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824206.jpg)
- 张岂之主编;王子今,方光华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9511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秦汉时代-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秦朝的兴亡3
第一章秦政: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奠基3
第一节秦的统一3
一、蕲年宫之变与秦王嬴政亲政3
目 录3
二、秦灭六国4
三、“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5
第二节郡县制度的确立8
一、秦的郡县制度8
二、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9
第三节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0
一、秦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10
二、皇帝: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12
第一节秦经济制度的苛酷风格15
一、严密的经济法规15
第二章秦王朝的经济管理15
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17
第二节秦王朝的区域经济政策18
一、弱关东以强关中的政策18
二、苛暴的徭役征发19
第三章秦王朝的文化政策21
第一节《吕氏春秋》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影响21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21
二、《吕氏春秋》的政治文化内涵23
第二节“书同文”的文化规划24
一、书同文字24
二、民俗的统一25
第三节焚书坑儒26
一、严酷的文化专制26
二、以吏为师27
一、沙丘政变29
第四章秦王朝的覆亡29
第一节秦末政治危局29
二、大泽乡起义31
三、关东六国的复国运动33
第二节反秦武装斗争的胜利35
一、从定陶之战到钜鹿之战35
二、秦政权的崩溃35
第二编西汉王朝与王莽的新朝39
第五章汉并天下39
第一节楚汉战争39
一、刘项政治风格的异同39
二、垓下决战40
第二节汉初政治形势41
一、兵皆罢归家41
二、异姓诸侯王国和同姓诸侯王国42
三、汉初布衣将相之局43
四、白登之围44
第六章文景之治45
第一节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45
一、文景之治的政治背景45
二、“无为而治”46
三、躬修俭节48
第二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9
一、与民休息49
二、“为富安天下”的局面50
第七章汉武帝时代52
第一节帝权的加强52
一、削藩事业52
二、“中朝”的形成52
三、十三州部刺史54
四、察举制度55
一、对匈奴的战争56
第二节军事成功与西汉王朝的疆域扩张56
二、汉文化影响与周边地区的拓展57
第三节 以儒学为基石的文化创造59
一、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时期59
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61
三、兴太学63
第四节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63
一、统一货币63
二、官营盐铁64
三、均输与平准65
四、“算缗”和“告缗”65
第五节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66
一、太子刘据及其博望苑人才集团66
五、力农富民66
二、“巫蛊之祸”67
三、轮台诏68
第八章西汉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70
第一节昭宣中兴70
一、霍光秉政70
二、汉宣帝的平民生活经历与“中兴”事业的成功71
三、昭宣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71
第二节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74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74
二、吏治的腐败75
三、西汉末年的民众暴动76
第九章王莽和新朝政权78
第一节王莽改制78
一、“王田私属”制度78
二、五均六筦79
三、分州定域80
一、震动全国的大起义82
第二节赤眉、绿林起义82
二、昆阳之战84
三、新莽王朝的覆灭85
第三编东汉王朝的兴衰89
第十章汉光武帝的政治实践89
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89
一、刘秀经营河北89
二、中原与关中的平定90
三、新的统一91
第二节刘秀帝业的基础92
一、光武儒臣集团92
二、河南帝城,南阳帝乡93
一、减省刑法95
