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为官思想录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为官思想录 下
  • 裴传永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101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5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政治-谋略-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为官思想录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册)469

卷六识人用人有门道469

吕不韦论察人方法471

李克论用人五原则471

管仲用人三原则472

周威公问取才之道473

用人三不取474

任用贤能有十难475

观察人才优劣易犯七种错误476

偏材与全材479

从八个方面察人481

知人难,用人更难485

用大臣与用小臣有别487

用官不在人多488

君子小人,貌同心异489

听毁誉之言诀窍491

人有五等,各有其性491

在上位者其能主要在用人493

察其言行品节而授其任494

人有一善之称也可大用497

君子常败小人常胜十二论498

小人有才也不可用499

重治民之官500

待己之道与待人之道501

推荐人与自己用人不同501

安之:与小人相处之道501

识人品好坏,论道德高下502

小人只怕他有才502

与小人相处,受益无穷505

立定主意,始终不移506

轻言则寡信507

用人当舍短求长507

人在仕途需有良友警发508

荐人与用人之别509

对小人严以去之,对君子专以任之510

当闻人毁誉之时511

奸人不同于小人511

待小人当严而惠511

识与胆512

害人之心不可有513

防小人密于自修513

与小人交往的戒条514

用人不易,知人尤难515

辨小人君子之法516

不可与小人为仇517

谨防谄谀之辈蒙骗517

用人不可太自信518

陆陇其察人绝招520

交友须察原委522

独得之见与众人参同523

当官不可察察为明524

甄别人才贤能524

不可强人所不能525

治民以求才为先526

防谁?信谁?527

因人而异,用之不尽527

与小人共事不可负气528

对症下药,因人而异528

残刻者害人反害己529

用人智术529

虚公最是难事531

异己者为我药石532

当官用门丁四原因532

明察秋毫制仆差533

格外留心上司所荐之人534

不要用尽其聪明535

诸物并举,改其壁垒之观536

推贤让能,识人品高下537

独为善事,不如广度众人538

任人,为政之要539

用门丁有十大弊端539

举大事、动大众,必与下同甘苦542

出巡少带人,在衙防小人543

识人用人兼顾543

人才各有长短544

有一等人切不可忽视545

荐举贤良如读古人得意之书545

用人不能勉强545

曾国藩观人术546

设柜求言示546

求才先表实心547

朋友与小人548

礼贤士548

曾国藩区别君子小人之微妙550

有胆有识可谓“善治”551

卷七施政大略与策略553

为国谋而不为身谋555

危机处理一例555

为官守“八莫”,一身永安乐556

动而利少害多,不若用静556

初政莫若一仍旧贯556

谋虑与决断的关系557

为县官者要多为“文字饮”559

为官者不可迁怒560

奉职循理为政之先560

疑事贵思561

吕本中诠释当官大要十五则561

为政忌先入之言为主563

“见微知著”为为政者之大要563

大臣要能“居非常之任,为非常之事”565

口威心善为良法566

临危不乱真君子567

为治之道首在教诲569

为官以省事为要570

治官如治家571

事不预知,难以应猝571

初仕以勤政为首务572

为官之初立“三不”572

选后须细问民情吏弊573

由听讼判案看为官学问浅薄574

问刑时七大忌讳576

州县官应安妥简静578

司马光为相之日自书告示578

心虚则公平,公平则心明579

为治之缓急581

治术,去其太甚而已582

勿轻许人求583

无名氏的忠告584

痛惩恶习弊端,净化社会环境585

矫枉过正,流弊无穷588

君子致权有道588

立法不可太激,责人不可太尽590

苛刻严酷尤为为官者大毛病590

“因循”二字害人592

息讼有道593

喜怒时节应慎之593

刚柔功夫594

为治有体597

看古人巧为政、善为言600

兴利无太急,革弊无太骤601

从政自有大体小体601

大官气度604

更张之事当谨慎605

刘衡《到任自誓示》606

