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计算机网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计算机网络](https://www.shukui.net/cover/3/30792336.jpg)
- 吴辰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5168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计算机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
1.1.1 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的划分1
1.1.2 因特网的发展3
1.1.3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7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及性能指标7
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7
1.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8
1.2.3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11
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14
1.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14
1.3.2 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方法15
1.3.3 几种常见参考模型16
1.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向20
1.4.1 网络并行计算技术研究20
1.4.2 存储区域网络的研究22
1.4.3 光网络技术的研究24
1.4.4 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25
1.4.5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28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30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0
2.1.1 信息、数据和信号30
2.1.2 信道的基本概念30
2.1.3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32
2.2 数据调制和编码33
2.2.1 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33
2.2.2 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34
2.2.3 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36
2.2.4 模拟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37
2.3 传输介质38
2.3.1 导向传输介质39
2.3.2 非导向传输介质42
2.4 多路复用技术45
2.4.1 频分多路复用45
2.4.2 时分多路复用46
2.4.3 波分多路复用48
2.5 数据交换技术49
2.5.1 电路交换49
2.5.2 分组交换51
第3章 广域网技术55
3.1 广域网的演变与发展55
3.1.1 广域网技术的特点55
3.1.2 广域网研究的技术思路56
3.2 广域网结构与参考模型57
3.2.1 广域网组成57
3.2.2 广域网参考模型58
3.2.3 广域网的物理层59
3.3 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62
3.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62
3.3.2 HDLC协议64
3.3.3 PPP协议73
3.3.4 HDLC与PPP协议的区别76
3.4 广域网的连接类型77
3.4.1 WAN的交换方式77
3.4.2 WAN的连接类型78
3.5 广域通信网的基础网络79
3.5.1 公共电话交换网79
3.5.2 公用数据网(X.25)81
3.5.3 帧中继网(FR)83
3.5.4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84
3.5.5 异步传输模式(ATM)87
3.5.6 数字数据网(DDN)88
3.5.7 同步光纤网(SONET)和同步数字体系(SDH)89
第4章 局域网和城域网94
4.1 局域网参考模型与协议标准94
4.1.1 局域网参考模型94
4.1.2 IEEE 802协议标准95
4.2 以太网96
4.2.1 ALOHA协议96
4.2.2 CSMA/CD协议99
4.2.3 以太网的性能103
4.2.4 以太网的MAC子层105
4.2.5 以太网在地域连接范围的扩展108
4.3 高速以太网116
4.3.1 快速以太网116
4.3.2 千兆以太网117
4.3.3 万兆以太网118
4.3.4 10万兆以太网/4万兆以太网121
4.4 虚拟局域网122
4.4.1 虚拟局域网的基本概念122
4.4.2 VLAN的分类123
4.4.3 干道和VTP124
4.4.4 VLAN的优点126
4.5 无线局域网127
4.5.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127
4.5.2 802.11局域网的物理层128
4.5.3 802.11局域网的MAC层协议129
4.5.4 802.11局域网的MAC帧135
第5章 网络互联技术138
5.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138
5.2 网际协议IPv4139
5.2.1 IP地址140
5.2.2 地址解析协议146
5.2.3 IPv4数据报150
5.2.4 ICMP协议152
5.3 路由选择算法与路由协议155
5.3.1 路由信息协议(RIP)157
5.3.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160
5.3.3 外部网关协议163
5.4 路由器与第三层交换技术165
5.4.1 路由器的构成166
5.4.2 路由器的分类167
5.4.3 第三层交换168
5.5 IP多播与IGMP协议171
5.5.1 IP多播的基本概念171
5.5.2 以太网物理多播173
5.5.3 Internet组管理协议174
5.6 IPv6技术175
5.6.1 IPv6概述175
5.6.2 IPv6分组177
5.6.3 IPv6地址179
5.6.4 IPv4到IPv6的过渡182
5.6.5 IPv6的应用184
5.7 移动IP技术185
5.7.1 移动IP概述185
5.7.2 移动IPv4186
5.7.3 移动IPv6189
第6章 传输层192
6.1 传输层的服务和规范192
6.1.1 进程通信192
6.1.2 传输层协议194
6.1.3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195
6.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96
6.2.1 UDP的主要特点196
6.2.2 UDP数据报的格式197
6.2.3 UDP的基本工作过程199
6.3 传输控制协议(TCP)201
6.3.1 TCP协议的特点202
6.3.2 TCP报文段格式202
6.3.3 TCP的连接管理205
6.3.4 TCP的流量控制210
6.3.5 TCP的差错控制213
6.3.6 TCP的拥塞控制216
6.3.7 无线TCP219
第7章 网络服务和应用层协议223
7.1 域名系统DNS223
7.1.1 DNS基础223
