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名医治则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名医治则解析
  • 黄仲阳,黄昕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0742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中医治疗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名医治则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概述 1

二、总论 6

三、各论 11

(一)逆从调理 辨证为纲 11

表里六经分治 11

卫气营血为纲 13

察三部九候,为治病求本 15

运四诊八纲,宜燮理阴阳 16

开张邪路,为治病症之秘诀 17

填塞空窍,乃熄内风之良方 19

调气机,六腑以通为补 21

论生克,五行制化为良 23

双向调节,治阴阳紊乱,寒热错杂 24

升降并用,瘥腹胀呕逆,结胸痞胀 26

峻补真阴 27

摄纳浮阳 28

提壶揭盖,治癃闭有效 29

逆流挽舟,屡蠲痢疾之施 30

摄上窍,缩小便而尿崩可瘥 31

温下元,疗肾泄腹痛却而止之 31

辛散配清降,脑风立止 32

酸收伍辛开,不寐可医 34

温下清上之法,治小儿疰夏(夏季热) 35

解表托毒之剂,治水肿疮痍 36

通因通用,治协热痢 37

塞因塞用,医心下痞 38

欲纳其肾,先温其阳 39

欲降其肺,先和其胃 39

调脾胃升降,亦能止泻 40

理心肾交泰,确可安神 42

攻病宜早,达邪务尽 43

无“证”从病,无“病”从证 44

开支河利小便,可以实大便 46

求南风开北牖,确能治呃逆 47

寒饮停滞,通阳则饮自散 48

痰瘀相抟,破瘀则痰可戢 48

老年咳嗽宜调脾肾,忌发散泄肺 49

小儿泄泻可理肺脾,能消食健脾 50

欲养肺,必先益肾 51

若润肺,当行通肠 52

以法治病,不以方治病 53

以平为期,忌因药伤脏 53

阳虚湿胜之体,不可任用滋补 54

阴亏血弱之质,岂能妄施燥刚 54

脚气壅疾,虽虚不补 55

肾虚不固,勿用泄利 56

饮家咳甚,治饮不当治咳 57

疮家脓溃,医疮禁用汗剂 57

欲补脾者,必于肝肾处着眼 58

欲补肾者,当从脾胃中求之 58

中满忌甘寒假热忌苦寒 59

内风宜咸寒虚疟宜补正 60

慢性病渐来而缠绵,治必有方有守 61

急性病势猛且多变,医须有胆有识 62

气有余便是火,平其气则是清其火 63

血不足易成瘀,养其血即为祛其瘀 64

调治厥阴,则消渴自愈 65

清泄少阳,其盗汗可除 66

泻之为泻,岂知补之为泻 67

补之为补,更达泻之为补 68

厚土敛火,便血可无 70

温养脏真,尿血即止 70

里证之咳,药动则虚火不静 72

表证之咳,药静则肺气不张 73

阳黄宜开太阳,清湿热 74

阴黄当温脾胃,化膀胱 75

(二)未病先治 上工之道 77

滋补当兼行气 78

行气须借补益 78

久病劳损,培土以扶后天 79

未病先治,肝病当先实脾 80

治老人,当清通 81

医小儿,宜轻灵 82

虚火吐血,宜补宜和 83

实火吐血,宜清宜降 84

邪气不除,忌用补 84

正气已虚,忌用泻 85

弄舌泻脾 86

癃闭疏肝 86

治先天,求精血之属 87

培后天,参谷食之方 88

先经断而后肿胀,治在血 89

后经停却先肿胀,治在脾 90

胃为阳土,非清通不和 91

肝为刚脏,宜柔养以济 91

调气则后重自除 92

行血则便脓能愈 9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94

治上以缓,治下以急 96

有阖有辟,法则天地 97

用补必泻,配伍之机 98

颧红足寒,宜温下则喘医 99

寸静尺动,当滋肾以宁血 99

肾为癸水,内寓真阳,非温不纳 100

肝为乙木,内寄相火,非清不戢 101

祛痰不效,专补中气,痰自消 102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病自已 102

外邪未尽,先虚其里,邪气易陷 104

内风既动,久塞其空,外风奚袭 104

格阳喉痹,须归窟无根之火 106

湿毒浊淋,宜清化瘀毒败精 107

脾喜温升,香燥治 108

胃宜清降,柔润之 108

疗泻,淡渗不可太多 108

治痢,兜涩切忌过早 109

里虚而痛者,当养血 109

表虚而痛者,急温经 110

水侮土,必崇坤土 111

火刑金,则泻丙丁 113

湿热尿血,当清化湿热 113

阴虚尿血,宜养阴扶正 115

肝主相火,有泻无补 116

肾藏真水,有补无泻 116

动气在腹,不可发汗 116

离魂游形,引归于脾 117

补心须养肾,使肾水升 118

滋肾当宁心,俾心火秘 119

用变则神,执方则妄 119

未病先治,发于先机 120

