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陶瓷识鉴讲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陶瓷识鉴讲义
  • 陆建初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668350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27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陶瓷识鉴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品类1

一章 品类概说1

一 比类益智说瓷鉴1

二 青器美物之创生与分期发展1

三 上古白瓷依窑焰、釉质分南北窑口、别古今真伪2

四 元明釉下、釉上彩瓷鉴别,合观彩、釉等项易切证4

五 清代珐琅彩、粉彩得国画精要,遂宜参以绘艺为选择4

六 单色釉鉴照不妨援据窑艺原理6

七 一道釉器有见窑变、描金6

八 收鉴不唯官款是取,而依阅历、才情、学识采高品8

九 祭器、明器皆属礼器,达观博识之客善择8

十 历代礼器制型还见铜、瓷迭互摹临10

十一 今世两种瓷学名著有益见闻10

十二 先之以识,推类辨物10

二章 青瓷正朔及分期12

一 瓷艺始创、分期说略12

二 呈色原理与尚青取向12

三 瓷宗出越窑14

四 晋瓷光色赏其醇素辨其易迁14

五 唐代越器盛行16

六 晚唐越器贵于晋青瓷16

七 晋唐青瓷窑概况及越瓷窑艺的普及光大16

八 五代以秘色、柴窑著18

九 青瓷鼎盛于宋,诸窑形色不齐而悦情可均18

十 汝窑遗址有发现18

十一 汝与官,及三种宋官窑器何以区分20

十二 悬疑未决之哥窑20

十三 钧瓷在宋代或称青器、花瓷、红瓷22

十四 龙泉、处器、章龙泉22

十五 上古青釉之色、质尽极幻变24

十六 宋青瓷聪鉴:釉色随易窑焰且有贵贱之分24

十七 古釉配法特殊,鉴衡犹可借倚26

十八 中古青瓷可归类单色釉器,造艺也有别于上古26

三章 白瓷源委别流派28

一 元瓷尚白夙孕变机28

二 推北方白釉匠意启自化妆土28

三 南方白釉由青瓷蜕化30

四 象窑白瓷探索30

五 “湖南白瓷”犹有说32

六 吴越贡宋“金装定器”及会稽铭白瓷疑出越窑32

七 越窑与镇窑之通联、消长34

八 考中古镇窑白瓷脉连上古越窑青瓷34

九 青釉至白釉至青白釉再返白釉之迁变36

十 南方白釉鉴证要领36

十一 有关北定、南定、土定、新定36

十二 宋影青种种38

十三 北方定窑系40

十四 北方磁州窑系40

十五 南北白瓷各擅胜场40

四章 釉下青花探沿革42

一 历来彩陶彩瓷之大凡42

二 彩瓷时代由元青花宣告来临42

三 青花萌发唐宋而勃盛元季42

四 元青花制艺超妙然近代始著称44

五 元人文治未修但知赏工艺44

六 苏泥勃青及其辨别46

七 明青花以宣成为最46

八 成窑用平等青似有意选取48

九 回青古菁宜赏48

十 石子青之用行50

十一 镇窑以外的明青花50

十二 清代康窑以画片称美,雍窑数工艺尤著52

十三 珠明料、浙料、广料及钴蓝品级52

十四 釉里红佳器出宣窑康窑雍窑54

十五 青花釉里红简述54

五章 釉上硬彩存特色56

一 彩陶回顾56

二 早期釉上彩及明清硬、软彩56

三 硬彩又分斗彩、五彩58

四 斗彩初见宣窑,至成窑臻佳境58

五 成窑彩料鉴知60

六 明代硬彩料见特性,故后人又呼以古彩60

七 成窑画手笔法独特60

八 嘉万窑小品多祖式成窑62

九 嘉万窑大五彩或率拙62

十 隆窑彩器不俗62

十一 康雍硬彩亦见重于世64

十二 清代硬彩料鉴览64

十三 色釉套彩相似釉上彩64

十四 素三彩略可连类硬彩66

