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玉米栽培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玉米栽培学
  • 郭庆法等主编;才卓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7636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86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816页
  • 主题词:玉米-栽培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玉米栽培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1

一、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1

二、玉米的食用价值1

三、玉米的饲用价值2

四、玉米的工业用途2

五、玉米的药用价值3

第二节 玉米种植史3

一、玉米的起源3

二、玉米在世界的传播与分布4

三、玉米传入中国及传播6

一、种植面积与产量8

第三节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8

二、我国玉米生产主要增产措施13

第四节 玉米科学技术的发展15

一、遗传育种技术进步15

二、玉米栽培技术进步16

第五节 玉米产业发展前景20

一、世界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20

二、我国玉米生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23

三、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前景24

四、发展玉米生产的策略与措施25

第二章 玉米的生态条件31

第一节 我国玉米的分布与产区划分31

一、我国玉米的分布31

二、我国玉米种植产区的划分32

三、玉米栽培与气象35

第二节 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与气象40

一、玉米生长发育与气象40

二、玉米产量与气象42

第三节 玉米主要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45

一、玉米旱害46

二、玉米涝害47

三、玉米阴害48

四、玉米低温冷害与高温热害48

五、玉米风雹灾害49

第四节 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50

一、未来气候变化趋势50

二、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界限的影响51

三、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52

第五节 玉米生态区划54

一、区划原则54

二、区划方法与指标55

三、分区评述56

第三章 玉米生长与发育59

第一节 玉米生育周期59

一、玉米生活史59

二、玉米生育时期59

三、玉米的生育阶段61

第二节 玉米营养器官的生长63

一、根63

二、茎69

三、叶73

第三节 玉米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83

一、花序83

二、雄穗和雌穗的分化发育85

三、授粉与受精89

四、种子及其发育形成91

第四节 玉米器官间的相互关系96

一、玉米器官的生长特点及规律96

二、玉米器官间的相关规律98

三、玉米器官间的同伸关系101

第五节 玉米株型104

一、株型及其分类104

二、株型与性状的关系106

三、株型利用的原则110

第六节 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111

一、温度111

二、光照112

三、水分113

四、矿质营养113

五、土壤115

第四章 玉米产量的形成117

第一节 玉米的同化源性能117

一、玉米单叶光合作用特点118

二、玉米群体光合作用系统122

第二节 玉米同化产物的消耗与分配127

一、玉米同化产物的消耗128

二、玉米同化产物的积累与分配130

三、玉米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131

四、经济系数136

第三节 玉米的籽粒库性能137

一、穗数及其变化规律137

二、穗粒数及其变化规律141

三、粒重及其变化规律146

第四节 玉米的库、源比值与产量147

一、玉米群体叶源量的变化148

二、玉米群体库容量的变化149

三、玉米群体库、源比值与产量150

一、环境条件对光合源的影响152

第五节 环境因素对玉米源、库、流的影响152

二、环境条件对同化产物消耗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157

三、环境因素对籽粒库的影响158

第六节 玉米源、库、流的潜力与高产160

一、玉米的理论产量潜力160

二、源、库、流的潜力与高产途径163

第五章 玉米种质资源168

第一节 玉米地方品种资源168

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168

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168

三、地方品种的保存170

四、地方品种的利用171

一、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征集和利用172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172

