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物权法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物权法原理
  • 孙宪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4678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物权法-法的理论-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物权法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学习物权法的要领1

一、物权法在民法以及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

二、准确理解我国物权法立法的社会背景3

三、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发展我国物权法学8

第一章 物权概述11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11

一、定义11

二、物权的法理基础——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19

三、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22

四、物权与债权之间的模糊状态、物权概念的有限性24

第二节 物权的内容、特征及效力27

一、物权的内容27

二、物权的特征28

三、物权的效力32

一、依据物权的法律根据对物权种类的划分40

第三节 物权的种类40

二、按物权的主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43

三、依据物权的客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48

四、依据物权的内容对物权种类的划分50

五、典型物权与准物权56

第四节 物权体系58

一、确定我国物权体系的争议59

二、中国物权体系的应然结构61

三、一些特殊的物权问题71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规范体系81

第一节 重新思考物权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81

一、重新思考物权法的定义81

二、物权法基本范畴分析82

三、确定物权法基本范畴的“八字秘诀”86

四、第三人保护理论专论90

第二节 物权法体系96

一、广义物权法体系96

二、狭义物权法体系99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发展102

一、现代物权制度进入中国102

二、中华民国时代物权法的发展103

三、苏联民法中的物权法105

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物权法的发展108

第三章 物权法上的物114

第一节 基本意义及其范围限制114

一、物的基本意义114

二、物的内容范围限制115

三、物和财产的区分119

第二节 不动产与动产124

一、不动产与动产的区分124

二、土地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130

第三节 物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133

一、必要组成部分133

二、临时性组成部分134

一、主物与从物135

第四节 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135

二、原物与孳息137

第四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40

第一节 概述140

一、基本原则的一般意义140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定141

三、不采纳“一物一权”作为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理由141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143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143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145

三、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46

第三节 物权绝对原则149

一、基本意义及其根据149

二、物权绝对原则的基本要求150

三、物权排他性的限制153

第四节 区分原则156

一、区分原则的含义156

二、区分原则的基本要求165

三、区分原则的实践价值168

第五节 物权公示原则172

一、含义及基本要求172

二、公示原则的基本方式与要求176

三、公示的基本效力178

第六节 物权特定原则185

一、基本含义185

二、基本要求186

第五章 物权变动188

第一节 含义以及基本规则188

一、物权变动的基本意义188

二、制度意义189

三、物权变动的基本类型与基本原则190

第二节 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191

一、具体类型191

二、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原则199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202

一、概念及意义202

二、当代世界主要登记制度204

三、登记基本内容以及登记种类210

四、登记机关、登记簿、基本登记程序214

五、顺位制度221

六、预告登记制度225

七、变更登记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231

八、异议抗辩登记和更正登记233

九、不动产的合并与分立、权利混同237

十、建立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五统一原则”241

第四节 动产的交付(附:权利的交付)246

一、作为动产物权公示方式的交付246

二、交付的类型及效果250

三、权利的交付254

第一节 起源及其基本含义257

一、理论起源257

第六章 物权行为理论257

二、理论内容261

三、理论基本价值263

四、我国法学家对该理论的表述缺陷266

五、对物权行为理论进行限制的真相268

第二节 德国法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271

一、批评该理论的观点271

二、肯定该理论的观点274

第三节 物权行为的客观性及该理论的公正性277

一、物权行为的客观性问题277

二、确定物权独立意思的实践意义280

三、物权行为理论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正283

四、物权行为理论并不玄妙290

第四节 物权行为理论的不可替代性291

一、折中主义不能替代区分原则291

二、善意取得制度不能替代抽象性理论296

一、国际上运用该理论的情况301

第五节 国际上和我国民法对该理论的运用301

二、中国旧民法和台湾民法应用该理论的状况302

三、中国新民法物权法的应用304

第七章 物权保护308

第一节 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及自助308

一、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308

二、自助309

一、一般意义314

第二节 物权请求权314

二、返还请求权316

三、确认物权的请求权323

四、排除妨害的请求权与停止妨害请求权324

五、消除危险的请求权327

六、损害赔偿的请求权327

后记:法学家必须讲真话329

附录332

一、重要名词及人物索引332

二、主要参考书目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