十五 素三彩博览精考66

十六 广彩流品已下67

六章 画珐琅衍生软彩68

一 珐琅彩瓷正名68

二 古月轩歧说数数未绝68

三 珐琅料进口与自制70

四 画珐琅非全由名家经手70

五 洋画描摹未得真传72

六 白釉器精选及色地、白地制艺72

七 珐琅彩瓷庋藏故宫,民间所见多伪造72

八 粉彩旨趣近珐琅彩远古彩74

九 粉彩淡染得法于粉画74

十 粉彩尝称洋彩、软彩74

十一 彩料制异与通用76

十二 粉料略以年代先后为高下76

十三 地色诸种各异其趣76

十四 软彩评价与鉴赏78

十五 浅绛瓷、新粉彩为尾声78

七章 色釉窑艺格古今80

一 单色釉分高温、低温两类80

二 低温色釉原料近似彩料80

三 清代单色釉业绩斐然80

四 单色釉美饰手段种种及其观赏态度82

五 元、明、清青瓷矩式宋代82

六 清雍乾拟宋酷肖84

七 近代青釉乃末流异变84

八 唐宋白瓷曾著86

九 明清尚永乐甜白86

十 明清茶道贵白盏86

十一 德化白瓷别趣86

十二 上古黄瓷以寿州窑著88

十三 中古“娇黄”驰名88

十四 汉唐之南北黑瓷90

十五 远古黑陶上智之所创明,后世窑艺蒙其启导90

十六 宋代试茶推崇黑盏92

十七 青、黄、黑、褐瓷同源,鉴析有方92

十八 明官窑孔雀绿美艳94

十九 清官窑产绿郎窑等94

二十 蓝釉别于绿釉94

二十一 镇窑红瓷师承钧台96

二十二 永、宣极品宝石红96

二十三 嘉窑止能烧矾红96

二十四 郎窑兴废继绝,清代红釉频添新种98

八章 窑变描金赏另类100

一 宋钧窑变真赏及仿钧妙鉴100

二 钧紫优劣差殊100

三 炉钧釉掺有粉剂,并以窑变高粱红称胜102

四 宜钧、广钧说略102

五 黑釉窑变亦著104

六 宋人甚知解窑艺104

七 鹧鸪斑香炉珍奇104

八 玳瑁斑匠心印契唐代花釉106

九 茶叶末源于上古盛于清代106

十 近世激赏窑变106

十一 窑变品藻宜识大体108

十二 上古金饰瓷器罕秘108

十三 明代金饰高致110

十四 康窑雅善金彩110

十五 乾窑风尚富丽犹喜饰金112

十六 描金技法种种待考112

九章 官窑民窑徵艺造114

一 明清“官窑”与“御窑”114

二 正德初并设御器窑、官器窑114

三 推嘉靖厂烧“部限”供御,搭烧“钦限”官用116

四 民窑尝称镇窑,出品良莠参差116

五 官窑、民窑甄别118

六 元瓷以外销、内销别妍媸118

七 泛称之官瓷尚见诸宋代120

八 高古之官营陶作等差有分120

九 瓷识何啻辨官款122

十 选瓷还视精工、美饰122

十一 论器更及型制雅俗,官造、村样各别122

十二 紫沙虽民造然属土夫样124

十三 鉴心精微说风格124

十四 臧、郎、年、唐窑有显个性126

十五 年窑雅艺优胜唐窑126

十六 鉴家以渊博超胜,诸窑取舍自得126

十章 祭器收藏尚典雅128

一 自古崇尊祭器128

二 祭器之别于明器、用器128

三 殷商青铜器乃祭器典型,其制尝借鉴远古黑陶130

四 商代白陶亦为后世庙器祖本130

五 周汉造陶祭器但求尚质132

六 南宋始多造瓷祭器,其制度并延及后代132

七 宗器制作当精,陶工或分窑为之134

八 君德崇俭,庙器往往良于素工134

九 型制、釉色之相适礼数134

十 道家释家所用坛器、供器、法器136

十一 历代宗器觅藏136

十一章 明器鉴择倚识力138

一 明器用于凶礼138

二 葬器贵贱对应丧礼等级,例外情况或可视同“变礼”138

三 孔儒始为明器定义140

四 明器区别用器,意在禁绝杀殉140

五 孔子提升习俗为礼仪遂有明器140

六 夏商葬物不便依周礼名寻142

七 先秦丧仪有从孔学142

八 西汉制度尊礼及东汉风气随俗144

九 魏晋瘗俗既移144

十 唐三彩美饰但不违礼144

十一 宋儒恪谨故五大名瓷罕见入葬144