二、减免田赋95
第三节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95
三、任用循吏96
第十一章 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新格局98
第一节豪强的兴起98
一、空前规模的土地兼并98
二、“闭门成市”的田庄经济100
三、豪族地主武装101
第二节 门阀大族的出现和影响102
一、门生故吏结成的政治关系网102
二、经学世族:学术群体与政治集团103
三、门阀大族的社会影响104
第三节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权力争夺104
一、外戚和宦官对政治中枢的交替控制104
二、太学生运动106
三、党锢之祸107
一、农耕生产的进步110
第一节基本经济区地位的变化110
第十二章 东汉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东移110
二、山西与山东:盛与衰的转换111
三、农耕区与畜牧区区界的移动113
四、两汉经济形势演变的生态史背景115
第二节江南经济的高速度开发120
一、从卑湿之贫国到富足之乐土120
二、由北而南的移民热潮121
第三节岭南经济的进步123
一、北人南下123
二、岭南农业成就124
第十三章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26
第一节对北匈奴的战争126
一、燕然勒石126
二、班超经营西域127
一、羌人的活动与西北高原的早期农牧业128
第二节羌人起义与“破羌”战争128
二、羌人对汉王朝的反抗129
第三节乌桓与鲜卑130
一、乌桓的强盛130
二、鲜卑尽有单于之地131
第四节 中原文化与东南民族文化的交融131
一、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131
二、俚人与骆越铜鼓132
第十四章 东汉王朝的衰败与黄巾起义133
第一节东汉末年的政治危局133
一、汉末黑暗政治133
二、流民运动134
第二节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135
一、汉末民间秘密宗教135
二、黄巾起义136
一、董卓之乱141
第一节 军阀混战和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141
第四编 三国时期:从动乱走向新的安定141
第十五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41
二、割据各地的武装集团142
三、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142
第二节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144
一、袁曹决战官渡144
二、赤壁之战145
第十六章曹魏集团的成功148
第一节曹操的才略与风格148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148
二、任天下之智力150
第二节北方经济的恢复151
一、屯田151
一、三曹的文学贡献152
第三节建安文学152
二、兴修水利152
二、建安七子153
第四节曹丕行政154
一、广陵之役154
二、九品官人法155
第十七章 刘备据有巴蜀和诸葛亮北伐157
第一节 《隆中对》政治预想的实施157
一、占有益州157
二、荆州得失158
第二节 诸葛亮的功业:治蜀与北伐159
一、新旧、客主的矛盾159
二、平定南中160
三、北伐的努力161
一、孙氏父子军事集团的生成和发展163
第一节 立业江东163
第十八章 孙吴政权的盛衰163
二、抗魏战争164
第二节 孙吴的经济成就165
一、农桑业的发展165
二、江东大族的地位和作用165
三、江海航运的进步166
第五编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171
第十九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物质生活171
第一节农食住行171
一、衣服171
二、饮食172
三、住居174
四、出行174
一、社会消费习俗的历史起伏177
第二节 俭与奢:社会消费风尚177
二、开明之士对浮侈世风的警觉与批判178
第二十章 秦汉三国社会的精神生活180
第一节宗教礼俗180
一、佛教的传入180
二、道教的生成181
三、谶纬:儒学的神学化182
四、民间礼俗迷信183
第二节学术文化185
一、《史记》和《汉书》185
二、《淮南子》和《论衡》186
三、汉赋和乐府诗188
第三节科学发明188
一、农学成就188
二、中国医学体系的建立189
四、纸的发明190
三、天文历算之学190
第六编西 晋195
第二十一章 西晋的统一与晋初政治措施195
第一节西晋的统一195
一、高平陵政变195
二、“淮南三叛”195
三、司马氏代魏与重新统一196
第二节晋初政治措施196
一、重整中央官制196
二、分封诸王197
三、推行都督制197
第二十二章西晋经济政策与经济生活199
第一节西晋农业经济与占田令199
一、罢民屯以均政役199
三、占田令200
二、督农垦荒200
第二节士族豪强经济201
一、士族的形成201
二、士族的经济特权202
三、庄园式的士族豪强经济202
第三节西晋手工业和商业203
一、手工业203