二、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173

三、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176

四、玉米群体改良178

第三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182

一、抗病性鉴定183

二、抗虫性鉴定184

三、耐旱性鉴定184

四、耐涝性鉴定184

五、耐寒(冷)性鉴定186

六、耐盐(碱)性鉴定189

一、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192

第一节 育种目标192

第六章 普通玉米育种192

二、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分析193

第二节 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196

一、自交系的概念196

二、自交系的选育197

三、自交系的改良200

四、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来源201

第三节 杂交种的选育203

一、杂交种的分类203

二、自交系间杂交种的组配原则204

三、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方法205

五、加速玉米育种的途径207

四、杂种优势预测207

第四节 抗性育种208

一、抗病育种208

二、玉米耐盐碱育种218

第五节 玉米高光效育种221

一、高光效育种的理论与意义222

二、高光效育种的选择指标223

三、高光效育种中的紧凑型品种选育225

第六节 玉米辐射育种227

一、辐射育种的机理227

二、玉米辐射育种的方法与特点228

一、玉米单倍体育种234

第七节 玉米育种新技术的应用234

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241

三、玉米生物技术育种242

第八节 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248

一、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现状248

二、玉米细胞质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249

三、玉米细胞核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251

第七章 特用玉米育种与栽培252

第一节 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与栽培252

一、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及遗传252

二、优质蛋白玉米的发展254

三、优质蛋白玉米的育种与栽培256

一、高油玉米的研究概况259

二、高油玉米的特点259

第二节 高油玉米259

三、高油玉米育种261

第三节 高淀粉玉米263

一、高淀粉玉米的研究概况263

二、高淀粉玉米的特点264

三、高淀粉玉米育种264

第四节 糯玉米266

一、糯玉米的研究概况266

二、糯玉米的特点267

三、糯玉米育种268

四、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270

一、甜玉米的类型和特点271

第五节 甜玉米271

二、甜玉米育种272

三、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274

第六节 其他特用玉米275

一、笋玉米275

二、爆裂玉米276

三、饲用玉米278

第八章 玉米良种利用284

第一节 玉米良种的演变284

一、良种的增产效果284

二、玉米品种的更新更换284

三、目前推广利用的主要玉米杂交种291

一、引种的意义与成就300

第二节 玉米引种300

二、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性状的变异303

三、引种的原则与方法304

第三节 玉米品种的合理利用306

一、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306

二、品种的审定与认定308

三、选用玉米品种的原则308

四、玉米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良种良法配套310

第九章 玉米种子生产与质量检验313

第一节 繁育制种的任务和体系313

一、繁育制种的任务和意义313

二、繁育制种体系的演变313

一、自交系混杂、退化及保纯314

第二节 玉米自交系生产314

二、自交系原种的生产方法315

三、亲本种子繁殖技术标准318

第三节 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标准320

一、玉米杂交种生产中的概念320

二、提高玉米杂交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322

三、玉米种生产中几个特殊问题325

四、当前主要推广玉米品种杂交种的制种技术要点326

第四节 玉米种子质量检验327

一、玉米种子质量构成及其分级标准327

二、种子检验的作用和程序328

三、玉米种子生产中的田间检验330

四、玉米种子质量的室内检验333

一、玉米种子的储藏特性与储藏方法341

第五节 玉米种子的加工与储藏341

二、玉米种子的干燥、清选与加工343

三、玉米种子处理345

第十章 玉米的光能利用与合理密植350

第一节 玉米的群体结构351

一、玉米群体结构的组成351

二、群体冠层结构的数量性状指标356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362

一、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362

二、株型与光能利用365

三、限制光能利用的因素及克服途径366

第三节 玉米群体内小气候的变化368

一、群体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368

二、群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372

三、群体内的温度分布375

四、玉米群体内风速的变化377

五、群体内湿度的变化379

六、提高玉米群体小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可能途径379

第四节 玉米群体与个体380

一、玉米个体间的关系380

二、玉米群体的自动调节384

三、玉米群体整齐度387

第五节 玉米合理密植与产量结构390

一、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390

二、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395

一、合理密植的原则400

第六节 合理密植的原则和技术400

二、合理密度的确定403

三、合理密植技术405

第十一章 玉米矿质营养与合理施肥407

第一节 玉米氮、磷、钾营养407

一、氮、磷、钾的生理作用407

二、氮、磷、钾在玉米器官中的分配与转移408

三、玉米吸收氮、磷、钾的数量与强度410

第二节 玉米中量与微量元素营养415

一、中量与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415

二、中量与微量元素在玉米器官中的分配与转移417

三、中量与微量元素的吸收数量与强度419

一、营养诊断的意义420

第三节 玉米营养诊断420

二、玉米缺素症421

三、玉米营养诊断的方法422

四、玉米营养诊断的指标与应用429

五、玉米施肥效果438

六、玉米施肥技术452

第十二章 玉米水分生理与水分管理461

