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防疫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邓铁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80666578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10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防疫-医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防疫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防疫7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卫生与疾病7
一、原始社会卫生概况7
(一)原始人类的体质与疾病7
(二)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8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卫生与医事8
(一)甲骨文记载的卫生与疫病知识9
(二)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11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卫生与防疫13
(一)对疫病的记载14
(二)卫生和防疫知识的积累14
(三)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与防疫15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期的防疫21
一、秦汉三国时期瘟疫流行情况21
(一)疫情概况21
(二)瘟疫对两汉三国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影响23
二、秦汉三国时期的医事制度与卫生防疫30
(一)医事制度与防疫30
(二)防疫举措31
(三)卫生概况33
三、医学对疫病认识的发展35
(一)出土医简对疫病的记载35
(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疫病防治的重要贡献36
一、疫情概况40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防疫40
第一节 疫情与社会40
二、瘟疫与社会43
(一)瘟疫与社会治乱43
(二)疫病对南方开发的影响47
第二节 医事制度与卫生防疫51
一、医事制度51
二、疫灾预防与救助52
(一)星占预测与皇帝罪己52
(二)政府的疫灾救助53
(三)宗教与民俗信仰57
三、卫生知识60
(一)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成就61
第三节 医学防疫的进步61
一、对瘟疫认识的进展61
(二)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成就63
(三)孙思邈论疫与治疫66
二、对专病的认识和治疗70
(一)天花70
(二)瘴病与疟疾71
(三)尸、注、传尸与结核74
(四)蛊与血吸虫病77
(五)沙虱、射工与恙虫病79
(六)麻风80
第一节 疫情概况83
第三章 宋金元时期的防疫83
第二节 防疫概况86
一、医疗体系与防疫87
(一)宋代医政进步与医学普及87
(二)元代医疗体系的完善90
二、医药救济92
(一)政府医药救济与防疫92
(二)宋金元官绅与防疫97
三、卫生防疫知识101
(一)卫生知识101
(二)对隔离防疫的伦理争议103
(三)防疫方药的发展105
(一)宋徽宗与运气学说106
第三节 疫病防治理论和实践的进展106
一、运气学说与疫病106
(二)《圣济总录》的运气学说及其疫情预测108
(三)陈言与五运六气方药109
(四)南宋及金元学术界在运气学说上的争议110
二、宋金元医家论治疫病111
(一)宋金元伤寒医家对疫病的认识111
(二)金元医派与疫疾115
三、对几种传染病的认识119
(一)痘疹119
(二)瘴病与瘴疟123
(三)痨证126
第四章 明至清中期(1840年以前)的防疫127
第一节 瘟疫的流行127
一、疫情概况127
二、几次严重瘟疫131
(一)万历大疫131
(二)崇祯大疫134
(三)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的真性霍乱流行136
第二节 防疫举措140
一、明代和清代前、中期的医疗系统140
(一)明代医政和药政140
(三)明清学者对完善医疗防疫机构的呼吁142
(二)清代前、中期的医政与药政142
二、政府防疫应对144
(一)祝祷、修政144
(二)医药救济145
(三)殓葬、释囚148
三、民间的慈善救疫149
第三节 明清医学的发展及对瘟疫防治的进步151
一、卫生与养生学151
(一)卫生知识151
(二)养生学152
二、疫病理论的进展153
(一)吴有性《温疫论》的重要成就153
(二)温病学派的兴起158
(三)明清医家对温疫的认识159
(四)对运气学说与瘟疫关系的新认识167
三、传染病专病的研究171
(一)真性霍乱171
(二)烂喉痧173
(三)白喉176
(四)“瘴气”与疟疾177
(五)麻风181
(六)梅毒182
(七)肺痨185
(八)麻疹与水痘186
(九)大头瘟、虾蟆瘟和羊毛瘟186
(一)疫情概况188
一、明清的痘症与防治188
第四节 天花的防治188
(二)医家论治194
二、人痘接种术196
(一)人痘接种术的发明196
(二)种痘方法198
(三)人痘接种术的推广201
(四)人痘术的外传203
三、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206
(一)人痘术向牛痘术的演变206
(二)牛痘术返传中国207
(三)牛痘的推广211
(一)开办医院和诊所214
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214
第五章 晚清时期(1840年至中华民国成立)的防疫214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防疫管理的开端214
(二)举办医学教育215
(三)留学生出国学医216
(四)西医著作的编译与出版217
(五)晚清社会对西医学传入的反应218
二、租界卫生与海港检疫219
(一)租界的卫生与防疫219
(二)海港卫生检疫的出现223
