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劳动力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产业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劳动力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产业发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30788798.jpg)
- 惠宁,冯振东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0288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劳动力-投资-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研究-中国;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产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劳动力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产业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6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10
1.2.1 研究思路10
1.2.2 研究方法10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11
第二章 生态产业研究文献综述17
2.1 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17
2.1.1 国外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17
2.1.2 国内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19
2.2 生态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22
2.2.1 国外生态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22
2.2.2 国内生态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31
2.3 环境产业的研究现状评析40
2.3.1 生态农业理论研究评析40
2.3.2 生态工业理论研究评析42
2.3.3 生态服务业理论研究评析43
2.3.4 生态产业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评析44
第三章 生态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45
3.1 生态资源价值的理论阐释45
3.1.1 生态产业概念的起源45
3.1.2 西方经典理论对生态产业的阐释47
3.1.3 国内学者对生态产业概念的阐释48
3.2 生态经济系统控制论50
3.2.1 系统论在生态产业中的应用50
3.2.2 控制论在生态产业中的应用53
3.3 公共物品理论56
3.3.1 公共物品的属性56
3.3.2 公共物品的供给57
3.3.3 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保护59
3.4 外部性理论61
3.4.1 外部性与生态服务61
3.4.2 外部性的内部化62
3.5 自然资本理论64
3.5.1 自然资本的概念64
3.5.2 自然资本管理66
第四章 生态产业的内在规定性69
4.1 生态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69
4.1.1 生态产业产生的时代背景69
4.1.2 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关系的演化71
4.1.3 经济发展越过EKC曲线临界点的途径76
4.2 生态产业的基本属性79
4.2.1 生态产业的基本特征79
4.2.2 生态产业的特殊规定性85
4.3 环境污染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86
4.3.1 环境损害:市场失灵还是政策失效86
4.3.2 环境污染治理的最优水平88
第五章 生态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91
5.1 生态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91
5.1.1 生态产业发展的常用评价方法91
5.1.2 生态产业发展的常用评价指标94
5.2 生态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94
5.2.1 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95
5.2.2 生态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成95
第六章 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102
6.1 产业结构需求的影响因素102
6.1.1 产业结构的形成机理102
6.1.2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03
6.1.3 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105
6.1.4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107
6.2 生态产业的需求因素111
6.2.1 生态环境恶化111
6.2.2 环境保护政策113
6.2.3 公众消费意识115
6.2.4 国际间产业转移115
6.2.5 产业结构调整116
6.3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8
6.3.1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118
6.3.2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19
第七章 生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21
7.1 资源禀赋的制约121
7.1.1 水资源121
7.1.2 土地资源122
7.1.3 能源短缺122
7.1.4 环境质量123
7.2 技术体系的制约124
7.2.1 生态农业技术124
7.2.2 生态工业技术126
7.2.3 生态服务业的技术制约128
7.3 制度因素的制约130
7.3.1 法律体系130
7.3.2 政策体系131
7.3.3 企业制度133
7.4 产业基础的制约134
7.4.1 产业化程度低134
7.4.2 产业基础薄弱135
7.4.3 产业标准化发展落后136
7.5 管理机制的制约137
7.5.1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137
7.5.2 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137
第八章 退耕还林与政府规制139
8.1 相关研究回顾139
8.2 农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退耕还林过程中的行为14
8.2.1 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户与政府的动态博弈141
8.2.2 退耕还林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动态博弈143
8.3 政府管制下的政策建议145
第九章 劳动力投资与退耕还林150
9.1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模型150
9.1.1 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150
9.1.2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153
9.2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模型157
9.2.1 成本、收入、收益率之间的模型157
9.2.2 收益率158
9.2.3 人力资本、能力与收入160
9.2.4 人力资本投资的年龄一收入曲线162
9.2.5 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模型的思考163
