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648940.jpg)
- 林姚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ISBN:978750742106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女性-恋爱心理学-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国内外城市设计学科发展概况1
1.1.2 生态学与人居环境建设学科的共同发展3
1.1.3 城市设计同生态学的学科相关性3
1.2 内涵与意义4
1.2.1 内涵阐释4
1.2.2 研究意义7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8
1.3.1 主要研究方法8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9
第2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要素与议题11
2.1 对象系统的再认识11
2.1.1 多元视角转化:从“空间设计”到“关系设计”11
2.1.2 对象系统构成:从“空间元素”到“环境框架”13
2.1.3 物质系统属性:从“视觉特性”到“物理特性”15
2.1.4 动态开放特征:从“功能形式”到“能量流动”16
2.2 三类要素及其特性17
2.2.1 自然要素及其物理特性18
2.2.2 人工要素及其物理特性19
2.2.3 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性20
2.2.4 人、人工和自然的对话21
2.3 议题的发展与界定23
2.3.1 生态学触及城市问题的多个层面23
2.3.2 城市设计对生态课题的综合关注24
2.3.3 生态城市设计议题三角形的建立31
第3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价值与准则37
3.1 价值基点的确立37
3.1.1 人地关系的演变与生态文明觉醒37
3.1.2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观植入39
3.1.3 四种城市设计自然观的演变轨迹47
3.1.4 生态城市设计的哲学思考与定位52
3.2 目标框架的建构55
3.2.1 总目标:保障空间生态安全与生态健康56
3.2.2 自然生态目标:自然系统的良性维系56
3.2.3 人工生态目标:人造环境生态化设计57
3.2.4 物理生态目标:健康舒适的环境营造58
3.2.5 能源生态目标: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58
3.2.6 人文生态目标:功能—行为—信息协调发展58
3.3 设计原则的归纳59
3.3.1 总结与分类59
3.3.2 系统性原则62
3.3.3 过程性原则63
3.3.4 限制性原则65
3.3.5 优化性原则66
3.4 评价准则的建立68
3.4.1 城市设计一般评价与双重准则的提出68
3.4.2 生态城市设计评价的自然向度与准则70
3.4.3 生态城市设计评价的人文向度与准则71
3.4.4 建立空间环境生态化的综合评价准则73
第4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原理与模型75
4.1 生态学及相关原理的借鉴75
4.1.1 生态学:人工与自然要素在空间及过程上的协同76
4.1.2 空间环境生态学:理想空间环境与城市健康人居81
4.1.3 城市生态学:城市作为人工与自然的生态复合体82
4.1.4 景观生态学:以“格局—过程—尺度—等级”为重点84
4.1.5 城市形态学:空间形式影响环境性能及能源使用86
4.1.6 生物、气候、物理、能量等多因子的交叉与关联88
4.2 基于人工——自然空间整合的城市模型与图式91
4.2.1 原始模型:自下而上适应和生长的活“教科书”92
4.2.2 理想模型:基于集中或分散思想的“城市图景”93
4.2.3 科学模型:源自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生态城市指向95
4.2.4 有机模型:城市形态发展的生态主义经验总结99
4.3 致力于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的代表人物及贡献100
4.3.1 实践发端:生态学向规划、景观、建筑领域的渗透100
4.3.2 综合拓展:生态城市、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兴起102
4.3.3 纵向延伸:生态可持续理念在城市设计领域的深化103
第5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对策与途径107
5.1 生态城市设计对策的归纳与分类107
5.2 基本对策1: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设计对策110
5.2.1 基于自然生态的适应性对策111
5.2.2 基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性对策114
5.2.3 基于自然生态的补偿性对策116
5.3 基本对策2:针对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对策120
5.3.1 和谐有机的城市形态模式120
5.3.2 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125
5.3.3 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营造128
5.3.4 崇尚自然的城市景观塑造131
5.3.5 其他层面的生态设计对策134
5.4 专项对策:物理生态与能源生态设计对策137
5.4.1 基于环境舒适性的物理优化设计对策137
5.4.2 基于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设计对策144
5.5 不同类型生态城市设计的实践途径与要点150
5.5.1 主城区和边缘区的生态城市设计实践要点150
5.5.2 新城开发与旧城更新的生态城市设计要点151
5.5.3 区域、分区、场地尺度生态城市设计要点153
5.5.4 山地、滨水、寒地生态城市设计实践要点155
5.6 三种生态城市设计手法159
5.6.1 生态城市设计的仿生设计手法159
5.6.2 生态城市设计的竖向设计手法162
5.6.3 基于生物气候的生态城市设计手法165
第6章 典型生态城市设计项目的程序与技术167
6.1 问题引出:操作程序、技术、成果的反思与调整167
6.1.1 现有规划设计程序、技术、成果的反思167
6.1.2 生态城市设计调整:程序、技术与成果171
6.2 以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推进整个设计程序173
6.2.1 城市设计全过程中的分析、评价与决策173
6.2.2 评价作为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175
6.2.3 建立“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操作程序177
6.3 典型生态城市设计项目的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182
6.3.1 基于时空观和系统论的多元生态分析法182
6.3.2 环境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具195
6.3.3 进行生态和环境模拟、分析的技术工具203
6.4 体现生态议题的典型项目设计成果207
6.4.1 框架与系统设计:成果内容上积极强化生态议题207
6.4.2 蓝图与导则制定:以多种成果形式贯彻生态策略217
第7章 城市设计的空间环境生态管理与实施224
7.1 市场与法律保障225
7.1.1 经济杠杆:基于“市场”的城市设计225
7.1.2 法律保障:走向“法定”的城市设计227
7.1.3 奖惩结合:“软硬兼施”的导控方式228
7.2 机构职能与平台229
7.2.1 城市生态环境的公共管理机构及其职能229
7.2.2 城市设计空间环境生态管理职能的发挥231
7.2.3 城市设计的工作团队与组织平台的建立233
7.3 管理技术与工具236
7.3.1 城市设计施行空间环境生态管理的技术性工具236
7.3.2 城市设计施行空间环境生态管理的程序性工具247
7.4 实施技巧与策略252
7.4.1 基于生态控制的强制性策略252
7.4.2 基于生态奖励的激励性策略253
7.4.3 基于生态共建的公私合作策略254
7.4.4 基于自我管理的公众生态教育与宣传255
7.4.5 综合策略——城市设计的生态经营256
结 语259
参考文献262
附 录270
后 记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