一个县官的求贤令607

法不可以不守,情亦不可以不原608

公罪案件,断断不宜回护609

操不拔之志,方可有成610

有备无患之道610

当官处事不可预存成见611

不可大耍下马威611

当官饮酒易误事612

新官不可孟浪更张612

听讼之法613

善政不如善教613

为官只耐烦便了一切614

初上任,一要少说话,二要绝请托615

疲是居官大病615

于植为官二十五年之“四警”616

为政不心平,好事亦错617

遇“豺狼”勇往直前618

循旧勿妄动618

为政讲求实效619

州县官行政八项原则620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621

喜怒不形于色,利弊默识于胸623

令民众投书言过624

移风易俗要善启迪人心625

当大事者必有闲闲冷冷之度625

小人伎俩与君子风范626

曲线救民628

陈眉公劝世劝官歌谣629

不当之官与不当之政630

既然为官,就应有所为有所不为631

不瞒人,不害人634

写文告的技巧634

为官要学会逆向思维635

勿耽一时之兴趣,而致缺失之多端636

闻谤言需反思637

因循苟且贻患后世638

有良法美意,还要善于施行638

好事较误事害更甚639

为官“不可不”四论640

兴利除弊,勿快意为之640

境界:官舍似僧舍642

为政但求其所宜为642

统理政事忌豪饮贪欢643

务去繁苛之政643

临官须平644

虚心纳言,谤无不息644

为政两端:耐烦、省事645

宽严之间见微妙646

临政须善思647

李塨谈为官策略647

积之以诚,行之以恕648

无事时不可多事,有事时不可因循649

留心文稿,坐言起行650

有政教之责者须有所畏651

善治者俾民目接乎此而心化乎彼652

矫枉与救弊均应慎重653

当官无他术,只务合人情653

弱者抚以仁,强者绥以德654

利于民即是仁政655

为政以方便百姓为上655

袁枚答门生怎样当县令657

平反但问冤不冤661

听讼不如息讼662

居官者不可附庸风雅663

良法美意也要慎为664

老别驾倾诉为官术665

初任应简僻缺665

司牧者不可自图安逸666

保富安良非“勤”不可667

陋规不可随意革除668

因利察弊,以法救弊669

欲求无事,先从不厌事、不怠事始670

明公宁可使网漏吞舟670

庸官之害甚于酷吏671

做官的只事事想一想671

为政需有一段敬畏之意672

执两为兼听,达聪为独断673

兴利当防招民怨673

无治法,有治心674

为政宽猛之辨675

为政不可以尸位素餐676

立法必轻重得宜677

官不可无私访之名677

行与思678

为政之本末正邪679

良吏欲息讼681

上任前不可预存成见682

当官何故常受骗682

居官难在虚心观察684

为官切记二十“以”字684

为政至当不易之权衡684

合理独断685

孙念劬《戒嗜酒文》686

谦受益,满招损687

恃势者反为势败688

官场应戒酗酒689

做官办事入手处690

卷八穷达进退须看透691

仕宦人生六步曲693

祸福本相倚693

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694

勿汲汲于贵贱694

人情无厌时695

心病终须心药治696

邹浩《座右铭》700

官小祸亦小,官大祸亦大700

程颐《视听言动四箴》701

为官不可存不必败之意702

赵令袊《六法图》703

不愿退休者,可耻至极704

为官之日,即祸生之时705

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706

生死气节之界定707

不难于始而难于终708

乐于退休708

荣辱相倚伏,得失相胜负710

君子信己不信命711

祸莫大于心不知足711

刘伯温论卖药与做官712

识为官本来面目713

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713

善于退步则可进步714

退一步可避祸715

张侗初《却金堂四箴》715

欲保身家,先自息欲火716

功名道德,进退皆适717

口碑在民,公论在上719

时时不可忘谦退之图719

仕路风波如大海漂舟720

快意一时,倒霉百世720

慎于宦成之后721

勿忘草茅时所志721

富贵之人有三要721

信天翁饿不死的启示722

势不可恃723

处事下手处当算计后路724

升官有命,但也不全恃命726

带些不足,安知非福727

大丈夫襟怀727

进亦有为,退亦有为728

留有不尽之意为好728

人臣纳言,密则保身730

官成缺隅,衣成缺衽731

进取有途732

对官运的客观认识732

杨名时为官恪守二十二条734

淡于仕进,切于措施734

公门中积大阴德737

