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隋唐佛教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隋唐佛教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656546.jpg)
- 杨曾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198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214MB
- 文件页数:506页
- 主题词:佛教史-中国-隋唐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隋唐佛教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编 隋朝佛教3
第一章 隋朝社会和佛教3
第一节 统一的隋王朝和佛教3
一 实现南北统一的隋王朝3
二 隋文帝兴隆佛法5
三 隋炀帝与佛教11
四 隋朝的僧官制度13
第二节 隋朝的译经和经录15
一 佛经翻译15
二 佛教经录30
(一)法经等人编《众经目录》31
(二)彦琮等人编《众经目录》32
(三)费长房编《历代三宝记》34
第三节 隋朝著名学僧及其研究和弘法活动36
一 隋朝奖励佛教义学及在长安的学僧组织36
二 隋朝的著名学僧及其佛学成就39
(一)帝师昙延39
(二)地论学者净影慧远及其著作、弟子40
(三)游历南北的摄论学者昙迁及其著作40
(四)将南方摄论唯识学传到北方的靖嵩及其著作42
(五)宝山寺石窟的建造者灵裕43
(六)彦琮及其论译经的《辩正论》和论佛儒的《通极论》44
(七)“三国论师”僧粲46
(八)《成实论》学者智脱47
(九)《四分律》学者洪遵47
第二章 隋朝的佛教宗派50
第一节 天台宗的创立50
一 慧文、慧思和智?在天台宗祖统说中的地位50
二 慧文及其“一心三智”理论的提出53
三 慧思及其“心具染净”的心性论55
(一)慧思的生平55
(二)慧思的著作和思想59
四 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智?65
(一)师承北齐慧思,以隋晋王杨广为外护65
(二)智?著述——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72
第二节 天台宗的教义77
一 天台宗的判教论77
(一)对一切佛经教义的总评述与分类——“判教”77
(二)南北朝时期“南三北七”的判教学说78
(三)天台宗的判教理论——“五时八教”80
二 天台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84
三 观心和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一心三智88
四 天台宗“性具善恶”的心性论99
第三节 三论宗的创立及其教义107
一“三论”的翻译和隋以前研究概况108
二 吉藏的生平113
三 吉藏的著作114
(一)《三论玄义》,一卷115
(二)《中观论疏》,简称《中论疏》,十卷,或析为二十卷115
(三)《十二门论疏》,三卷116
(四)《百论疏》,三卷117
(五)《二谛义》,三卷117
(六)《大乘玄论》,五卷118
四 以弘扬中道不二思想为主旨的三论宗教义体系118
(一)三论宗的判教学说118
(二)般若空义与中道实相论122
(三)二谛与所谓“四重二谛”论125
(四)八不中道论129
(五)二智与“无所得”境界131
第四节 三阶教的兴起和衰亡136
一 信行略传137
二 三阶教的典籍和历代遭禁情况140
三 三阶教的教义147
(一)佛教的正、像、末三法和三阶教的末法观147
(二)三阶与普法154
(三)所谓“无尽藏”167
第二编 唐朝佛教175
第一章 唐朝社会和佛教175
第一节 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和佛教175
一 唐王朝的盛衰及其文教政策175
二 唐初傅奕奏请废佛和高祖下诏沙汰僧尼176
三 唐太宗在战地立寺和超度阵亡将士179
四 武则天称帝和佛教盛况181
五 佛道先后问题184
六 国家寺院185
七 关于沙门致敬父母、君王问题187
八 唐朝的僧官制度188
九 政府制定僧尼法规190
十 佛骨崇拜和法门寺193
十一 韩愈谏迎佛骨196
十二 唐武宗灭佛198
第二节 唐朝的佛经翻译200
一 玄奘西行求法和佛经翻译201
(一)玄奘学历及其赴印求法的艰难历程201
(二)在唐太宗、高宗直接支持下的玄奘译场209
(三)玄奘所译主要佛典介绍213
二 义净西行求法和佛经翻译226
(一)出家学习佛法和渡海赴印求法226
(二)义净的佛经翻译和著作230
三 波颇、那提、地婆诃罗、实叉难陀和菩提流志的译经238
(一)波颇238
(二)那提239
(三)地婆诃罗240
(四)实叉难陀241
(五)菩提流志242
四“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的译经245
(一)善无畏246
(二)金刚智249