9.3 人力资本含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165
9.3.1 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165
9.3.2 完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167
9.4 劳动力转移与退耕还林的相关性169
9.4.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169
9.4.2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收入170
9.4.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171
第十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174
10.1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174
10.1.1 理论辨析174
10.1.2 现实矛盾175
10.2 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的机理177
10.2.1 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177
10.2.2 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非农化发展效应178
10.2.3 产业结构调整的城市化关联效应179
10.2.4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效应179
10.3 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与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依赖180
10.3.1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180
10.3.2 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依赖181
10.4 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不反弹的机理184
10.4.1 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的相关性184
10.4.2 退耕还林不反弹机制的建立188
第十一章 农村工业化与退耕还林191
11.1 农村工业化对退耕还林的作用191
11.1.1 农村工业化扩大了劳动力转移的空间191
11.1.2 农村工业化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192
11.1.3 农村工业化实现了农民增收与退耕还林的双赢192
11.2 农村工业化的滞后制约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193
11.2.1 产业结构的制约193
11.2.2 投资和布局分散的制约194
11.2.3 技术进步的制约195
11.2.4 制度性的制约195
11.2.5 环境因素的制约196
11.3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97
11.3.1 创造农村工业化的制度条件197
11.3.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8
11.3.3 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和城乡产业分工199
11.3.4 促进小城镇建设200
11.3.5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201
第十二章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补偿机制204
12.1 生态环境产业的可控性204
12.1.1 生态环境产业的可控性模型204
12.1.2 生态系统可控性对生态产业补偿的启示207
12.2 生态环境产业补偿的设计原则与补偿标准208
12.2.1 生态环境产业补偿的设计原则208
12.2.2 生态环境产业补偿的设计方法210
12.2.3 生态环境产业的补偿标准211
12.3 生态环境产业补偿机制的设计215
12.3.1 生态环境产业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215
12.3.2 生态环境产业补偿机制的构成216
12.4 生态环境产业的补偿模式与补偿主体220
12.4.1 生态环境产业的补偿模式220
12.4.2 生态环境产业的补偿主体222
12.5 生态环境产业的补偿效果评估与机制完善224
12.5.1 生态环境产业资源价值补偿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估225
12.5.2 生态环境产业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的完善225
第十三章 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227
13.1 生态工业、农业、旅游业与环保产业的模式227
13.1.1 生态工业模式227
13.1.2 生态农业模式229
13.1.3 生态旅游业模式232
13.1.4 环保产业模式234
13.2 生态产业的品牌化、企业化和产业化模式235
13.2.1 生态产业建设品牌化235
13.2.2 生态环境建设企业化236
13.2.3 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238
13.3 区域生态产业的模式239
13.3.1 农产品基地型生态产业模式239
13.3.2 资源节约型生态产业模式241
13.3.3 环境保护型生态产业模式242
13.3.4 能源型生态产业模式243
13.3.5 草地养殖型生态产业模式244
第十四章 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245
14.1 吴起县生态产业的基本情况245
14.1.1 吴起县生态产业发展概述246
14.1.2 吴起县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47
14.2 退耕还林农户生计问题调查250
14.2.1 农户退耕还林意愿调查250
14.2.2 退耕还林农户收入和劳动力转移调查253
14.2.3 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加的障碍因素259
14.3 加快调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结构260
14.3.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结构的调整原则260
14.3.2 调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结构261
14.3.3 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调整政策264
14.4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投资力度266
14.4.1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266
14.4.2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266
14.4.3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267
14.4.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67
第十五章 发展生态产业的支持系统269
15.1 加强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269
15.1.1 强化政府对生态产业的支持职能269
15.1.2 优化生态产业的政策措施272
15.2 注重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276
15.2.1 优化生态产业的市场结构276
15.2.2 规范生态产业的市场行为277
15.2.3 提高生态产业的市场绩效278
15.3 构建发展生态产业的政府—企业—农业体系279
15.3.1 优化政府主导的生态产业279
15.3.2 强化企业主导的生态产业280
15.3.3 提升农业主导的生态产业282
参考文献287
后记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