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组织行为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组织行为学
  • 李祚,孙航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0514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组织行为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组织行为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及其历史演变1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

一、组织行为学概念 1

二、组织的分析 4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者 12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 15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 15

二、行为科学的产生背景 16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影响 17

四、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8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20

一、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演变 20

二、组织行为学的前期发展:工业心理学的兴起 23

第四节 霍桑试验的研究 25

一、霍桑试验 26

二、霍桑试验的影响 32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方法与技术37

第一节 研究的思路 37

一、科学的态度与特点 37

二、组织行为研究的目标与分类 39

第二节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0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40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42

第三节 实验研究设计 46

一、单组研究设计 46

二、双组研究设计 46

四、双组对照研究设计 47

三、单组对照研究设计 47

五、准实验的研究设计 48

六、因素实验研究设计 49

第四节 测量量表技术 50

一、量表类型 50

二、量表评估 54

第五节 心理测验技术 55

一、心理测验的性质 55

二、心理测验的种类 56

第三章 感知觉:行为的观察、归因和决策59

第一节 感知觉与社会认知 59

一、什么是感知觉? 59

二、什么是社会知觉? 60

三、什么是社会认知? 61

四、社会认知的策略 62

第二节 归因理论 64

一、归因的含义与问题 65

二、海德(F.Heider) 65

三、凯利(H.Kelly)三维归因模式 66

四、韦纳(B.Weiner)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 67

五、罗特(J.Rotter)控制点理论 68

六、常见归因偏差 69

第三节 知觉印象与印象管理 70

一、知觉印象 70

二、印象管理的含义与意义 72

三、印象管理策略与技巧 75

第四节 知觉与个体决策 78

一、最优化决策模型 78

二、满意解决模型 79

三、隐含偏爱模型 80

四、关于直觉决策 81

第四章 人格差异与评价测评84

第一节 人格概述 84

一、人格与个性 85

二、气质与行为 86

三、性格与行为 88

四、气质与性格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90

第二节 人格的评价 92

一、麦尔斯—布瑞格斯指标(MBTI)测验 92

二、科斯塔和麦克雷五维度模型 92

三、Y—G人格测量量表 93

四、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 94

一、能力:一般能力及特殊能力 95

第三节 能力与行为 95

二、智力与“情绪智力” 96

三、能力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97

第四节 人才的测评技术 98

一、人才测评的观念 99

二、测评技术 101

三、考试手段的开发 105

第五章 态度与压力107

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 107

一、态度的定义 107

二、态度的基本特征 108

三、态度的理论 110

四、态度的测量 112

第二节 态度的说服与改变 113

一、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114

二、改变态度的方法与措施 116

第三节 态度研究的管理实践 117

一、工作满意感 117

二、组织承诺 120

三、自我效能感 123

第四节 压力管理 125

一、压力的问题 125

二、职业枯竭(Job Burnout) 127

三、压力对策 129

第六章 员工的激励137

第一节 人性假设与管理措施 137

一、麦克雷戈X理论与Y理论 137

二、梅约的人际关系理论 139

三、超Y理论、复杂人和权变理论 140

四、薛恩(H.Schein)的总结 141

第二节 激励的内容型模式 143

一、需要层次理论 143

二、双因素理论 145

三、ERG理论 147

四、成就理论147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型理论 149

一、强化理论 149

二、期望理论 155

三、公平理论 156

四、目标设置理论 158

第四节 激励理论的管理实践 159

一、目标管理 159

二、工作设计 160

一、群体的定义 166

第一节 群体的含义 166

第七章 群体动力166

二、群体的类型 167

三、群体的形成原因 169

四、群体发展的基本阶段 170

五、群体结构及构成要素 172

第二节 群体的规范、压力和内聚力 174

一、群体规范 174

二、群体压力 176

三、群体内聚力 179

第三节 群体决策 182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182

二、群体决策现象 186

三、群体决策互补与并行原则 189

四、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191

第八章 人际沟通与团队建设194

第一节 群体的人际关系 194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194

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96

三、人际吸引 198

四、莫雷诺人际关系的测量法 200

第二节 群体沟通 202

一、沟通的基本模式 202

二、沟通的分类 203

三、沟通的障碍和因素 206

四、沟通技巧与沟通设计 207

第三节 团队管理 211

一、团队的含义 211

二、团队的类型 212

三、高效团队的特征 214

第九章 群体间关系217

第一节 群体间的关系 217

一、群体间的依存与制约关系 218

二、群体间行为矛盾的常见原因 220

三、群体间关系的二维模式 221

第二节 合作与竞争 222

一、合作与竞争的含义 223

二、合作与竞争的行为实验研究 225

三、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分析 227

第三节 群体冲突 229

一、冲突的理解 229

二、群体间功能障碍的冲突后果 231

三、群体间冲突的原因 232

四、引起冲突的策略 234

五、管理群体间冲突的技术方法 235

六、冲突的组织制度协调办法 237

第四节 群体关系与谈判 238

一、谈判的含义 239

二、谈判的过程 239

三、谈判的技能和策略 241

第十章 权力及领导行为245

第一节 组织管理主体的权力 245

一、组织管理权力主体的理论 245

二、组织的权力 247

第二节 组织内部的政治活动 253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253

二、政治行为的评价与控制 256

三、运用权力的技巧 258

第三节 领导的理论 260

一、领导的特质论 260

二、领导的行为论 262

三、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 267

四、领导理论的新发展 273

第十一章 组织的理论、结构、发展与变革277

第一节 组织理论 277

一、古典组织理论 277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279

三、现代组织理论 280

第二节 组织结构 283

一、组织结构及多样化 283

二、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284

三、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分析 286

四、组织设计的变量分析 289

第三节 组织发展与变革 291

一、组织的成长与变革的动因 292

二、组织变革的个体态度 296

三、影响变革的组织因素 301

四、组织变革的策略与步骤 302

第十二章 组织行为的新视野309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柔性化管理 309

一、柔性管理思想的渊源 309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312

三、柔性管理的组织行为途径 314

第二节 组织文化 315

一、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学 316

二、组织文化的含义 316

三、组织文化的作用 318

四、组织文化的结构 319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320

第三节 组织的知识管理 322

一、知识的价值及组织作用 323

二、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 326

三、隐性知识的开发 328

第四节 组织的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330

一、学习及组织学习的含义 330

二、学习型组织 335

三、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 338

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340

第一节 经济人假设 347

一、人性假设与组织管理 347

第十三章 经济人假设与企业治理制度347

二、理性的经济人 348

三、对“经济人”完全理性观点的修正 351

四、“经济人”假设评价 352

第二节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实验研究 355

一、对自利假设的实验研究 355

二、对理性假设的实验研究 357

三、对社会认可动机的实验研究 359

第三节 “经济人”假设与制度 361

一、“经济人”假定理论的意义启示 361

二、“经济人”特性对制度设计的价值 363

三、“经济人”假设的实践意义 364

第四节 公司治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65

一、公司治理关系 365

二、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