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五五普法推荐读本 公民的权利 最新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国五五普法推荐读本 公民的权利 最新修订版
  • 朱征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6544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五五普法推荐读本 公民的权利 最新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公民权利的关键词3

第1节 公民与人民3

1.1.1 成为中国公民的方式3

1.1.2 公民身份的证明4

1.1.3 关于户籍制度的争论4

1.1.4 人民5

1.1.5 关于“敌人”5

第2节 人权与公民权6

第3节 权利与义务7

1.3.1 私法上的权利与义务7

1.3.2 公法上的权利与义务8

1.3.3 权利与义务的设定是文明生活的需要10

1.3.4 本书以权利为线索11

第4节 民主与法治11

第5节 公权力与私权利12

1.5.1 公权力产生的假说12

1.5.2 公权力产生的合法方式——选举13

1.5.3 公共利益——公权力的目的13

1.5.4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界线14

1.5.5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关系15

1.5.6 对公权力的约束16

1.5.6.1 分权16

1.5.6.2 制衡17

1.5.6.3 监督18

1.5.6.4 公权力的约束与效率18

第6节 真理与正义19

第二章 公民的生命权21

第1节 生命权至上23

2.1.1 生命至上23

2.1.2 生命权与其他公民权24

2.1.3 生命权的取得24

2.1.4 维护生命权之权利24

2.1.5 张扬生命之权利25

第2节 生命权平等25

第3节 生命的始终26

2.3.1 生命的开始26

2.3.2 生命的终结27

第4节 生命与自由28

第5节 生命与财产28

第6节 关于生命权与路权30

第7节 关于死亡的权利31

2.7.1 生命权的归属31

2.7.2 关于安乐死32

第8节 剥夺生命权的合法方式——对犯罪行为的处罚34

2.8.1 证明犯罪的责任34

2.8.2 接受审判的权利34

2.8.3 死刑犯的权利35

2.8.4 死刑的存废35

第9节 剥夺生命权的合法方式——正当防卫36

2.9.1 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37

2.9.2 为了保护人身安全37

2.9.3 防卫的限度38

第10节 侵犯生命权的犯罪行为38

2.10.1 故意杀人罪38

2.10.2 过失致人死亡罪39

第三章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41

第1节 关于自由与限制43

3.1.1 法律秩序中的人身自由43

3.1.2 对自由的限制44

3.1.3 限制的限度44

第2节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45

3.2.1 拘传46

3.2.2 取保候审46

3.2.3 监视居住47

3.2.4 拘留48

3.2.5 逮捕48

3.2.6 强制措施下的无罪推定49

3.2.6.1 关于控方举证49

3.2.6.2 关于疑罪从无50

3.2.6.3 关于沉默权51

3.2.7 超期羁押问题51

3.2.7.1 羁押的期限51

3.2.7.2 张东身的故事52

3.2.7.3 超期羁押的原因54

3.2.7.4 治理超期羁押的对策54

第3节 限制和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手段55

3.3.1 管制56

3.3.2 拘役56

3.3.3 有期徒刑57

3.3.4 无期徒刑57

第4节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政拘留57

第5节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民事拘留58

第6节 限制人身自由的调查方法——留置盘问59

第7节 扭送60

第8节 被废除的收容遣送制度61

3.8.1 渊源61

3.8.2 孙志刚事件63

3.8.3 废除64

3.8.4 恶法终结之后64

第9节 有争议的劳动教养制度65

3.9.1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处罚66

3.9.2 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问题67

3.9.2.1 宪法依据问题67

3.9.2.2 行政处罚法律依据问题68

3.9.3 劳动教养的期间68

3.9.4 劳动教养的决定程序69

3.9.5 立法语言问题70

3.9.6 关于劳动与教养71

3.9.6.1 目的问题71

3.9.6.2 关于强制劳动71

3.9.7 劳动教养制度的去留73

第10节 强制戒毒73

3.10.1 强制戒毒的必要性73

3.10.2 戒毒措施74

3.10.3 马努亥事件75

3.10.4 现行戒毒方法的缺陷76

3.10.5 关于劳教戒毒76

第11节 强制医疗77

3.11.1 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78

3.11.2 简老师的故事78

3.11.3 强制医疗的司法程序79

第12节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刑事犯罪79

3.12.1 非法拘禁罪80

3.12.2 绑架罪81

3.12.3 拐卖妇女、儿童罪81

3.12.4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82

3.12.5 强迫职工劳动罪82

3.12.6 其他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犯罪83

第四章 公民的平等权85

第1节 关于“平等”88

4.1.1 自由和平等89

4.1.2 身份与契约90

4.1.3 平等中的合理差异91

第2节 男女平等93

4.2.1 男女平等的由来93

4.2.2 平等的权利和义务94

4.2.3 作为夫妻的权利与义务95

4.2.4 退休的年龄95

4.2.5 “双乳对称”问题97

4.2.6 公厕的蹲位97

4.2.7 对女性的特别保护98

第3节 户籍制度中的平等权100

4.3.1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特征100

