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鲁迅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鲁迅通史 下
  • 张梦阳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4065126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95页
  • 文件大小:302MB
  • 文件页数:807页
  • 主题词:鲁迅(1881~1936)-人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鲁迅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微观透视3

第十二章 “野草”丛中探哲学——《野草》学史3

一、鲁迅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20年代的问世与最初的反响3

二、直感性的评论与认识——30年代的研究16

三、理论上的升华——40年代的研究27

四、第一部《野草》研究专著——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44

五、理性综合的新高度——50年代冯雪峰的《论〈野草〉》53

六、诗学特征的初步探究——王瑶的《论〈野草〉》63

七、究竟有没有阴暗面——五六十年代的学术讨论与其他成果68

八、70年代的集大成之作―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76

九、80年代的勃兴——许杰、曾华鹏等的《野草》研究著作80

十、《野草》学形成的标志——孙玉石的《〈野草〉研究》及《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106

十一、比较研究的深广世界——吴小美的《野草》研究117

十二、哲学内涵的深入阐发——汪晖、王乾坤等的《野草》研究论著137

十三、研究视域的不断拓新——闵抗生等的其他新成果和新视角145

十四、来自域外的声音——国外《野草》研究论著的翻译及其影响156

十五、小结167

第十三章 “镜子”面前悟“病根”——阿Q学史169

一、阿Q出世即“照人”——问世的过程与20年代的最初反响170

二、主旨在于写灵魂——看看鲁迅自己怎么说174

三、直觉基础上的阐发——二三十年代的进展176

四、理论升华与新的视角——40年代的深化184

五、给阿Q定阶级成分的闹剧——50年代初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5

六、阿Q是“思想性的典型”——50年代初冯雪峰的“精神寄植说”200

七、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共名”——50年代中期何其芳的“共名说”205

八、阿Q是一个真实时代的社会典型——李希凡的驳难与论争的继续208

九、主要思想也就在批判“国民劣根性”——“文化大革命”夹缝中李何林的观点213

十、平庸的讨论与超越平庸的奇文——70年代末的复苏215

十一、在理论高峰上对阿Q的审视——80年代初期陈涌的研究218

十二、哲理和心理内涵的新方法阐析——吕俊华等人对精神胜利法的探索223

十三、从世界文学的广阔范畴进行观照——研究视野的开放229

十四、用系统方法分析阿Q性格——林兴宅的系统论观点234

十五、专门著作的系统研究——全面分析《阿Q正传》的专著238

十六、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省——注重学术史的研究241

十七、广阔视野和深刻层面上的思考——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新趋向242

十八、跨学科的多向延伸——90年代以后的拓展与深化250

十九、小结266

第十四章 狂人“疯语”听真音——狂人学史269

一、五四文化革命的第一声春雷——狂人的诞生与最初的震撼269

二、对狂人的感性认识——三四十年代的评论与研究272

三、“人的发现”与狂人属性——五六十年代的进展274

四、对狂人形象的再认识——70年代末的提高284

五、狂人形象属性与创作方法问题的再探究——80年代的探讨290

六、在细读中深化对狂人形象的阐析——90年代以后的掘进314

七、小结326

第十五章 “油滑之处”显真谛——《故事新编》学史333

一、“油滑之处”骇世俗——创作过程与研究缘起334

二、“油滑之处”起纷争——鲁迅逝世后三四十年代的研究341

三、认定“油滑”为“缺点”——50年代的论争与60年代的深化350

四、对“油滑”的再认识——新时期的进展与突破364

五、思维方式转换与解读多层面化后的“油滑”观——90年代以后的新观照380

六、在多重文化视野中见出“油滑”之真谛——郑家建的《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401

七、小结405

第十六章 探索中国的“人史”——杂文学史407

一、一种现代特殊文体的诞生——1919年至1927年的发轫407

二、从初步争论到理论总结——1928年至1933年7月的奠基414

三、在论争中升华——1933年7月至1936年的充实423

四、在缅怀中反思——鲁迅逝世至1939年底的积淀438

五、巴人的溯源与学术上的提高——40年代的发展450

六、时代的局限与对艺术特征的开掘——1950年至1956年的进程469

七、挫折与迂回——1957年至1965年的曲折476

八、极端化的恶果与夹缝中的挣扎——1966年至1976年的教训486

九、学术研究的复兴与刘再复的“社会相”类型形象论——1976年至1981年的进展490

十、文学属性的再认识与“人史”内涵的确认——80年代的思想深化507

十一、五本鲁迅杂文综合研究专著及其他著述——80年代的论著丰收515

十二、诗学领域的细致开掘——90年代以后的深入530

十三、小结540

理性反思553

第十七章 阐释世界的鲁迅世界553

一、阐释基点与契合形态553

二、阐释饱和与视角转换559

三、归元阐释与哲学意味563

四、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565

五、阐释世界的鲁迅世界570

第十八章 鲁迅研究中的学术哲学问题573

一、认知逻辑问题574

二、主客融合问题579

三、哲学追根问题582

四、学术范式问题587

五、必要张力问题589

六、思维方式问题591

七、鲁迅认识史上的“知性”问题594

第十九章 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的精神解放597

一、鲁迅的思想本质——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598

二、鲁迅学的精要——对鲁迅的反思进行再反思613

三、抓住精要,推动精神解放631

第二十章 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的思维变革643

一、鲁迅——20世纪中国思维变革的伟大推动者645

二、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八个思维期661

三、中国鲁迅学开放思维期的主要方面及其局限681

第二十一章 结语:21世纪中国鲁迅学前景的展望699

一、新生代的崛起699

二、新著作走向708

三、新传记的设想717

四、“千年意识”与21世纪730

五、知性问题与理性整合734

六、可能出现的“颠覆”736

七、切实的工作是科学诠释738

代跋一 对史实学者的特别敬意745

代跋二 大荒原上追“过客”——为什么陪鲁迅一辈子753

附录一 平和 学理 超脱——就《中国鲁迅学通史》的写作答《北京日报》编辑问773

附录二 通合学初论777

一、“通”的释义777

二、“合”的释义779

三、通合学的形成与要义781

四、通合学与鲁迅学783

后记 又是一年秋风劲787

主要参考书目7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