第二编 表徵146

十二章 表徵概说146

一 传古数馆藏者完美,民间遗珍有待集藏146

二 土古甚以表徵为证援146

三 祭器传承、明器出土,鉴别相关其经历147

四 瓷表美观而质感别样148

五 古器片纹观以雅态148

六 器表泡沫、积釉由通观比类而得正解150

七 器底勘察宜勤并须警觉150

八 《?雅》《说瓷》颇可参阅152

九 瓷识由心主宰目,以智为慧根152

十三章 传宝拾遗缘博识154

一 传世古相对出土古言154

二 乱世劫余北宋瓷154

三 历朝秘藏所遗但聚故宫156

四 宫廷传瓷表徵完美156

五 宋以来民间亦好品瓷搜宝156

六 官窑器有流入民间158

七 赐瓷也有转为缄藏158

八 国瓷出洋辄称奇珍,且代有庋储160

九 民间收藏历久则难并多损伤160

十 集古备美代有人杰160

十一 历代名瓷存世之多寡162

十二 晚清瓷传世颇多162

十三 近代来赝瓷小识164

十四 市肆拾遗慧眼识宝164

十四章 土古甄选由表徵166

一 所见晋唐物绝多土古166

二 明器一概出墓葬166

三 明器收鉴始于近代168

四 历代明器制作概况168

五 窑址常出土残器170

六 窖藏发现多精品170

七 依土锈、土蚀、银釉等识辨明器172

八 “包浆”慎保护、“做旧”谨检勘172

九 土古表徵相系埋藏环境及盘玩手法174

十 殉器精粗有关墓筑优劣174

十一 巨墓所出土古“极新极旧”176

十二 历代陵寝现状176

十三 土古捉宝待机而行176

十五章 瓷面照幽析异质178

一 瓷表莹润好比玉178

二 以玉色神迁参釉质妙易178

三 瓷也可类冰180

四 明代喜尚宝石釉180

五 鉴家无常心,以既得之观感为赏心180

六 漆釉近于脂玉质182

七 桔皮隐纹验宣窑182

八 桔皮非唯宣瓷独具182

九 玻璃釉无视波纹184

十 釉之观感无穷变幻184

十一 玄览心悟,是非犹有公论186

十二 悟虽难说但不废言传186

十三 先贤巧喻垂教后学186

十六章 片纹索隐象形喻188

一 片纹雅饰始于哥窑188

二 鱼子纹微肖形喻188

三 百岌碎拟作鱼子纹190

四 哥窑或较官窑浅白、厚重、不甚莹润190

五 牛毛纹出南宋官窑192

六 汝器蟹爪纹者真,但不故以此纹称美192

七 纹片之呼应釉色有常态也多变相192

八 片纹颜色也宜参稽194

九 汝、定、龙泉、影青通常以无纹为高194

十 明代镇窑、吉窑开片续美宋瓷196

十一 清代有煨瓷、哥釉等为继响196

十二 刷纹兔纹蚯蚓纹皆非片纹198

十三 冷纹爪纹警纹都是窑疵198

十七章 釉表抉微益奥鉴200

一 鉴宋瓷可借助气泡200

二 聚沫、朦釉较多见诸明清窑器200

三 棕眼、水眼也供考比202

四 汗漫、滴珠关联泡沫202

五 屯釉玩赏数宋瓷204

六 泪痕以隐为贵204

七 垂漆近似屯釉206

八 紫口临鉴宜应变实际206

九 镇窑色釉器或具灯草口208

十 黄釉口、粉釉口与坠釉无关208

十一 火气难申说然论者众210

十二 宝光逼人发自内蕴210

十三 鉴陶器也看火气,但糙涩未必旧造212

十四 新瓷巧制可隐浮光212

十五 清高宗观火气不失奥鉴214

十六 心鉴神遇乃哲士达境214

十八章 底足殊观推真伪216

一 胎质异性见于足底216

二 铁胎不论深浅色,可辨以配土、烧结工艺216

三 清代仿宋铁胎勘破有术218

四 粉底、滑足、浆胎脉络相承218

五 验胎见微、知常识变220

六 缸胎粗粒取其有骨220

七 小壶钢沙缘无土气222

八 “糯米汁”属之石胎222

九 足底样式也资勘比222

十 器底挂釉之源自及其佐益甄选224

十一 汝官哥钧满釉兼察支痕224

十二 宋代常器底多露胎224

十三 火石草底说元瓷226

十四 明初沙底贵细白226

十五 明瓷釉子底甚益验徵228