三、清末卫生防疫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225
(一)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225
(二)清末的公共卫生管理227
(三)民间卫生防疫组织的出现230
四、被割让殖民地的卫生与防疫233
(一)香港233
(二)台湾236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传染病概况239
一、疫情概况239
二、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240
(一)霍乱240
(二)天花245
(三)云南的鼠疫流行248
(一)鼠疫的来源250
一、鼠疫的来源与传播250
第三节 1894年广东、香港鼠疫大流行250
(二)鼠疫传入广州的路径251
二、广州的疫情与防治253
(一)鼠疫流行情况253
(二)对鼠疫的防治与应对257
三、香港的疫情与防治262
(一)疫症过程262
(二)政府防疫措施264
(三)对鼠疫的治疗与研究267
四、1894年鼠疫对其他地方的影响270
一、疫情与防治经过271
(一)疫情概况271
第四节 1910~1911年东三省鼠疫及其防治271
(二)防疫经过273
(三)防疫经费和奖惩280
二、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282
(一)会议的筹备和开幕282
(二)与会专家、会议规则与会程283
(三)会议研究的内容284
第五节 中医对疫病防治的研究287
一、晚清温病医家对瘟疫的认识287
(一)雷丰与《时病论》287
(二)柳宝诒与《温热逢源》288
(三)朱增藉与《疫证治例》288
(一)霍乱研究289
二、专病研究289
(二)鼠疫研究296
(三)白喉研究303
第六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防疫305
第一节 现代卫生防疫体系的初步构建305
一、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305
(一)中央卫生行政机构305
(二)防疫机构的建立307
(三)地方卫生行政机构308
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七七事变(1928~1937年)310
(一)中央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310
(二)中央防疫处的发展314
(三)中央卫生实验处的建立315
(四)地方卫生机构概况317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320
(一)中央卫生行政与防疫机构的变化320
(二)战时防疫体制概况322
(三)地方卫生机构的发展325
(四)沦陷区的卫生行政机构326
四、抗战胜利至全国解放(1945~1949年)327
(一)卫生行政与防疫机构的演变327
(二)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328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城乡社会的卫生建设330
一、城市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330
(一)公共卫生事业330
(二)卫生保健与防疫工作339
(三)社会团体在防疫中的作用345
二、农村卫生事业的探索353
(一)农村卫生模范区的实验353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改良卫生实验355
第三节 防疫立法、公共卫生教育、生物制品与检疫事业的发展363
一、卫生防疫法规363
(一)传染病预防法规363
(二)防疫人员管理法规368
二、公共卫生教育概况369
(一)卫生署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369
(三)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371
(二)西北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371
(四)中央卫生实验院卫生专门人员讲习班372
三、生物制品的研制372
(一)生物制品的生产372
(二)生物制品的研究374
四、检疫事业的发展376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陆地检疫376
(二)海港检疫权的收回376
(三)海港检疫管理处的成立及其工作概况379
(四)抗战时与抗战后的检疫工作382
一、鼠疫的防治385
(一)疫情概况385
第四节 传染病的防治385
(二)重要疫情及其防治387
(三)对鼠疫的综合防治418
二、霍乱的防治424
(一)疫情概况424
(二)重要疫情及其防治427
三、天花的防治441
四、其他急性传染病445
(一)回归热445
(二)流行性感冒448
(三)斑疹伤寒449
(四)其他451
(一)肺结核452
五、慢性传染病452
(二)麻风454
六、寄生虫病459
(一)黑热病459
(二)疟疾462
(三)血吸虫病468
(四)钩虫病470
(五)丝虫病470
第五节 侵华日军细菌战与中国军民的防疫471
一、日军细菌战部队471
(一)731部队472
(二)其他地区的“防疫给水部”475
(一)细菌战记录476
二、细菌战及防疫概况476
(二)几次主要的细菌战及防疫经过477
三、对细菌战的调查和战犯审判489
(一)战时中国方面的调查和揭露489
(二)战后的调查和战犯审判492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医治疫的理论和实践497
一、综合性疫病著作497
(一)时逸人著《中国时令病学》与《中国急性传染病学》497
(二)钱玄公著《传染病学》499
(三)杨志一著《四季传染病》499
二、专病防治500
(一)鼠疫防治500
(二)霍乱防治504
(三)伤寒(附斑疹伤寒)防治507
(四)流行性感冒防治509
(五)脑膜炎防治510
(六)黑热病防治511
(七)肺结核防治511
第七节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及人民军队的卫生防疫513
一、土地革命时期513
(一)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13