二、商业203
一、匈奴族、羯族的内迁204
二、鲜卑族的内迁204
第二十三章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西晋民族政策204
第一节西北各族内迁204
三、氐、羌族的内迁205
第二节西晋的民族政策205
一、服事供职,同于编户205
二、少数族人民的反晋抗争206
二、打击非毁礼法之士208
一、倡导儒学208
第二十四章 西晋的统治思想、社会思潮与文学艺术208
第一节西晋官方意识形态208
第二节 西晋新思潮——玄学思潮209
一、正始之音209
二、竹林七贤209
三、郭象的“独化”论210
第三节 西晋宗教意识的发展211
一、西晋道教的特色211
二、佛教的广泛传播212
第四节 西晋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214
一、文学艺术214
二、数学与医学215
二、皇位继承权之争217
一、西晋的奢侈之风217
第一节 西晋政治纷争与八王之乱217
第二十五章 西晋的灭亡217
三、八王之乱218
第二节流民起义219
一、巴蜀地区流民问题的激化219
二、荆州张昌、王如的武装暴动219
三、荆湘地区杜弢起义221
第三节 少数民族反晋与西晋灭亡221
一、刘渊反晋221
二、西晋灭亡222
第七编东晋十六国225
第二十六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对立225
第一节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各族政权225
一、匈奴族的前赵及汉族的前凉政权225
二、羯族石勒兴建的后赵226
四、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227
三、冉闵的魏政权227
五、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与北方的统一228
第二节 东晋王朝及其北伐229
一、司马睿建国229
二、祖逖北伐229
三、王敦、苏峻之乱229
四、桓温北伐230
五、淝水之战231
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233
一、前秦的瓦解233
二、后燕与西燕 北燕与南燕234
三、后秦大夏235
四、西秦后凉 南凉 西凉 北凉236
五、魏238
一、司马道子专权239
第四节淝水战后的东晋政局239
二、孙恩起义240
三、桓玄篡位240
四、刘裕灭南燕240
五、卢循起义241
六、刘裕代晋241
第二十七章 北方割据政权的政治经济状况242
第一节北方割据政权的军事统治242
一、北方政治形势242
二、部族兵制的军事统治243
三、部族兵制统治的局限244
第二节“胡汉分治”的制度探索244
一、“胡汉分治”的政治思路244
二、职官设置中的“胡汉杂糅”245
第三节北方割据政权的经济状况246
一、农业的破坏与起伏246
三、商业的萎缩247
二、坞壁经济247
第四节北方割据时期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248
一、由对抗到融合248
二、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249
第二十八章 东晋的政治与经济250
第一节东晋门阀政治250
一、门阀政治的形成250
二、门阀政治的特点250
三、门阀政治的解体251
第二节东晋经济政策252
一、安置流民、发展生产252
二、整顿户籍、划一赋役253
三、东晋门阀士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54
第三节 东晋北伐大计与军事部署254
一、组建国家常备军254
二、划分都督区 加强军事应变能力255
三、加强财政保证军需256
第二十九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257
第一节东晋思想文化的特点257
一、玄学命题的转换257
二、儒学的恢复258
三、神仙道教的兴起259
四、佛教的兴盛260
第二节北方十六国的思想文化261
一、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儒学261
二、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佛教261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263
一、东晋文学与陶渊明263
二、东晋艺术的成就264
三、北方十六国文学艺术265
四、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科学发明266
二、北魏前期政治重心269
一、北魏建国与北方统一269
第八编南北朝269
第一节北魏前期政治与鲜卑拓跋族的缓慢汉化269
第三十章北朝的曲折历史269
三、政治重心南移与拓跋鲜卑的逐步汉化270
第二节冯太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271
一、冯太后改革271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与汉化改革272
第三节北魏后期政治273
一、边镇暴动及其连锁反应273
二、关陇地区的武装反抗斗争274
三、军阀割据势力的崛起274