4.3.1.1 家庭单位原则100

4.3.1.2 经常居住地原则101

4.3.1.3 二元化原则101

4.3.1.4 迁徙审批原则102

4.3.2 户籍制度的物质基础——统购统销103

4.3.3 关于“原籍”和“外地人”105

4.3.4 关于“农民工”106

第4节 平等应聘的权利107

4.4.1 关于身高限制——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政诉讼案107

4.4.2 关于乙肝歧视——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行政诉讼案109

第5节 平等的受教育权111

4.5.1 教育与平等111

4.5.2 教育的不平等112

4.5.2.1 不平等的现状112

4.5.2.2 教育不平等的原因113

4.5.2.3 教育不平等的结果114

4.5.3 义务教育之义务114

4.5.4 “高考移民”问题中的平等权冲突115

第6节 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117

4.6.1 关于相对弱势117

4.6.2 法律帮助之必要118

4.6.2.1 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之一——查明权利与义务118

4.6.2.2 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之二——维护合法权益120

4.6.2.3 法律帮助的必要性之三——为了自由平等和谐121

4.6.3 法律援助122

4.6.3.1 帮助穷人的理由123

4.6.3.2 贫穷的证明124

4.6.3.3 律师的社会责任冲突124

4.6.3.4 律师在场权125

4.6.3.5 律师伪证罪及其他126

第五章 公民的财产权129

第1节 财产与财产权131

5.1.1 财产的分类132

5.1.1.1 动产132

5.1.1.2 不动产133

5.1.1.3 智力成果134

5.1.1.4 关于虚拟财产134

5.1.2 财产权的种类134

5.1.2.1 物权135

5.1.2.2 债权141

5.1.2.3 知识产权143

第2节 对财产权的保护146

5.2.1 关于财产的道德146

5.2.2 关于财产的思想争议147

5.2.3 保护财产权的理由150

5.2.3.1 为了公民的权利150

5.2.3.2 为了做人的尊严150

5.2.3.3 为了社会安全151

5.2.3.4 为了繁荣进步152

第3节 变动公民财产权的行政行为153

5.3.1 税收153

5.3.1.1 税收的法理依据154

5.3.1.2 收税是为公共利益154

5.3.2 行政收费155

5.3.2.1 “费”与“税”的区别155

5.3.2.2 行政收费的合法性问题156

5.3.2.3 治理乱收费的方法157

5.3.3 房屋拆迁158

5.3.3.1 拆迁中的利益问题158

5.3.3.2 拆迁中的行政救济159

5.3.3.3 拆迁中的司法救济160

5.3.3.4 关于强制拆迁160

5.3.3.5 关于野蛮拆迁161

5.3.3.6 湖南嘉禾的拆迁株连政策162

5.3.4 征用163

5.3.5 征收163

5.3.5.1 征收与征用164

5.3.5.2 土地征收问题164

第4节 限制财产使用的法律方式168

5.4.1 查封168

5.4.2 扣押168

5.4.3 冻结169

第5节 剥夺财产的行政处罚169

5.5.1 行政罚款170

5.5.2 行政没收171

第6节 剥夺财产的刑罚171

5.6.1 罚金172

5.6.1.1 罚金与罚款172

5.6.1.2 罚金的幅度172

5.6.2 没收财产173

第7节 侵犯公民财产权的犯罪174

5.7.1 抢劫罪174

5.7.2 盗窃罪175

5.7.3 诈骗罪176

5.7.4 抢夺罪177

5.7.5 聚众哄抢罪178

5.7.6 侵占罪178

5.7.7 敲诈勒索罪179

5.7.8 故意毁坏财物罪180

第六章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181

第1节 言论自由权的内容183

6.1.1 言论与行为184

6.1.1.1 言论作为语言表达方式185

6.1.1.2 关于“表达自由”的概念185

6.1.1.3 言论的种类185

6.1.2 思考的权利189

6.1.3 持有思想观点的权利190

6.1.3.1 关于不受思想强制的自由190

6.1.3.2 关于统一思想191

6.1.3.3 关于信仰教育191

6.1.4 发表思想观点的权利192

6.1.4.1 发表思想观点的工具——金喇叭的故事192

6.1.4.2 关于权利与自由193

6.1.4.3 关于宽容194

6.1.4.4 沉默权196

6.1.5 获得思想观点的权利198

6.1.5.1 学习的权利198

6.1.5.2 被告知事实真相的权利198

6.1.5.3 关于知情权198

第2节 言论自由的作用200

6.2.1 保持人的特点200

6.2.2 主张权利200

6.2.3 发展个性201

6.2.4 学习知识202

6.2.5 探索真理202

6.2.6 追求正义204

6.2.6.1 社会正义与法律正义204

6.2.6.2 言论作为社会正义的载体205

6.2.6.3 言论作为实现正义的方法205

6.2.7 促进民主政治205

6.2.7.1 表达利益205

6.2.7.2 公平选举206

6.2.7.3 交流与互信206

6.2.7.4 疏导社会情绪207

6.2.7.5 其他207

6.2.7.6 言论自由作为民主政治的标志207

6.2.7.7 表达方式的改变207

第3节 言论自由的限度208

6.3.1 个人能力208

6.3.2 事实真相208

6.3.3 他人权利209

6.3.4 公共利益210

6.3.5 国家安全211

6.3.6 关于“明显且即刻的危险”211

第4节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言论表达213

6.4.1 侵犯姓名权的言论表达213

6.4.2 侵犯肖像权的言论表达213

6.4.3 侵犯名誉权的言论表达214

6.4.4 侵犯隐私权的言论表达215

第5节 以言论表达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216

6.5.1 煽动分裂国家罪217

6.5.2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217

6.5.3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218

6.5.4 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罪219

