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寄生虫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寄生虫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825148.jpg)
- 谢明权,李国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753593174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581页
- 主题词:寄生虫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寄生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分子系统学1
目 录1
八、防治 511
第一节 传统分类方法2
一、形态学方法2
二、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特征2
五、生理生化特征3
二、生活史 513
四、杂交实验3
三、宿主和地理分布3
第二节 分子标记4
一、生物多态性与分子标记4
二、分子标记的性质和种类4
三、分子标记的选择5
四、分子标记的方法6
五、免疫学 517
五、分子标记技术的优越性与争论14
第三节 分子标记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16
一、同工酶电泳酶谱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16
二、RAPD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17
三、RFLP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17
四、PCR-RFLP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18
一、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内容和手段20
第四节 寄生虫分子系统学20
二、分子系统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22
三、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概况27
四、展望30
参考文献31
第二章寄生虫基因组34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34
一、物理图谱的制作35
二、测序及寻找新的功能因子35
第二节 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37
一、概述37
二、秀丽新杆线虫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优秀模型40
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常用的及新的方法40
第三节 寄生虫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策略45
一、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技术45
二、模型生物的基因组学47
一、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计划50
第四节 血吸虫基因组计划50
二、血吸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51
三、血吸虫基因组计划的发展方向57
第五节非洲锥虫基因组60
一、染色体核型60
二、布氏锥虫两个发育阶段的微点阵分析63
三、布氏锥虫基因组测序策略64
第六节 艾美耳球虫基因组65
一、分子核型65
二、基因组研究67
三、鸡球虫基因的研究进展68
第七节 疟原虫基因组计划75
第八节 利什曼原虫基因组计划76
第九节 寄生虫基因组学在药理学上的应用78
参考文献79
第三章生理生化83
第一节 寄生蠕虫神经生物学83
一、寄生蠕虫的神经系统结构83
二、寄生蠕虫的神经化学88
三、寄生蠕虫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94
第二节 寄生虫的生物化学103
一、能量代谢103
二、脂类代谢127
三、蛋白质及含氮化合物的代谢128
参考文献139
第四章体外培养142
第一节 寄生原虫的体外培养142
一、培养方法142
二、影响原虫体外培养的主要因素145
三、原虫体外培养实例147
第二节 寄生蠕虫的体外培养154
一、吸虫的体外培养154
二、绦虫的体外培养157
三、线虫的体外培养158
第三节 节肢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160
一、蜱细胞的体外培养160
二、蚊细胞的培养161
一、在病原学方面的应用163
第四节 寄生虫体外培养的应用163
二、在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164
三、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165
四、在药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66
第五节 寄生虫的低温保存166
一、影响低温保存的因素167
二、冻存样品的检测168
参考文献168
第五章细胞凋亡171
第一节概论171
一、概念171
二、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172
三、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175
二、寄生虫和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凋亡现象179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与凋亡179
一、寄生虫的凋亡179
一、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184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184
二、干扰凋亡途径调控的寄生虫186
第四节 蠕虫感染中肿瘤坏死因子的保护性作用机制190
参考文献192
第五节 抗寄生虫药物与寄生虫细胞的凋亡192
第六章诊断与检测199
第一节病原诊断199
一、粪便检查199
三、血液检查201
二、尿液检查201
五、体表及皮屑的检查203
四、组织液检查203
第二节基因诊断204
一、rRNA基因及其在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204
二、DNA探针技术209
附:探针的制备、标记及杂交过程212
三、PCR技术214
第三节 同工酶技术在寄生虫上的应用219
一、同工酶的分离技术219
二、同工酶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220
第四节免疫诊断222
一、尿抗原检测用干寄生虫感染的诊断222
二、唾液作为寄生虫病诊断标本的研究225
三、重组抗原在寄生虫病诊断上的应用227
四、免疫刺激复合物抗原ELISA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229
参考文献231
第七章免疫机制235
一、寄生虫抗原的种类235
第一节寄生虫抗原235
二、寄生虫抗原的特殊性236
一、免疫器官237
第二节免疫系统237
二、免疫细胞240
第三节 免疫应答242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242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244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250
第四节 粒细胞、肥大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251
一、嗜酸性粒细胞251
二、嗜中性粒细胞253
三、粘膜肥大细胞255
第五节细胞因子255
一、细胞因子的特性和功能256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257
三、细胞因子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259
第六节 一氧化氮与寄生虫感染263
一、NO的合成和调节263
三、NO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264
二、NO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机制264
第七节 肠道粘膜免疫268
一、肠道粘膜免疫系统269
二、肠道粘膜免疫应答的过程270
