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588090.jpg)
- 苏幼坡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ISBN:750464366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6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74页
- 主题词:城市-灾害-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1
1.1 避难1
1.1.1 定义1
1.1.2 避难方式2
1.1.3 避难情报7
1.2 避难疏散场所8
1.2.1 定义8
1.2.2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8
1.2.3 避难空间设施10
1.2.4 避难所功能的变化14
1.3 避难圈16
1.3.1 基本概念16
1.3.2 避难圈与避难行动16
1.3.3 避难圈的规模18
1.4 灾害、避难、避难疏散所与避难圈的关系19
第二章 避难动机、避难选择与避难行动23
2.1 避难动机23
2.1.1 概述23
2.1.2 不避难24
2.1.3 避难25
2.2 避难选择27
2.2.1 避难开始时间27
2.2.2 避难方向28
2.2.3 避难疏散场所29
2.2.4 就寝与不就寝30
2.2.5 避难交通工具30
2.3 避难行动31
2.3.1 设立避难指挥机构31
2.3.3 实施交通管制32
2.3.2 编制避难行动规划32
2.3.4 规划建设指定避难疏散场所33
2.3.5 规划建设备用避难所34
2.3.6 避难劝告与引导34
2.3.7 保护避难弱者人群35
2.3.8 治安管理35
第三章 避难生活与震后恢复、重建37
3.1 概述37
3.2.1 起始阶段(震后一周的时间内)38
3.2 避难生活的阶段性38
3.2.2 稳定阶段(震后一周到一个月左右)39
3.2.3 缩小阶段(震后一个月左右到震后3个月左右)40
3.2.4 撤消阶段(4月初到8月2日)40
3.2.5 “待机所”40
3.3 避难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41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41
3.3.2 解决途径43
3.4.1 地震灾害对城市GDP的影响45
3.4.2 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GDP的变化模式45
3.4 避难生活与震后恢复、重建45
3.4.3 震后城市恢复与重建47
第四章 避难疏散场所的安全保障53
4.1 避难所的安全评价53
4.1.1 安全评价的重要性53
4.1.2 环境安全评价54
4.1.3 规模安全评价55
4.1.4 设施安全评价56
4.1.5 评价指标56
4.2.2 安全措施59
4.2 避难疏散道路的安全保障59
4.2.1 安全要求59
4.2.3 安全管理60
4.3 避难疏散场所的抗震性能61
4.4 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火性能64
4.4.1 关东大地震的惨痛教训64
4.4.2 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火措施67
4.5.1 瘟病蔓延苗头72
4.5.2 防疫灭病的主要措施72
4.5 防疫灭病72
4.5.3 大灾之后无大疫75
第五章 避难疏散场所规划77
5.1 概述77
5.2 避难疏散场所规划指南78
5.2.1 一般规定[15,16]78
5.2.2 规划依据78
5.3 规划指标要求[3,14,15,16]79
5.4.2 安全性、公平性与自愿原则81
5.4.1 就近避难原则[15,16]81
5.4 规划原则81
5.4.3 “平灾结合”原则82
5.4.4 家喻户晓原则83
5.4.5 避难与救灾的时序原则83
5.4.6 步行原则84
5.4.7 功能原则84
5.4.8 多用途原则84
5.5 规划内容85
5.4.10 灵活性原则85
5.4.9 动态性原则85
5.6 规划程序87
5.6.1 避难人口与分布87
5.6.2 避难疏散场所88
5.6.3 避难道路88
5.6.4 避难疏散场所的安全性诊断88
第六章 避难资源及其配置89
6.1 避难资源[56~58]89
6.1.1 避难人力资源90
6.1.2 避难物资资源91
6.1.3 避难技术资源94
6.1.4 避难时间资源95
6.2 避震资源的来源95
6.3 城市群(圈)综合防灾协作协调98
6.4 避难资源的配置99
6.4.1地震灾害人员死亡率的预测模型[60]99
6.5.1 唐山大地震实际灾情调查104
6.5 唐山大地震实际灾情调查104
6.4.2 设想地震下唐山市人员震害预测104
6.5.2 唐山大地震的主要资源损失105
6.5.3 震亡率地域分布(等地域震亡率线)107
6.5.4 房屋建筑倒塌率的地域分布(等倒塌率线)108
6.6 避难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110
6.6.1 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配置110
6.6.2 按不同地质地段配置112
6.6.3 按地域震亡率与房屋建筑倒塌率配置115
6.7 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调整116
7.1 概述117
第七章 防灾公园117
7.2 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61,62]120
7.3 防灾设施123
7.3.1 入口形态123
7.3.2 外围形态123
7.3.3 避难疏散场所(公园内面积较大的自由空间与绿地)124
7.3.4 公园道路124
7.3.5 直升机坪124
7.3.6 抗灾贮水槽124
7.3.10 临时厕所125
7.3.11 灾时广播设备125
7.3.7 灾时水井125
7.3.9 散水装置125
7.3.8 水池、水景设施125
7.3.12 灾时通信设施126
7.3.13 避难标示设施126
7.3.14 灾时发电设备127
7.3.15 灾时照明电源设备127
7.3.16 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127
7.3.17 管理机构128
7.4 规划原则与程序129
7.4.1 规划原则129
7.4.2 规划程序130
7.5 防灾公园的防灾系统132
7.6 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134
7.7 北京市的防灾公园135
7.7.1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65,66]135
7.7.2 海淀公园137
8.1.1 相关法律法规139
8.1 中国139
第八章 国内外地震避难疏散场所139
8.1.2 规划建设140
8.1.3 中国台湾省的地震避难疏散场所142
8.2 日本144
8.2.1 历史沿革144
8.2.2 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146
8.2.3 避难实践147
8.2.4 防灾公园[49,50,61,62]152
参考文献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