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党建能力论 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党建能力论 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699809.jpg)
- 薛小荣,王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时事出版社
- ISBN:97878023271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互联网络-党的建设-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党建能力论 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克服信息时代“本领恐慌”,积极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1
第一章 党务管理能力17
第一节 把握党务管理能力的内涵18
一、工作方式18
二、信息素养20
三、系统平台21
第二节 增强党务管理能力的意义24
一、提升党务活动的管理效能25
二、增强党员的民主参政能力28
三、克服党员组织生活的缺位30
第三节 提升党务管理能力的途径33
一、以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编码的精确管理34
二、以信息流动的瞬时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的动态管理36
三、以信息选择的差时化实现党员党组织信息传播的统一管理38
第四节 案例解析:湖北荆门市利用QQ群加强党员管理40
第二章 声誉维护能力43
第一节 把握声誉维护能力的内涵44
一、政治理念44
二、政策工具47
三、作风形象48
第二节 增强声誉维护能力的意义51
一、提升党员群众的政治归属功能51
二、增强引领社会的政治示范功能56
三、扩大组织吸纳的政治包容功能62
第三节 提升声誉维护能力的途径65
一、加强形象管理,密切党群关系65
二、发挥理论引导,增强政治认同69
三、规范权力运行,践行宗旨使命72
四、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守土负责74
第四节 案例解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运用Facebook维护党的形象77
第三章 媒介交流能力80
第一节 把握媒介交流能力的内涵81
一、思维观念81
二、语体符号86
三、情感情绪89
四、形式方法90
第二节 增强媒介交流能力的意义93
一、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促成了组织与个体共享信息的新局面94
二、主一客体关系的转变,强化了虚拟环境主客体身份的新角色98
三、媒介交流环境的转变,形成了虚拟环境中身心分离的新规范102
第三节 提升媒介交流能力的途径107
一、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交流态度107
二、突出“精、实、新、快”语言风格110
三、投入真挚情感以满足网民精神需求114
四、运用灵活、互动的多点式交流方式116
第四节 案例解析:漫画形象:“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117
第四章 意见表达能力120
第一节 把握意见表达能力的内涵121
一、表达立场121
二、表达态度125
三、表达意涵127
四、表达机制131
第二节 增强意见表达能力的意义135
一、网络声音的“多语”,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存在彰显”136
二、网络空间的“多元”,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能力重塑”139
三、网络民众的“多疑”,需要执政党网络意见表达的“理性关怀”143
第三节 提升意见表达能力的途径146
一、增强意见表达的解释力146
二、提升意见表达的亲和力149
三、强化意见表达的组织力154
四、扩大意见表达的影响力157
第四节 案例解析:“上海阿键”的博客161
第五章 舆情引导能力164
第一节 把握舆情引导能力的内涵165
一、观念认识165
二、能力素质167
三、组织机制171
四、舆情特征173
第二节 增强舆情引导能力的意义176
一、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网络舆情有序发展176
二、增强网上网下的双向互动,缓解现实社会矛盾激化179
第三节 提升舆情引导能力的途径181
一、掌握舆情社会成因,主动开展心理疏导182
二、整合舆情治理力量,形成全党参与格局185
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影响议题设置187
四、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及时正面加以引导189
五、加强依法治网原则,着力规范网络行为191
第四节 案例解析: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引导193
一、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特征与治理193
二、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危机特征与治理195
三、汶川地震时期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模式特征197
四、汶川地震时期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模式的普适性199
第六章 组织凝聚能力201
第一节 把握组织凝聚能力的内涵202
一、组织宗旨202
二、组织伦理204
三、组织结构207
第二节 增强组织凝聚能力的意义210
一、克服角色“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引导作用210
二、克服功能“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吸纳作用215
三、克服价值“缺位”,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同化作用219
第三节 提升组织凝聚能力的途径223
一、提升凝聚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党员管理的组织载体224
二、确立服务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227
三、增强开放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社群合作的联系纽带232
四、树立危机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舆情治理的主要力量236
第四节 案例解析: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展“网络党”建设240
参考文献243
后记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