四、北魏政权的分裂275
第四节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276
一、东魏与西魏的对峙276
二、北齐北周的势力消长276
三、北周灭北齐278
第三十一章南方宋、齐、梁、陈政权的更替280
第一节刘宋政权280
一、刘裕建宋280
二、宋初的政治革新280
三、“元嘉之治”281
四、宗室相残与刘宋覆亡281
第二节萧齐政权281
一、萧道成建齐281
二、萧衍代齐282
第三节萧梁政权282
一、梁武帝的统治282
二、侯景之乱283
三、诸王混战与梁的灭亡283
二、后主亡陈284
第四节陈朝兴衰284
一、文、宣时的短暂中兴284
第三十二章南北战争与全国的重新统一285
第一节南北战争285
一、三镇之争285
二、南北势力平衡的打破286
三、淮南之争286
四、南方疆域的日趋缩小286
第二节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288
一、北方政权对南方政权的吞并288
二、南弱北强局面形成的原因288
第三十三章北朝政治制度与政治经验289
第一节北魏前期政治制度289
一、分部制289
三、内行与外朝290
二、宗主制与镇戍制290
第二节北魏政治制度的变化291
一、三长制、州郡制291
二、职员令292
三、俸禄制292
四、制定姓族 门第选官293
第三节北齐北周政治制度293
一、六官制度293
二、行台与总管294
三、府兵制294
第三十四章 南朝政治趋势与政治制度295
第一节 门阀政治的衰落295
一、寒门进入国家权力中心295
二、国家权力机构的职权发生变化295
第二节 三省六部制的正式形成296
一、中央行政机关——尚书省296
三、士族政治影响日趋衰弱296
二、中央决策机关——中书省、门下省297
三、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299
第三节 地方行政体制和职官建制299
一、都督剌史299
二、州郡国县300
三、地方特察制度300
第四节 南朝选举制度的变化301
一、九品中正制的蜕变301
二、科举制的萌芽301
第三十五章北朝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302
第一节 由牧而农的经济转变302
一、统一北方过程中的掠夺经济302
二、离散诸部、分土定民302
三、北魏农业的初步发展302
一、均田疏与均田制303
第二节 均田制的实行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303
二、三长制与新租调法304
三、北魏农业的新发展304
第三节北齐、北周对立时期的农业经济305
一、东魏北齐均田制305
二、西魏北周均田制306
第四节北朝商业307
一、北朝国内商业的兴起307
二、南北通商与边境贸易308
三、北朝对外贸易308
第三十六章 南朝经济政策与经济生活310
第一节南朝农业经济政策310
一、“占山格”310
二、检籍310
四、常调与杂税311
三、度田税米311
第二节 南朝主要农业经济成分及其变化312
一、门阀士族经济312
五、徭役制度312
二、豪族地主经济313
三、寺院经济313
四、个体小农经济313
第三节 江南农业经济水平314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314
二、南朝著名稻作区314
第四节南朝工商业和城市314
一、南朝工商业政策的变化314
二、七大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形成315
三、南朝商业316
四、南朝城市316
一、北朝民族融合318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民族关系318
第一节 南北朝境内各民族的融合318
二、南朝民族融合319
第二节北方边境主要少数民族320
一、柔然320
二、突厥322
三、铁勒323
第三节南北朝民族观念的新进展324
一、民族观念的变化324
二、统一是大势所趋326
第三十八章 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328
第一节北朝思想与宗教328
一、北朝儒学328
二、北朝佛教的变化329
三、寇谦之对道教的整顿330
第二节北朝文学艺术和科技发明331
一、北朝文学的成就331
二、北朝史学332
三、北朝艺术333
四、北朝科技333
第三十九章南朝思想文化与科技335
第一节南朝思想与宗教335
一、儒学获得生机335
二、佛教盛极一时336
三、灵宝派与茅山宗336
第二节南朝文学与科学技术336
一、南朝史学之风的发达336
二、南朝文学337
四、科技与创造发明339
三、南朝艺术339
第四十章 两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与社会风俗341
第一节生活概貌341
一、饮食341
二、服饰342
三、住居342
四、出行343
第二节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343
一、礼仪文化生活的淡漠343
二、宗教文化生活的兴旺344
三、文娱与体育345
第三节社会风俗345
一、婚姻崇尚等级345
二、丧葬注重性情347
三、崇拜形成多元348
附录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