7.1.2 Internet的域名结构224
7.1.3 域名服务器225
7.1.4 域名解析227
7.1.5 DNS报文228
7.2 电子邮件系统229
7.2.1 电子邮件系统概述229
7.2.2 SMTP协议231
7.2.3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4235
7.2.4 电子邮件的格式236
7.2.5 基于WWW的电子邮件237
7.3 WWW协议与服务237
7.3.1 WWW概述237
7.3.2 WWW的体系结构238
7.3.3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239
7.3.4 万维网文档240
7.3.5 HTTP协议242
7.3.6 搜索引擎248
7.4 文件传输协议(FTP)250
7.4.1 FTP概述250
7.4.2 FTP的工作原理250
7.4.3 匿名FTP服务251
7.4.4 FTP的使用252
7.4.5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253
7.5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253
7.5.1 DHCP的产生背景253
7.5.2 DHCP的报文格式254
7.5.3 工作过程255
7.6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257
7.6.1 Telnet的基本概念257
7.6.2 Telnet的工作原理258
7.6.3 Telnet的使用259
7.7 无线应用协议(WAP)259
7.7.1 WAP概述259
7.7.2 WAP协议栈260
7.7.3 WAP 2.0采用的新标准和技术261
7.8 P2P应用协议263
7.8.1 P2P概述263
7.8.2 P2P的应用265
第8章 无线网络新技术266
8.1 无线网络的发展历程266
8.1.1 无线数据网络266
8.1.2 无线自组织网络268
8.1.3 无线Mesh网络269
8.1.4 无线传感器网络270
8.2 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276
8.2.1 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的信道分配技术276
8.2.2 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的路由协议280
8.2.3 无线自组织网络的QoS技术286
8.2.4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播与广播技术293
8.2.5 无线Ad hoc网络的安全技术296
8.3 无线传感器网络301
8.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301
8.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302
8.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305
8.4 无线网格网络技术331
8.4.1 无线网格网络概述331
8.4.2 无线网格网络结构333
8.4.3 无线网格网络的关键技术334
第9章 接入网技术339
9.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339
9.1.1 接入网技术发展的背景339
9.1.2 接入服务的界定340
9.1.3 接入技术与“数字会聚”及“三网融合”340
9.2 接入网体系结构341
9.2.1 接入网的定义341
9.2.2 接入网的地位341
9.3 接入技术的基本类型342
9.3.1 接入技术的分类342
9.3.2 拨号接入技术343
9.3.3 xDSL体系结构345
9.3.4 ADSL技术348
9.3.5 光纤接入技术349
9.3.6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IEEE 802.16标准357
第10章 网络管理技术362
10.1 网络管理的功能域362
10.1.1 配置管理362
10.1.2 性能管理363
10.1.3 故障管理363
10.1.4 安全管理363
10.1.5 记账管理364
10.2 网络管理模型364
10.2.1 管理站(Manager)365
10.2.2 管理代理(Agent)365
10.2.3 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MIB)365
10.2.4 网络管理协议(CMIP或SNMP)366
10.3 网络管理协议366
10.3.1 CMIP/CMIS366
10.3.2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366
10.4 SNMP协议的工作原理368
10.4.1 管理信息库MIB368
10.4.2 管理信息结构SMI370
10.4.3 SNMP工作模式370
10.4.4 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371
10.5 SNMP协议的新版本372
10.5.1 SNMPv2协议372
10.5.2 SNMPv3373
10.6 网络管理新技术373
10.6.1 RMON技术373
10.6.2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374
第11章 网络安全与可靠性375
11.1 网络安全概述375
11.1.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375
11.1.2 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源376
11.1.3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377
11.1.4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380
11.2 密码学384
11.2.1 密码学简介384
11.2.2 对称密码体制384
11.2.3 公钥密码体制388
11.2.4 数字签名和数字信封391
11.2.5 公钥基础设施395
11.3 网络安全应用技术399
11.3.1 认证的应用399
11.3.2 电子邮件安全404
11.3.3 IP安全406
11.3.4 Web安全409
11.3.5 VPN技术417
11.4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420
11.4.1 防火墙技术420
11.4.2 入侵检测技术424
11.4.3 恶意代码防范技术432
11.4.4 计算机取证技术434
第12章 网络系统测试及其性能评价437
12.1 网络测试及分析的基本理论437
12.1.1 网络生命周期437
12.1.2 影响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441
12.1.3 计算机网络系统测试的模式444
12.1.4 网络系统的测试范围划分和测试标准446
12.1.5 网络生命周期的测试任务448
12.1.6 网络系统性能评价方法450
12.2 网络端到端的性能测试技术450
12.2.1 路由协议451
12.2.2 IP QoS性能451
12.2.3 IP网络性能测试工具452
12.3 网络系统综合测试技术453
12.3.1 测试工具453
12.3.2 网络系统层各特征参数的测试方法454
12.3.3 网络系统综合性能测试的其他工具458
12.3.4 常用工具特点比较463
12.4 网络系统性能评价463
12.4.1 模拟模型(仿真)技术方法464
12.4.2 网络仿真464
12.4.3 利用OPNET仿真器对网络性能进行仿真467
12.4.4 利用NS-2仿真器对网络性能进行仿真468
12.5 网络断层扫描技术470
参考文献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