第一节 玉米的水分生理461

一、水的生理生态作用461

二、玉米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463

三、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467

一、玉米的需水量472

第二节 玉米需水规律472

二、玉米的耗水动态475

第三节 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479

一、玉米田田间湍流特征479

二、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481

三、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482

第四节 玉米合理灌溉的指标与技术482

一、玉米水分供需状况482

二、土壤适宜水分指标484

三、灌溉时期485

四、灌溉量488

五、灌溉方法490

一、玉米干旱生理491

第五节 玉米旱害与抗旱栽培技术491

二、玉米的干旱指标494

三、玉米抗旱保墒栽培技术495

第六节 玉米涝害与排水497

一、玉米对涝害的反应497

二、涝害对玉米生理过程的影响497

三、涝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498

四、玉米田防涝措施499

第十三章 玉米播种与管理501

第一节 玉米播种的基础条件501

一、玉米种子的发芽和出苗501

二、播种前的准备502

二、春玉米的播种506

第二节 玉米播种技术506

一、播种期的确定506

三、夏玉米的播种507

四、地膜覆盖玉米的播种与盖膜508

第三节 玉米苗期管理511

一、玉米苗期生育特点511

二、玉米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511

三、夏玉米苗期管理措施512

四、春玉米及覆膜玉米苗期管理措施514

第四节 穗期管理517

一、玉米穗期生育特点517

二、玉米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517

三、夏玉米穗期管理措施518

四、春玉米及覆膜玉米的穗期管理措施520

第五节 花粒期管理523

一、玉米花粒期生育特点523

二、玉米花粒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524

三、夏玉米花粒期管理措施525

四、春玉米及覆膜玉米的花粒期管理措施526

第六节 适期收获527

一、适期收获的意义527

二、收获适期的确定528

三、收获与脱粒529

第十四章 玉米优化栽培与专家系统531

第一节 玉米优化栽培技术531

一、优化栽培的试验设计方法531

二、玉米优化栽培措施的筛选与规格化处理532

三、最优回归设计及应用533

四、玉米高产优化栽培综合农艺措施决策方案536

第二节 玉米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536

一、玉米生长模拟研究概况536

二、玉米模拟模型的类型与特点538

三、玉米模拟模型的建立540

四、玉米生长模拟基本原理543

五、玉米模拟模型的应用554

六、问题与展望556

第三节 玉米优化栽培专家系统558

一、玉米专家系统发展概况558

二、玉米专家系统的应用类型560

一、总体设计561

第四节 玉米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561

二、知识、数据的获取与表达565

三、玉米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推理机制571

四、玉米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设计574

五、玉米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展望581

第十五章 玉米间套复种583

第一节 玉米间套复种的发展概况583

一、玉米间套复种的概念与意义583

二、玉米间套复种的主要类型587

三、玉米间套复种的原则589

四、玉米间套复种的效益592

一、玉米间套复种与光能利用595

第二节 玉米间套复种增产机理595

二、玉米间套复种与多维用地601

三、玉米间套复种与边际效应602

四、玉米间套复种与种间竞争603

第三节 玉米间套复种技术607

一、玉米间套复种的技术特点607

二、玉米间套复种主要模式与技术611

第十六章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及其防治628

第一节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628

一、玉米病害发生和危害概况628

二、苗期病害630

三、叶部病害631

四、茎部病害638

五、根和茎基部病害640

六、穗部和粒部病害647

七、贮藏期病害650

第二节 玉米虫害及其防治650

一、玉米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演进650

二、玉米苗期害虫651

三、食叶害虫653

四、蛀茎和穗期害虫657

五、地下害虫661

六、贮藏期害虫667

七、玉米害虫的综合治理669

一、田间杂草对玉米的危害670

第三节 玉米草害及其防除670

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672

三、玉米杂草的防除技术673

四、玉米常用除草剂使用技术675

五、除草剂的安全使用681

第十七章 玉米贮藏与加工利用683

第一节 玉米籽粒的贮藏683

一、玉米籽粒的化学成分683

二、玉米籽粒的特点与贮藏684

三、玉米籽粒贮藏期间的变化685

四、适宜的贮藏条件687

一、玉米罐头688

第二节 玉米食品688

二、玉米油689

三、玉米食品690

第三节 玉米饲料692

一、玉米全价饲料692

二、玉米加工后的副产品694

三、玉米秸秆饲料695

第四节 玉米的化学与发酵加工利用698

一、玉米淀粉及其衍生物698

二、玉米淀粉糖704

三、玉米发酵加工707

第五节 玉米其他器官的利用709

一、苞叶编织709

二、花粉利用710

三、穗轴利用711

第十八章 无公害玉米生产713

第一节 发展无公害玉米意义713

一、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13

二、发展无公害玉米生产的意义714

三、无公害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715

第二节 无公害玉米产品质量标准716

一、无公害籽粒用玉米的商品质量要求716

二、无公害籽粒用玉米的卫生质量要求717

第三节 无公害玉米种植生产操作技术规范718

一、无公害生产基地环境的优化选择718

三、七分种,三分管721

二、品种选择721

四、灌溉施肥722

五、防治病虫害722

六、适时收获和晾晒723

七、包装、贮存和运输723

参考文献724

附录745

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745

二、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家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760

三、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763

四、玉米高产田测产验收方法764

五、玉米栽培研究方法766

六、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778

七、玉米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方法7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