三、在肠道线虫感染中的作用271
四、在原虫感染中的作用272
第八节 免疫逃避273
一、解剖学隔离274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275
三、免疫抑制278
四、其他免疫逃避方法280
参考文献281
第一节 寄生虫虫苗的类型283
一、弱毒苗283
第八章抗寄生虫疫苗283
二、分泌抗原苗284
三、基因工程苗284
四、化学合成苗284
五、DNA苗285
一、致弱苗的研制286
第二节研制寄生虫虫苗的策略286
附:照射减毒活疫苗的制备技术287
二、基因工程苗(重组疫苗)的研制289
附:血吸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策略290
三、核酸疫苗的研制292
一、基因工程疫苗294
第三节 血吸虫疫苗294
二、重组BCG疫苗296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298
第四节 肝片吸虫疫苗300
第五节 球虫疫苗304
一、弱毒苗的研制304
二、重组苗的研制306
三、鸡球虫病的商品疫苗310
第六节锥虫疫苗314
一、致弱锥虫制苗315
二、亚细胞成分制苗316
三、抗独特型抗体苗317
四、基因工程苗317
第七节 疟疾疫苗318
一、疟疾疫苗研制的复杂性318
二、复合多价疫苗319
三、传播阻断疫苗321
四、蛋白颗粒疫苗324
五、DNA疫苗325
第八节 弓形虫疫苗328
一、减毒活虫苗328
二、速殖子膜抗原疫苗329
三、基因工程疫苗329
参考文献330
第一节概述338
一、免疫佐剂的概念和基本要求338
第九章免疫佐剂338
二、佐剂的分类339
三、佐剂的作用机制340
第二节 常用免疫佐剂介绍342
一、不溶性盐类佐剂342
二、油乳佐剂345
三、蜂胶佐剂350
附:供免疫佐剂用蜂胶质量标准351
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佐剂351
五、人工合成佐剂354
六、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佐剂355
七、细胞因子类佐剂357
八、其他类佐剂359
第三节 免疫佐剂在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中的应用361
一、佐剂在抗蠕虫感染中的应用361
二、佐剂在抗原虫感染中的应用363
参考文献364
第十章药理学367
第一节抗寄生虫药物的设计与开发367
一、抗寄生虫药物选择性作用的机制367
二、抗寄生虫药物发现的途径和方法369
三、抗寄生虫药物作用靶位的研究进展371
一、脂质体给药系统378
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物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378
二、缓释丸剂380
三、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381
四、注射用缓释和控释制剂382
五、植入型缓释和控释制剂383
六、经皮给药系统383
第三节寄生虫病化学治疗的研究进展384
一、苯并咪唑类385
二、烟碱激动剂386
三、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386
四、吡喹酮390
五、青蒿素391
六、抗球虫药物392
七、其他抗寄生虫药物395
第四节 寄生虫抗药性396
一、蠕虫的抗药性及检测方法396
二、原虫的抗药性及检测方法402
三、节肢动物的抗药性406
参考文献408
一、生物控制概念与分类414
第一节概述414
第十一章生物控制414
二、生物控制的特点与意义415
三、生物控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416
一、病毒天敌419
第二节 对节肢动物寄生虫的生物控制419
二、细菌天敌421
三、真菌天敌426
四、原虫天敌431
六、节肢动物天敌432
五、线虫天敌432
第三节 对蠕虫的生物控制433
一、对绦虫的生物控制433
二、对吸虫的生物控制433
三、对线虫的生物控制434
四、对棘头虫的生物控制435
一、捕食线虫性真菌436
第四节 杀线虫性真菌对线虫的生物控制436
二、内寄生性真菌437
四、分泌杀线虫性毒素真菌438
三、包囊和根瘤线虫寄生性真菌438
第五节 捕食线虫性真菌对线虫的生物控制438
一、形态与结构439
二、代表性种类442
三、分布、分类与分离445
四、对线虫的作用机制447
五、生长特性449
六、菌株的实验室筛选与田间初步试验450
七、捕食线虫性真菌作用的特点及意义453
八、捕食线虫性真菌今后的研究方向454
第六节 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455
一、原虫病毒的历史455
二、含病毒原虫的筛选及鉴定方法456
三、目前发现的原虫病毒的特性456
四、原虫病毒的研究意义459
参考文献460
第十二章人兽共患寄生虫病464
第一节概论464
一、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定义464
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465
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制原则469
第二节 日本血吸虫病470
一、病原形态471
二、生活史471
三、流行病学473
四、致病作用475
五、免疫学476
六、临床表现478
七、诊断479
八、防治措施481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病483
一、病原形态484
二、生活史485
三、流行病学487
四、免疫学488
五、发病机制489
六、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490
七、诊断491
八、防治对策492
一、病原形态493
第四节猪囊尾蚴病493
二、生活史494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496
三、流行病学496
五、免疫学497
六、诊断498
七、防治499
第五节 弓形虫病500
一、病原形态501
二、生活史503
三、致病机制与病理505
四、临床表现506
五、免疫507
六、诊断509
七、流行病学511
第六节 隐孢子虫病512
一、病原形态512
三、流行病学515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516
六、诊断517
七、防治521
第七节 环孢子虫病521
一、病原学522
二、流行病学523
三、致病机制与病理524
四、临床表现525
五、诊断525
六、防治525
参考文献526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530
第一节 探寻差异表达基因的技术530
第十三章新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530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534
第二节 核酸微点阵技术535
一、原理535
二、方法535
三、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36
第三节 基因打靶技术537
一、基本原理与步骤537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538
一、反义核酸的作用原理540
第四节 反义核酸技术540
二、反义核酸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541
第五节RNA干涉技术545
一、RNA干涉的特征545
二、RNA干涉的作用机制546
三、RNA干涉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547
第六节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547
一、基本原理548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549
第七节 免疫PCR549
二、实验步骤550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550
三、应用及注意事项552
第八节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553
一、原理及方法553
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554
第九节 Internet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555
一、重要的寄生虫学WWW站址555
二、数据库556
三、信息交流和专题讨论557
参考文献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