新感呕吐,邪克及胃,宣泄胆乖 121

久咳胁痛,木反侮金,疏化肝戾 122

补戒急授骤壅 122

因病致虚者,去其病而虚自复 123

伐忌亟夺而峻利 123

为虚致病者,补其虚而病自逸 125

(三)因时制宜 天人相应 126

救阴必先回阳 127

急下可以存阴 128

调经,取效在调气和血 129

理血,用方宜安神固精 130

夺血之人,不可复发其汗 132

夺汗之质,则宜宁养其心 133

外饮当从肺脾治 133

内饮宜从肝肾调 134

治湿病之里,以利小便为要义 135

医湿病之表,当取微汗为妙招 135

外感忌敛 136

虚证戒瀹 136

疗食积当用消导 137

化滞气必以辛香 137

肝虚无直补,补肾即为补肝 138

肺损隔脏治,久咳最宜培中 139

降血压,不可泥于平肝潜阳 140

治乙肝,最忌犯及寒凉伤脾 141

胃家浊液蒸遏,不宜药食甘味 143

阴邪盘踞少腹,必以阳药开通 144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 145

节戒饮食有却病之良功 146

欲止其血出,宜降肝气 148

冀宁其魂萦,先熄其风 149

欲保肺金肾水,必须先清肝火 151

若病血崩带下,急当摄养任冲 152

肾炎乙肝利咽为契机,清肺解毒 153

寒秘应从阳虚处着眼,温润可通 155

骨刺(骨质增生),温通肾督 156

久血(慢性出血),胃药收功 156

通络清肝能医咳 157

填补通痹可瘥腰 159

内格呕逆,食不下,降逆清火 160

朝食暮吐,气海冷,甑炊易熟 161

痰中蛆虫,非痨瘵,乌梅主治 162

妇人狐魅,幻鬼交,化浊之属 163

瘦人血亏有火,宜滋阴泻火 165

肥人气虚有痰,当豁痰补中 165

顾护胎元须宁神定志 166

移精变气为最妙上乘 168

旧有痃癖,久有虚劳,万方难治 169

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效成 171

补脾毋呆滞,益气勿助其郁 171

温肾不动火,养血却忌留瘀 171

通其营卫,勿耗其阳 173

开其痰饮,毋泄其气 174

小便清,利尿阴损 175

少腹软,攻下伤脾 175

夏至,冬至,阴阳暗转 175

春分,秋分,升降更替 177

病作有时,当治其期 179

辨证不清,大方无益 180

标本不得,邪气犹张 182

忽视主证,病势如昔 184

(四)以人为本 疗效至先 185

吐可排毒发汗 185

下能治聋开窍 185

形质素虚,即当顾本 186

木郁热泄之厥,当疏肝气 188

正气本实,便应治标 188

心梗厥冷为阴,通脉振阳 189

宣肺开闭,治金实不鸣 190

上热下移,瘥鼻衄口疮 191

药与病气相依,服其药,其病易已 191

药与病气相违,用其方,其病则剧 192

不审病机,对症下药无效 194

新产忌滥用补药 195

虚秘勿投以峻利 196

风邪束表,疏发腠理为要 197

热郁肝络,滋水清肝可医 198

虚里跳动,不可攻伐 198

筋脉挛急,治以酸甘 199

脉极大无力,防阳气浮散 200

脉极微伏匿,开实热邪闭 200

风痰闭络之肢厥,化痰通络 201

脾胃虚寒之臌胀,通利大忌 202

欲保肺肾,先清肝火 203

欲治痧胀,升清降浊 203

肾得补益而脏受职 204

脏能制化则精气和 205

风水病,脉沉、不渴,暖肾温经发汗 205

冷结节,脉迟、形寒,温阳化痰散结 206

补脾益气,激活乳房经气 207

抑肝培土,可治肝风惊悸 208

治积初起,养正而积自除 209

瘟疫解后,滋阴其焰自熄 210

脾虚指麻,忌用祛风之药 211

肝风鸱张,当取镇摄之剂 212

搏击过颡,逆行在山,利尿于下 213

寒邪入肾,开合失司,蒸动釜底 214

房事脱阳危症,急回阳,闭锁精关 215

阴云布合之翳,煦阳光,寒却翳祛 216

食入即腹胀,平胃可解 217

气虚乳糜尿,升之即愈 218

壮水行舟,治尿路结石 219

调补奇经,瘥腰痛不育 221

遗精岂皆从补治 221

倒经宜治以泻冲 222

热迫呕吐,降胃火则却 223

前额头痛,清阳明可中 224

胆胀、脾虚,补气血,实脾可解 225

夜游不寐,用镇静,兼理神聪 226

目痛、阴热,失濡养,滋养肝木 227

嘈杂、头胀,滋肝肾,补益中宫 227

强中尿赤,滋水而涵木 229

斑秃苦痒,折离宫之热 229

久咳气喘,金水虚,忌过升散 230

乳癖痰块,肝络窒,化痰开郁 231

精髓充而筋骨壮 232

精气固则容颜愉 233

顽痰胶结,祛痰可谓补法 234

邪气方张,温补反成鸩汤 235

寒包火咳,辛润散肺 236

口糜舌绛,泄降心阳 236

肺痹大便难,开上窍而行舟楫 237

血崩下元虚,填奇经可令血藏 237

格阳,上工用救阳回逆 239

阴痿,智者知蛮补无功 239

血崩、新产,宜散风驱邪 240

体弱久虚,当温补坎宫 2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