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段汉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2053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城市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城市学的定义与学科范围1
1.1 城市与城市学1
1.1.1 城市的本质1
1.1.2 城市特征与历史2
1.1.3 城市与城市文化3
1.1.4 城市之美与城市美学6
1.2 城市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内容9
1.2.1 城市学的发展历程9
1.2.2 城市学的学科范围12
1.2.3 城市学的学科内容15
参考文献18
第2章 城市学学科的理论基础19
2.1 城市的时空特征19
2.1.1 时空的一体性19
2.1.2 建筑的尺度与时空特征21
2.1.3 城市的尺度与时空特征24
2.2 城市的复杂性27
2.2.1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与适应性27
2.2.2 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数学刻画35
2.3 复杂系统的涨落38
2.3.1 耗散结构38
2.3.2 协同学的伺服原理40
2.4 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城市理论45
2.4.1 城市生态系统45
2.4.2 生态城市理论48
2.5 基于实证精神的现代城市规划原理50
2.5.1 源于社会与城市发展的现代城市理论50
2.5.2 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中国城市发展过程51
2.5.3 实证与人文共轭作用下的城市规划编制52
2.5.4 城市规划基本范式的转换53
参考文献54
第3章 中国城市的起源与两河流域的城邦57
3.1 中国城市的起源57
3.1.1 新石器时期的聚落57
3.1.2 华夏早期城镇59
3.1.3 华夏早期城市向今天的城市遗传了什么?64
3.2 亚述兴起前两河流域的城邦71
3.2.1 大洪水之前的五座城市73
3.2.2 苏美尔文明的鼎盛时期76
3.2.3 苏美尔王表中的外民族统治时期80
3.2.4 苏美尔王表外的三座城市81
附录 中国早期城市年表82
参考文献85
第4章 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格局86
4.1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86
4.1.1 城市化的环境响应研究86
4.1.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和约束效应88
4.1.3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和胁迫效应88
4.2 兰州—西宁城镇区域的自然条件与城镇空间格局89
4.2.1 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对生态环境演化的主导作用89
4.2.2 自然条件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奠定作用90
4.2.3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背景)对城市化进程的响应91
4.2.4 城市化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93
4.3 区域河流网络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94
4.3.1 区域河流网络密度对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94
4.3.2 城镇聚落与水系分布关系95
4.3.3 河流空间结构与聚落体系结构的耦合性97
4.4 城市发展规模的自然承受能力——承载力99
4.4.1 关于承载力99
4.4.2 资源承载力99
4.4.3 环境承载力101
4.4.4 生态承载力103
参考文献104
第5章 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107
5.1 城市社会结构107
5.1.1 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107
5.1.2 倒“丁”字形社会结构108
5.1.3 对于倒“丁”字形社会结构的分析112
5.1.4 倒“丁”字形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紧张113
5.2 社会结构定型与层间流动114
参考文献117
第6章 城市内禀119
6.1 城市功能119
6.1.1 城市功能的内涵和层次119
6.1.2 城市功能研究重点与热点120
6.1.3 城市功能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123
6.2 城市结构128
6.2.1 城市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128
6.2.2 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132
6.2.3 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的测度133
6.3 城市形态136
6.3.1 城市形态的定义及动力机制136
6.3.2 城市形态的计量方法138
6.3.3 城市形态研究的数学方法141
6.4 城市文脉145
6.4.1 城市文脉的概念145
6.4.2 场所的含义、结构和精神148
6.5 城市生活155
6.5.1 城市生活及空间155
6.5.2 城市生活要素157
6.5.3 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160
6.6 城市网络163
6.6.1 城市网络的概念和特征163
6.6.2 城市网络体系167
6.6.3 城市网络体系的构建与城市总体的内在关联机制169
6.7 营造173
6.7.1 营造的概念、内涵和外延173
6.7.2 城市物质空间的营造要素177
6.7.3 城市营造的“一体两分”180
6.8 景观181
6.8.1 城市景观的构成181
6.8.2 城市景观的特征182
6.8.3 城市景观的度量183
6.8.4 城市景观的认知层次和功能分析183
参考文献185
第7章 城市与区域188
7.1 从区域研究到城市区域188
7.1.1 区域研究188
7.1.2 城市区域190
7.1.3 城市科学和区域科学研究方法对比193
7.2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94
7.2.1 吸引子的概念194
7.2.2 城市是区域中的吸引子195
7.2.3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98
7.3 区域城市规模分布与城市网络199
7.3.1 区域空间聚集与城市规模分布结构199
7.3.2 区域城市网络203
参考文献206
第8章 城市及城镇区域超循环体系的构建209
8.1 城市超循环体系209
8.1.1 城市系统中的超循环基础209
8.1.2 城市超循环体系的基本层次、功能和基本特征209
8.1.3 城市超循环运行体系的构建212
8.2 循环型城市的三大体系214
8.2.1 循环型生产体系——产业循环体系214
8.2.2 循环型处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214
8.2.3 循环型消费体系——生态保障体系215
8.3 城镇超循环体系的评价和循环度模型216
8.3.1 城镇超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6
8.3.2 城镇超循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赋值217
8.3.3 循环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221
8.4 城镇超循环体系反馈机制研究222
8.4.1 城镇超循环体系循环反馈机制222
8.4.2 区域产业循环反馈机制与城镇超循环体系224
参考文献225
第9章 城镇区域网络空间涨落的定量分析227
9.1 城镇区域网络空间结构及相关理论228
9.1.1 城镇区域网络空间结构228
9.1.2 网络结构的相关理论231
9.2 城镇区域网络的构成235
9.2.1 硬网络235
9.2.2 软网络237
9.3 道路交通网络结构演化的定量分析237
9.3.1 拓扑变换与网络要素分析238
9.3.2 指标体系的选取238
9.4 城镇区域的经济联系网络模型239
9.4.1 中心职能强度模型239
9.4.2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240
9.5 城镇区域的信息网络结构241
9.5.1 信息网络促进城镇区域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的演进241
9.5.2 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测评体系243
9.6 城镇区域复合网络的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245
9.6.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45
9.6.2 协调度模型246
9.6.3 指标权重的确定246
参考文献247
后记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