于如何写“导论”的问题393
三、关于如何写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问题418
四、关于如何写“分论”和工农医的问题437
社会主义学院讲课提纲(1960)446
一、哲学的任务是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46
三、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447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的发展过程447
进一步学习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笔记(1961.3)449
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胜利449
二、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精神的统一453
三、分析矛盾,分析阶级465
四、把握社会的基本矛盾471
五、人民观点,群众观点480
在“61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61.9)488
一、关于举办“61班”的目的和任务488
二、关于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教学的问题490
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493
四、关于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503
五、关于语文学习和作文的问题505
社会发展史引言(1961.11)512
一、前言512
二、从猿到人519
在布置“60班”历史教学计划时的讲话(1961.11)524
第一章 绪论537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主编)(1961.11)537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38
二、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54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553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561
上篇 辩证唯物主义566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566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566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573
三、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580
四、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584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588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588
二、意识是存在的反映594
三、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599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603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603
二、两种发展观610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15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621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625
六、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632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635
一、质和量635
二、量变和质变639
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644
四、飞跃形式的多样性647
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651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651
二、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或波浪式运动656
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663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668
一、本质和现象669
二、形式和内容673
三、原因和结果678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682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686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690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690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98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706
第九章 真理716
一、客观真理716
二、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720
三、实践是真理的标准726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29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734
下篇 历史唯物主义734
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748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748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752
三、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761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768
第十二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775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775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77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783
四、家庭、民族790
第十三章 阶级和国家794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795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802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810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815
第十四章 社会革命818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819
二、民主主义革命823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834
四、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847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851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852
二、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858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879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79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886
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