十六 色釉涂底饶有别趣228

十七 郎红釉底迹近窑变229

第三编 型制230

十九章 型制概说230

一 古器施用多途,其制空容美观230

二 先古缶皿称名未齐,宜格之“尚用”230

三 高古器考,量以型制核以物称232

四 中古瓷造各体互兴,并常见物用相代232

五 近世玩具制奇,又每参古定法232

六 壶器变格夷制,尤见应用流行234

七 葬俑源于戏偶又演变为象生234

八 择瓷不论大小但窥理趣234

九 由构廓解美艺可谓卓识236

十 因器型思名训先达有及236

十一 古器或分别以造型、釉色等见长238

十二 术艺心裁心识但有公是公非238

二○章 善美致用审风范240

一 陶作“虚无为用”乃先秦哲言240

二 《考工记》计量实容要亦造器切用240

三 器型可据功能分类,并视工艺史不同阶段而分别立则242

四 圆器、琢器之分缘其成形工艺242

五 能容宜使见古瓷本色244

六 兼善兼美衡匠心、辨新旧244

七 功用类同之器物,因变体而称“或然创格”246

八 洗、碟缘功用制分厚薄,炉、钵则各适重轻248

九 文房笔洗以适用巧制见佳248

十 质实正雅尤华夏风尚250

十一 艺造质文代变,鉴古由器窥道250

二一章 尚用尚象分体式252

一 远古彩陶因时制宜,然亦有创后世器皿之先模252

二 青铜制型起初袭自古陶252

三 青铜器流于尚象252

四 拟尚物象故日象器254

五 制器尚象意识由多神崇拜绪余演而为象物宣教思想254

六 瓷造也曾尚象但非主流256

七 瓷具适饮食故其制尚用,且构廓导自心象256

八 用具制创擅美廓线256

九 陶之始构器随意,制未定型唯宜利用258

十 商周窑器轻于象器名理未显,今考索但依功用常理258

十一 唐越瓷虽摹拟金玉器然尚用,据此也可助鉴辨260

十二 宋瓷已趋于专用专造专名260

十三 明清官瓷器用愈专款式愈繁,民窑则善创新262

十四 尚用、尚象赏鉴异方262

二二章 循名质实解物移264

一 博物不妨循名264

二 皿具定名辄缘制型264

三 陶瓷器拟竹、木、角、金器并袭其称名者在少数266

四 陶器传名始于三代然多自秦汉266

五 借名学认知瓷鉴268

六 型有迁变名随因革268

七 高古器名因方言而极生差异270

八 汉代郡县制消隐侯国文化,物称遂得统一270

九 名迁物移说以实例272

十 罐说272

十一 瓯说274

十二 盏说276

十三 击瓯说278

十四 枕说280

二三章 权代嬗变识时宜282

一 宋明权取古物为宫宇陈设282

二 香炉、花瓶设供可索原佛事282

三 熏炉异于香炉,前者盛于汉魏284

四 宋明香道借鼎式助兴284

五 鼎炉嬗变由陶由铜286

六 铜宣炉仿宋瓷可谓“时中适当”286

七 宋人赏花植株故窑器多花盆及元明方始盛行瓶花288

八 明代花道折枝清供还曾以古尊代瓶290

九 清代造瓶唯美是求,甄选别具慧眼292

二四章 法古肇新知渊源294

一 祭器、明器等祖本用器并制有精粗294

二 如投壶历代有作,可窥器造演化脉络294

三 清廷尚正统更以瓷器拟彝器296

四 艺品以影写先制为典雅有其美学深义298

五 知法能化,因宜创新300

六 物性有似水性,鉴术或如泳术300

二五章 借鉴制异观奇变302

一 夷器夏用以唐朝为最,工艺制型颇见奇变302

二 元明清镇瓷销外洋者异型迭出304

三 辽以来北方民族也定制特型瓷304

四 晋唐宋造执壶为夷夏交流显例306

五 明清有罐体壶开茶具盛局306

六 壶具演变由模拟而创新,两期造作风调见异308

七 扁壶虽亦夷器东传但未曾流行308

八 贲巴壶为宗教用器历来未多改观310

九 僧帽壶、多穆壶不适中土常用故甚少烧造310

二六章 象生巧技达大观312

一 古艺归类具象与抽象有助鉴见312

二 象生瓷溯原远古陶塑312