(三)不空251
第三节 唐朝的佛教经录258
一 道宣及其《大唐内典录》258
二《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和《古今译经图纪》260
三《大周刊定众经目录》261
四 智升《开元释教录》和圆照《续开元释教录》261
五 圆照《贞元释教录》265
第四节 唐朝的佛教史书著作267
一 法琳及其《辩正论》267
二 道宣《广弘明集》272
(一)佛、道二教的论争273
(二)朝廷废佛274
(三)朝廷兴佛275
(四)灵魂是灭还是不灭276
三 道宣《续高僧传》276
四 惠祥《弘赞法华传》和法藏《华严经传记》280
(一)惠祥《弘赞法华传》280
(二)法藏《华严经传记》281
五 文谂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283
六 禅宗史书《宝林传》283
第二章 唐朝的佛教宗派286
第一节 法相宗286
一 玄奘、窥基与法相宗286
二 法相宗的判教论288
三 法相宗的唯识理论289
(一)阿赖耶识为中心的八识、四分和种子说290
(二)三自性、三无性的理论295
(三)“唯识五位”与“转依”、转识成智的解脱论298
(四)五种姓论302
第二节 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306
一 律的传译和戒律基本内容306
(一)小乘四部律的传译和基本内容307
(二)大乘戒律的传译和基本内容312
二 中国律学体系的创立——道宣的南山律宗315
(一)道宣简历与著述315
(二)道宣的四分律学316
(三)道宣的判教论——化教和行教(或制教)317
(四)止持与作持——强调止恶与行善并重319
(五)道宣的戒体论及其意义320
(六)把小乘戒律纳入大乘佛教体系之中325
三 相部宗与东塔宗327
(一)法砺和相部宗327
(二)怀素和东塔宗328
第三节 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329
一 道绰及其净土思想330
(一)道绰生平330
(二)《安乐集》的净土思想331
二 善导的净土学说336
(一)善导及其著作336
(二)善导的净土思想338
(三)善导的弟子怀感、怀恽345
三 其他净土高僧:慧日、承远、法照、少康346
第四节 华严宗350
一 华严五祖和华严宗350
(一)祖杜顺350
(二)祖智俨351
(三)祖法藏——华严宗正式创始人351
(四)祖澄观353
(五)祖宗密355
二 华严宗的基本教义358
(一)华严宗“五教十宗”的判教论358
(二)法藏的法界观360
(三)澄观的四法界论370
三 宗密的《原人论》382
第五节 禅宗的成立和早期发展385
一 禅宗的成立——东山法门386
(一)道信及其“入道安心”禅法386
(二)弘忍及其“守心”禅法390
二 神秀和北宗394
(一)“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及其弟子普寂394
(二)北宗的禅法398
三 慧能和南宗404
(一)慧能生平和北上求法历程404
(二)曹溪传法和六祖地位的确立409
(三)慧能的禅法思想411
四 南宗的早期传播418
(一)马祖道一和洪州宗419
(二)石头希迁和石头宗422
第六节 密宗425
一 唐朝“开元三大士”与密宗426
二 密宗的判教论:密教与显教427
三 密宗的基本教义429
(一)大日如来和一切佛、菩萨、执金刚430
(二)所谓“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433
(三)修持“三密”与即身成佛436
(四)曼荼罗和胎藏界、金刚界二曼荼罗442
第七节 义玄和临济宗445
一 义玄简历446
二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临济禅法447
(一)要求学佛法者必须建立“真正见解”447
(二)独特的佛在自身论——心中三身佛、“无位真人”和“无依道人”448
(三)临济禅法中的“空”的思想和“毁佛毁祖”452
(四)无修无证,“佛法无用功处”455
三 所谓“临济门庭”458
(一)三句459
(二)三玄三要461
(三)四料简462
(四)四照用463
(五)四宾主464
第八节 灵祐、慧寂与沩仰宗466
一 灵祐、慧寂与沩仰宗466
二 沩仰宗的禅法468
(一)提倡以无为、无事为宗旨,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解脱468
(二)顿悟之后仍须修行470
(三)“曹溪宗旨,不切看读”471
(四)“借色明心,附物显理”471
第九节 良价、本寂与曹洞宗472
一 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和曹洞宗472
二 曹洞宗禅法474
(一)体悟自性是“大事”474
(二)提倡“行鸟道”——在思想中确立“空”观477
(三)“正问正答,不从口里道”479
(四)所谓“偏正五位”和“五位君臣”等曹洞宗“门庭施设”480
主要参考书目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