心地好,前程保738

利钝自有时,但当行直道738

处事接物,惟理惟情739

不可躁进740

立定脚跟,从苦难中做去740

仕途顺逆有他说741

清苦寂寞中滋味无穷741

出仕之机不可不慎择742

浮云人生终须看破742

公门内好修行743

恋栈为居官大忌744

命运小儿常捉弄人745

遇事多思为秀才时和退休后745

穷通得失自有定746

成大事业之道747

恋官之心不可有,恋君之心不可无747

饮食何必讲究,也何忍讲究748

三“不可”三“又要”749

如何面对毁誉是非749

居官居家辩证法750

看破乌纱帽751

官益大,心益小752

敬天勤民,去私存公753

慎言可避祸养福754

看得破,想得开754

人不知命不行755

须防身败名裂处757

天道忌盈757

丈夫与鄙夫758

尽性与知命759

看淡功名富贵760

曾国藩谋官保身十二则760

知足天地宽762

卷九成败由家763

家规:仕宦不可过两千石765

富贵家子弟不成材之因766

善为子孙计766

包拯、欧阳修训子侄767

防闲子弟768

邵雍《戒子孙》768

为官要尽屏家务769

陆游训子770

姚崇遗令子孙771

浮言不足恤,出言应谨慎772

不以富贵骄人774

疏广告兄子言774

诸葛亮家诫775

王昶戒子775

贤母戒子为官777

使人称为清白吏子孙777

徐勉戒子书780

范仲淹戒子弟做清官781

治家可移于治官782

禁家人侵渔782

为官先治内后治外783

儿女之情长者不可以语大事783

讨便宜处失便宜784

节行为大785

勿为子孙作蛇蝎785

“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786

红顶官儿孙饿不着786

富贵不可以求得787

用家人有讲究787

安置亲属不可不慎788

家为官累,不可不慎790

教子“择师为难,敬师为要”791

教子“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792

分清宅门内外793

廉吏何以不可为793

大臣之官体家法794

治家为治天下之准795

显宦子弟为官当痛锄虚骄之气796

亲属持权,无人敢言796

当官不为妻孥,正是为妻孥处796

约束家人难797

防“心腹”变为“心患”797

居官莫虑子孙798

处贵、处富、处子孙799

人生不愁无功名800

子孙富贵自有命802

用亲不如用友803

量入为出永不贫804

不学小人长戚戚805

造物恶盈,人道忌尽806

耕读传家久807

俭为守身保家之宝808

处富要有道809

读书不一定非混个一官半职810

对家人当以德威临之810

读书教子为立身立家之要811

福如何转为祸812

卷十仕学相济815

孔子答子路之问学817

愚明柔强之途817

学须躬行818

当官后分外觉得书可亲819

读书十益,不读书五惜820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822

惟见学者显达,不见学者无成823

治道与治身823

克己工夫824

学习与改过825

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826

大才非学不成826

言不及行,可耻之甚827

为学无别法827

学习并非为了干利求禄827

为政即是实学问828

为学为政,相辅相成828

为善最乐829

守令之贤否,本学术之邪正830

君子治本功夫831

为官须通政有学术831

宁有不知之名,无贻失言之悔833

体谅人,教化人835

圣人妙处,只是个庸常835

尧舜事功,孔子学术836

学问:人人而学,事事而问837

得失毁誉和善恶838

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839

善读书即善为官839

读书可以治病840

毁誉之言难辨841

苟有余暇,即宜读书842

天下何物最益人智842

世守者莫如书843

养气三字经843

平日涵养与临时应事之道844

当官究竟学什么844

居官职业不修,正坐不知学之过845

涵养的价值847

大事难事看担当848

要知自家之短848

学问之道无他,改过从善而已849

作文与做官850

“浅露”二字最为误事850

学则为人,仕则为己851

修养气质851

学与仕相资852

不可有心掩饰错误852

买古董不如买书853

升堂视事,退堂观书853

读书寡欲免灾祸854

愈好学则政事愈明854

学术微而治术浅855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8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