三 先秦殉葬俑人由来游戏偶人,“作俑”始于春秋延至宋明314

四 上古“化生”不仅为葬俑并渐成玩具316

五 秦、两汉、晋,俑艺各标一帜318

六 北朝佛塑导唐三彩俑先路318

七 唐俑艺出多门,有时样而更贵创式320

八 唐代尚好行乐,女俑以丰肥浓丽为常态322

九 汉女俑纤纤善舞,唐女俑翩翩佳步322

十 俑象衣冠繁变乃随时式324

十一 三彩俑不唯冠裳别年序、论真假324

十二 中国历代塑艺见承绍渐变特点326

十三 明清瓷塑不乏名窑名家,制为赏玩而非殉葬326

十四 雍、乾官窑也精造“象生”328

十五 雕瓷器具潜玩、雅用两宜330

十六 乾隆窑以瓷艺仿真他艺,近似瓷塑之拟真330

二七章 造瓷姿致展窈眇332

一 往古用器、陈设器造为硕型有其功能背景332

二 战国汉唐陶明器风尚巨伟别具寓义334

三 大件难烧、难存,故伟器精好堪称极品334

四 作瓷更以轻巧雅适为主流336

五 古贤于瓷品往往细趣密玩336

六 赏艺论理趣,以理贯趣为的论338

七 小品清玩亦寓大道,据“理趣双致”可益鉴契338

八 择瓷宜量以理、趣而去尺寸心障340

九 大小心障既除,美丑分别仍在340

十 巨塑、微造都以“相态”为要340

第四编 造作342

二八章 造作概说342

一 历代器品修饰美恶,也相对机具利钝而言342

二 精验口足工技,不失为鉴古良方342

三 旧器拉圆裁方心计、功力所凝,今人难与并能344

四 大小作各逞其艺而俱归雅道344

五 瓷造厚薄,有示制艺相适物性344

六 缋饰、素功一事两边,交相呼应346

七 持文理深宏瓷艺346

八 《图说》《陶录》详于工艺流程348

九 道艺幽邃,因趣向学,要之以察350

十 由工技、艺创、考古之原理识瓷350

二九章 表里微纤窥匠心352

一 先古陶事少机具然多良工352

二 晋、唐治器别见朴茂与巧丽352

三 宋器造作无机心有神遒堪称古典型范本354

四 永、宣、成窑表里精好,风致绰约而神技蕴藉354

五 清官窑高匠有纵艺不逾矩之能356

六 造瓷以手应心356

七 鉴器以心观艺358

八 陶作因泥澄而工精而质贵,品赏则由表容返揣匠意358

九 陶艺因革沿变,窑疵古今别论360

十 大智能识真精,辨伪不弃小技360

三○章 口足精妙验能工362

一 器口做工也是鉴古显证362

二 口沿工修坚卓乃高古风貌362

三 镇瓷大率圆口、平切口、快口三类364

四 芒口修作有别,铜钤意图不一366

五 古器壁沿花式诸种,均由廓线见风调366

六 汉陶高圈足乃粘接,唐瓷玉璧底为镟削368

七 宋盌多以大圈足为官样368

八 元枢府器小足为常制370

九 明清御窑采如越、汝、钧之大足,但足墙足端做法多样370

十 平削足、滚圆足、脊圆足乃镇瓷惯式372

十一 底心乳突、跳刀、螺旋等均资验判372

十二 挖足去靶但授赏鉴于柄374

十三 不雕琢处鉴艺术,于无声处听惊雷374

三一章 方圆曲直悦智巧376

一 圆器既举偶琢器也对称方器376

二 圆器拉坯逞其手艺,成品殊蕴生机378

三 盌盏修模、印模也都精益求精378

四 圆形琢器手工繁复,构廓难能378

五 高古钫、簋方陶似出于旊工380

六 镶器成坯、经烧重重困难382

七 历代方制,品以雅俗384

八 方圆赏鉴,手艺心匠俱得386

九 曲直好尚仁智互见386

三二章 大小厚薄赏真趣388

一 大小器与大小窑及窑作工本388

二 大小作以及圾数、口面、体高388

三 大缸数明代者罕贵390

四 小盏屡称极品,别体解其所宜392

五 由坯体剖面视厚薄亦契证要据394

六 故人陶术,内与心符外与物契甚难模拟394

七 永乐薄胎匠意尤超396

八 古制薄胎器皆小作,以适物性396

九 脱胎小盅颇极一时之精398

十 陶瓷塑品胎厚,秦汉晋唐制艺略见同异398

十一 明清雕瓷厚积其泥以俟镂刻400

十二 古器厚薄规制殊异,可验之适体400