6.5.5 虚假广告罪219

6.5.6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220

6.5.7 诬告陷害罪221

6.5.8 诽谤罪221

6.5.9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222

6.5.10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223

6.5.11 煽动抗拒法律实施罪223

6.5.12 传授犯罪方法罪224

6.5.13 伪证罪225

6.5.14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225

6.5.15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226

6.5.16 传播淫秽物品罪和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227

6.5.17 组织淫秽表演罪227

6.5.18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228

6.5.19 战时提供虚假敌情罪228

6.5.20 战时造谣惑众罪229

6.5.21 泄露国家秘密罪229

6.5.22 军人言论违反军事职责所构成的犯罪230

第6节 非法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犯罪行为231

6.6.1 刑讯逼供罪232

6.6.2 逼取证人证言罪232

6.6.3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233

6.6.4 妨害邮电通信罪233

6.6.5 报复陷害罪234

6.6.6 妨害作证罪235

6.6.7 报击报复证人罪235

第七章 公民的监督权237

第1节 监督权的法理依据——人民的政权239

7.1.1 法的统治240

7.1.2 立宪政体242

7.1.3 关于有限政府和无限政府243

7.1.4 人民,只有人民244

7.1.5 人民的利益与意志245

7.1.5.1 克拉玛依大火案245

7.1.5.2 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246

7.1.6 对多数人的约束247

第2节 监督权的物质基础——人民的财政249

第3节 监督权的法律基础——宪法的规定249

7.3.1 选举权250

7.3.1.1 选举的性质250

7.3.1.2 现阶段的选举250

7.3.1.3 实行选举的条件251

7.3.1.4 秘密投票251

7.3.1.5 关于贿选252

7.3.1.6 关于罢免权252

7.3.2 批评权252

7.3.3 建议权253

7.3.4 申诉权253

7.3.5 控告权253

7.3.6 检举权254

第4节 监督之必要254

7.4.1 维护人民的主权地位254

7.4.2 保持公共权力的公共性255

7.4.3 保护人民的干部256

7.4.4 捍卫和促进公民权利256

第5节 信访的权利258

7.5.1 信访制度的沿革259

7.5.2 信访权的内容260

7.5.2.1 选择信访方式的权利260

7.5.2.2 获得处理或接待的权利261

7.5.2.3 获得奖励的权利261

7.5.2.4 信访事项查询权261

7.5.2.5 获得受理答复的权利261

7.5.2.6 获得信访保护的权利261

7.5.2.7 要求回避的权利261

7.5.2.8 请求听证的权利261

7.5.2.9 要求限期办结的权利262

7.5.2.10 请求复查的权利262

7.5.2.11 请求复核的权利262

7.5.3 如何对待信访权利263

第6节 建议立法审查的权利265

第7节 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266

7.7.1 行政复议的范围266

7.7.2 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268

7.7.3 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269

7.7.4 对行政复议申请的处理269

7.7.5 对行政复议决定的救济269

第8节 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270

7.8.1 行政诉讼的范围271

7.8.2 行政诉讼的管辖272

7.8.2.1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272

7.8.2.2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272

7.8.3 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273

7.8.3.1 起诉273

7.8.3.2 受理275

7.8.3.3 审理275

7.8.3.4 判决276

第9节 要求公正审判的权利277

7.9.1 起诉的权利278

7.9.2 被告知起诉或指控的权利279

7.9.3 要求回避的权利279

7.9.4 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280

7.9.5 要求公开审判的权利280

7.9.6 获得无罪推定的权利,不受刑讯逼供的权利280

7.9.7 享有平等诉讼地位的权利281

7.9.8 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权利282

7.9.9 上诉的权利282

7.9.10 申请再审的权利284

第10节 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286

7.10.1 国家赔偿的范围286

7.10.2 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287

7.10.3 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288

7.10.4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产生的国家赔偿289

7.10.5 请求国家赔偿的程序289

7.10.6 现行国家赔偿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290

跋一:让公民的权利成为常识&马作武291

跋二:“为权利而斗争”&郭国松294

主要参考书目298

致谢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