(二)红军的卫生防疫工作516
二、抗日战争时期518
三、解放战争时期522
(一)1948年陕甘宁边区的疫病流行及防治522
(二)东北解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523
(三)人民解放军的卫生防疫工作524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台湾的防疫概况526
一、日据时期的卫生防疫526
(一)卫生行政机构与传染病法规526
(二)传染病防治机构与海港检疫机构527
(三)部分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528
二、台湾光复后的疫病流行530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防疫532
第一节 建国初期(1949~1952年)532
一、新中国防疫第一战532
二、卫生防疫机构与工作方针536
(一)卫生防疫机构的建设536
(二)“卫生以预防为主,预防以防疫为主”的工作方针539
三、卫生防疫工作概况541
(一)疫病控制541
(二)城市环境、饮水和食品卫生547
(三)交通检疫549
(四)农村卫生工作的初步试验549
(五)预防医学教育550
四、取缔妓院及防治性病551
(一)取缔妓院,消灭性病传染源551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梅毒工作556
五、反细菌战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557
(一)细菌战的发现和证实558
(二)反细菌战的防疫措施565
(三)掀起全国性爱国卫生运动热潮571
第二节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65年)573
一、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发展574
(一)卫生防疫医政概况574
(二)卫生防疫站的设立576
(三)农村预防保健的开展578
(四)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582
二、卫生防疫法规的制定587
三、中医治疫显示实力589
(一)党的中医政策形成589
(二)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成效592
(一)彻底消灭天花597
四、消灭天花和控制性病597
(二)基本控制性病599
五、“送瘟神”——对血吸虫病的防治601
六、防疫工作概况605
(一)疫情及防治概况605
(二)预防医学教育615
(三)其他防疫工作61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8年(1966~1978年)619
一、1966~1967年流脑大流行620
(一)疫情概况620
(二)防疫措施621
二、疟疾的防治及青蒿素的发明624
(一)疫情和防治624
(二)“523”计划与青蒿素的发明625
三、其他卫生防疫工作628
(一)卫生防疫机构的瘫痪与恢复628
(二)疫情的反复和防治628
(三)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629
四、“赤脚医生”的出现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629
五、唐山大地震救灾中的卫生防疫633
(一)灾区卫生和疫病情况633
(二)灾区防疫工作634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4年)637
一、新时期的卫生防疫管理637
(一)卫生管理机构的发展637
(二)预防保健目标与规划的制定639
二、传染病防治法规的完善641
(一)《传染病防治法》641
(二)其他卫生防疫法规642
三、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问题与探索643
(一)合作医疗的解体与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破损643
(二)重建合作医疗的探索644
(三)基层医疗保健网的建设与问题645
四、传染病防治646
(一)计划免疫的实施646
(二)传染病防治概况647
五、新世纪的重大挑战656
(一)艾滋病656
(二)血吸虫病659
(三)肺结核660
(四)乙型肝炎661
(五)禽流感662
六、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进展事例663
(一)治疗艾滋病663
(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64
(三)中医论治传染病专著664
第五节 港澳台的防疫概况665
一、香港665
(一)卫生管理机构665
(二)防疫工作666
二、澳门669
(一)卫生及防疫管理670
三、台湾670
(二)环境卫生671
(三)传染病防治情况672
第八章 抗击SARS676
第一节 祖国内地各地区的疫情与防治676
一、广东初期的疫情(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中旬)676
(一)疫情概况676
(二)社会反应678
二、关键的1个半月(2003年2月下旬至4月初)680
(一)疫情的演变680
(二)病原研究的进展682
(一)新一届政府对疫情的重视684
三、防疫的转折(2003年4月至5月)684
(二)防疫工作的根本转折687
四、疫情的缓解和消退(2003年5月初至8月底)689
五、SARS对防疫与卫生的影响69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启动690
(二)全民性卫生文明的改进691
(三)“非典”元凶与禁食野生动物之争692
第二节 港台地区的疫情与防治693
一、香港693
(一)SARS初传香港693
(二)医院聚集性暴发疫情693
(三)淘大花园疫情的暴发694
(四)疫情的消退695
二、台湾696
(一)疫情初现及控制696
(二)SARS在医院暴发697
(三)疫情暴发后的应对700
第三节 SARS与中医药防治701
一、广州中医的经验701
二、北京中医的介入702
(一)争取介入治疗SARS702
(二)防治SARS收成效703
三、中医香港治疫704
四、中医防治SARS的科研进展705
跋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