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论
  • 夏剑豸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734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3

一 19世纪末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3

(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的开始4

(二)普列汉诺夫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6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8

(四)普列汉诺夫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9

二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10

(一)普列汉诺夫一生政治、理论活动分期11

(二)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4

(三)政治上的失足与理论上的致命弱点16

三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18

(一)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揭露二元论的不彻底性19

(二)提出基本上正确的物质定义20

(三)坚持和发挥了世界可知性原理21

(四)关于“象形文字”问题22

(五)没有彻底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费尔巴哈认识论的界限25

四 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思想28

(一)阐明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8

(二)重视质量互变规律30

(三)阐明一切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31

五 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33

(一)阐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34

(二)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35

(三)系统论述地理环境的作用42

(四)普列汉诺夫在唯物史观方面其他一些重要思想49

第二章 列宁早期的哲学思想58

一 列宁早期的理论著述活动58

二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63

(一)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63

(二)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67

(三)驳斥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阐明辩证法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71

三 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75

四 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77

(一)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77

(二)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的能动作用79

第三章 列宁论专政和民主84

一 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缘由与发展85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93

三 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与现实98

第四章 1947年苏联哲学讨论会述评105

一 1945—1953年苏联哲学发展概况105

二 1947年苏联哲学讨论会108

(一)哲学讨论会的概况108

(二)关于哲学史的对象112

(三)关于哲学的党性原则116

(四)关于批判与继承问题119

(五)哲学讨论会的影响及其后果124

下篇131

第五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唯物史观的发展131

一 论原始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131

二 论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135

三 论国家的起源和本质137

第六章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139

一 历史背景139

二 史前各文化阶段149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概况149

(二)关于原始社会分期的不同看法151

三 家庭153

(一)60年代以前153

(二)巴霍芬——家庭史研究的开拓者154

(三)麦克伦南156

(四)摩尔根研究原始家庭史的科学方法157

(五)家庭发展的历史160

四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174

(一)“两种生产”原理不是二元论174

(二)“两种生产”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同时它们又制约着社会的发展175

(三)“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177

五 氏族180

(一)摩尔根发现母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意义180

(二)氏族的起源181

(三)氏族的本质182

(四)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185

(五)希腊人氏族与易洛魁人氏族有何不同?188

六 国家的产生190

(一)雅典国家的产生190

(二)罗马国家的形成195

(三)德意志国家的产生196

七 理论概括198

(一)氏族制度解体的一般经济条件198

(二)国家问题的总结202

八 小结204

(一)《起源》一书的结构204

(二)叙述方法问题206

第七章 家庭学及其研究方法208

一 家庭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08

二 家庭学的由来和发展212

(一)摩尔根揭开家庭史的秘密21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科学的家庭理论奠定了基础220

(三)家庭社会学的发展224

三 家庭学的研究方法228

(一)从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中研究家庭229

(二)历史的方法230

(三)比较的方法231

(四)调查研究的方法232

第八章 家庭的发展及未来235

一 家庭产生前的人类两性关系——血亲杂交235

二 原始时代的家庭形态237

(一)血缘家庭237

(二)普那路亚家庭238

(三)对偶家庭240

三 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242

(一)从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242

(二)家长制家庭246

(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特征247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249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251

四 家庭的未来2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