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自然地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
  • 马建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6030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596页
  • 主题词:地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自然地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二、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7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0

四、自然地理学发展简史和趋势14

复习思考题17

主要参考文献17

第一章 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19

第一节 太阳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0

一、太阳概说20

二、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2

第二节 行星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3

一、九大行星概说23

二、行星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5

第三节 月球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6

一、月球概说26

三、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8

二、日食和月食28

第四节 行星地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9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自然地理意义29

二、地球自转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31

三、地球公转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36

四、地球的圈层构造和自然地理系统的关系40

复习思考题45

主要参考文献45

一、岩浆作用和岩浆岩的形成47

第二章 地球内部动力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47

第一节 地球内部因素与地表岩石的形成47

二、地质大循环和沉积岩的形成53

三、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形成58

第二节 地表岩石的构造变形及其地貌表现62

一、构造运动在岩相和地层接触关系中的表现63

二、地质构造与地质构造地貌64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大地构造地貌72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72

二、板块的划分75

三、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地貌表现76

四、板块运动的驱动力78

第四节 火山活动和地震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79

一、火山活动和地震概述79

二、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83

三、地震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84

第五节 地壳演变过程与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85

一、地质年代85

二、地壳演变历史及其自然地理概貌88

复习思考题94

主要参考文献95

第三章 大气过程与气候形成96

第一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96

一、太阳辐射96

二、地球辐射100

三、辐射平衡102

四、热量平衡103

五、空气的增温与冷却105

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06

第二节 大气的动力过程111

一、气压111

二、大气中气流的形成112

三、大气环流115

第三节 大气和地面的水分蒸发与凝结过程120

一、大气湿度120

二、蒸发121

三、凝结122

四、降水126

第四节 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129

一、气团及其天气129

二、锋及其天气131

三、气旋及其天气134

四、反气旋及其天气137

第五节 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139

一、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139

二、海洋对气候的影响141

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43

四、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146

五、局地下垫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148

第六节 气候分类152

一、气候的一般概念152

二、气候分类方法155

三、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59

复习思考题163

主要参考文献164

第四章 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水体及其相互联系166

第一节 河流166

一、河流概述166

二、水系和流域167

三、河流水情要素170

四、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173

五、河流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影响179

一、湖泊180

第二节 湖沼与冰川180

二、沼泽183

三、冰川185

第三节 地下水187

一、地下水的形成187

二、地下水的水文特征189

三、地下水的类型190

一、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193

第四节 海洋193

二、海水的运动196

三、海洋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208

第五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209

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209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213

复习思考题216

主要参考文献216

第五章 外动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地貌发育217

第一节 重力作用与重力地貌217

一、崩塌地貌218

二、滑坡地貌219

第二节 流水作用和流水地貌221

一、流水作用222

二、坡面流水地貌225

三、沟谷流水地貌227

四、河流地貌230

第三节 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237

一、喀斯特作用237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39

三、地下喀斯特地貌241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243

一、冰川作用243

二、冰蚀地貌244

三、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245

第五节 风沙作用和风沙地貌247

一、风沙作用247

二、风蚀地貌248

三、风积地貌249

一、黄土概述251

第六节 黄土区的复合动力作用和黄土地貌251

二、黄土区的复合动力作用252

三、黄土地貌252

第七节 海岸带动力作用和海岸地貌254

一、海岸带动力作用255

二、海蚀地貌257

三、海积地貌258

一、地貌发育过程的循环模型260

第八节 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模型260

二、地貌发育过程的均衡模型267

三、地貌过程方程269

复习思考题270

主要参考文献270

第六章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土壤圈的形成272

第一节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一般规律272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273

二、风化壳元素迁移强度的指标277

三、影响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因素278

四、地球化学屏障281

五、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284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285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285

二、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288

三、土壤性质及其肥力意义296

第三节 土壤圈形成理论306

一、土壤圈形成的CLROPT模型306

二、成土因素在土壤圈形成中的作用307

三、土壤形成的力能学分析312

四、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形态标志314

第四节 土壤类型划分317

一、土壤分类概述317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318

三、主要土壤类型简介323

复习思考题330

主要参考文献331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33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概述333

一、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333

二、各生态因素与生物的关系338

第二节 生物群落349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349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350

三、生物群落的动态353

四、生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357

第三节 生态系统359

一、生态系统概述359

二、陆地生态系统368

三、水域生态系统374

四、岛屿生态系统377

第四节 生态系统植物生产潜力的原理及模型380

一、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380

二、自然植被生产力经验模型382

三、作物生产潜力理论模型383

复习思考题386

主要参考文献387

第八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规律388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规律388

一、自然地理环境是复杂的开放巨系统388

二、自然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联系391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393

一、自然地理系统演变的时间尺度及其表现形式395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演变规律395

二、全地球时间尺度演变的理论基础397

三、自然地理系统动态节律的原因402

四、自然地理系统演变的方式403

第三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404

一、地域分异规律概述404

二、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规律407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地方性分异规律416

复习思考题418

主要参考文献419

第九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划分与类型研究420

第一节 综合自然区划421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421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421

三、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423

四、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424

五、中国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划分428

一、土地类型及其划分的概念432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空间组合结构432

二、基础性土地分类体系434

三、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437

第三节 土地评价441

一、土地评价概述441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442

三、土地评价系统443

四、土地评价的方法444

主要参考文献446

复习思考题446

第十章 全球变化及其对策447

第一节 全球变暖448

一、全球变暖的现状448

二、全球变暖的原因449

三、全球变暖的预测453

四、全球变暖的影响455

五、全球变暖的对策457

一、臭氧层破坏的现状459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459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462

三、臭氧层破坏的影响465

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466

第三节 森林面积锐减和物种灭绝468

一、森林面积锐减和物种灭绝的现状468

二、森林面积锐减和物种灭绝的原因471

三、森林面积锐减和物种灭绝的危害473

四、森林面积锐减和物种灭绝的对策474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477

一、土地荒漠化的概念477

二、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479

三、土地荒漠化的原因481

四、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对策485

第五节 世界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487

一、世界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现状487

二、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490

三、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途径492

第六节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495

一、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概述495

二、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方法497

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现状501

四、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503

五、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对策504

复习思考题506

主要参考文献506

一、人类的属性和行为509

第十一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509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概述509

二、环境的涵义和系列511

三、人地关系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变513

第二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系统的剖析515

一、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系统的构成515

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516

三、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系统的演变机制517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轨迹及可持续发展问题521

一、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522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528

复习思考题531

主要参考文献531

第十二章 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533

第一节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533

一、自然资源概述533

二、自然资源评价537

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542

第二节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545

一、自然灾害概述546

二、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550

三、自然灾害系统及其链式规律552

四、自然灾害评估554

五、自然灾害防御对策557

第三节 环境规划558

一、环境规划概述558

二、环境质量评价561

三、环境预测563

四、环境规划的制定564

五、环境规划的实施565

第四节 景观生态设计567

一、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567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569

三、景观生态设计572

复习思考题574

主要参考文献5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