三三章 胎釉相待应素功402

一 胎坯素功以待釉面美饰402

二 练泥配土系坯修前提,器品良莠对应坯料优劣404

三 种种坯料原亦矿产,因地方、时代而异选406

四 釉料也由土石及草灰等配成而质素参差408

五 ?、釉、泑同音异写,含义不一410

六 厚胎浸釉欲肥,薄胎蘸釉须快410

七 浸釉、蘸釉、刷釉、浇釉及其表徵412

八 吹釉良技擅美清朝,断代因可据此414

三四章 周正雅净传高品416

一 方家择器知赏周至416

二 瓷冶周全以窑口相对论416

三 镇瓷则相对年代论精饬418

四 拉坯印坯利坯,车制善为佳器420

五 手造雅正,较车制更可贵420

六 陶瓷经烧抑见坼裂败色422

七 匣烧功成精彩炯然422

八 明炉、暗炉,彩瓷清绮424

九 全粹得赏,不辞玉碎424

第五编 纹饰426

三五章 纹饰概说426

一 瓷绘衡镜参以六法426

二 青花华藻然笔力健劲426

三 刀法笔法一贯于风骨,都可以三品论高下426

四 染墨不论骨法,但视生气428

五 画材考素,龙祥凤瑞典出远矣428

六 瓷画有所借取时艺430

七 “锦段”采自织绣花样,“写生”则选国画片段430

八 “仿古”以摹本传摹本,“洋彩”常见临写院画432

九 器饰构图自有妙法,主辅纹搭配尚见流变432

十 《陶书》载明代画样颇详434

十一 古玩美赏相关人文大事434

十二 玩物得志抑丧志,视乎适度、合道与否436

三六章 骨法用笔信功力438

一 元青花宜借书法论绘事438

二 明青花用笔历朝有变,而其赝作都难免板、刻、结438

三 清代官民窑彩绘笔法禀承纸本画然有工、意之别440

四 刀法笔意历叶相随440

五 刻、印、雕瓷工技各殊,然都可认以刀功442

六 绘事真迹壮、伪笔怯,手由心运444

七 清官窑仿明大都列能品446

八 画笔草率之古瓷易仿作446

三七章 随类赋色得气韵448

一 敷彩贵于用笔得气448

二 清瓷淡描类似国画染墨450

三 明、清青花各异韵趣,但清仿明者遗其天真452

四 康熙民窑斗彩勾、填笔意相投454

五 清三代官窑釉上彩工笔秀逸454

六 宫中画匠不谙西画456

七 一叶知秋,一笔鉴真456

三八章 拟物象德举龙瑞458

一 龙纹应圣迹象帝尊458

二 民器可否饰龙视场合而定458

三 蛇腹牛首,三停九似审真龙460

四 飞龙从云及戏珠都吉祥故为常式462

五 龙辅水浪以风雷相从气势为妙462

六 龙象据神态别贵贱并断年代464

七 水浪奔马纹官民窑通有,事关龙马故实464

八 龙凤相随遂徵联姻466

九 龙而凤,凤而鸟,鸟而鸡468

十 龙凤窑器载籍不暇目接468

三九章 描状纷纭比时俗470

一 古陶曾借纹身及铜漆器饰样470

二 越瓷起先仿铜饰,后以刻花呼应美术之勃盛472

三 宋窑器刻印花或传之瓷艺或移自他艺474

四 元龙泉刻花夕阳余辉,元青花画片灿若晨星474

五 明初瓷绘图案易辙以适御用476

六 明季积累题材丰富然绘事简朴476

七 清瓷彩绘既见故事更见时事478

八 清代诸窑于绘材各有所好478

九 画材与画风皆见时尚,比鉴更重后者480

十 春画代不乏陈,明清瓷片也取以为材482

四○章 传移摹写览情迁484

一 “古人锦、玉、瓷、铜四者迭互临摹”484

二 “明瓷大半取样于锦段”486

三 以“写生”更新画材乃历代有见486

四 画片写生数康雍乾最胜,“洋彩”也在其例488

五 “仿古”指景瓷以彩绘传彩绘者490

六 移写迁情凭良工490

七 拟图繁类,异形纷呈492

八 清后期更见吉祥图泛滥492

九 远见卓识说鉴赏,古今尊卑总以得神、全气为贵494

四一章 经营布局欲和谐496

一 圆器纹饰,上下里外兼周496

二 琢器画缋,天地正辅相得498

三 周圈经营,左右前后有节498

四 “开光”善为对称500

五 绘材渐变,鉴别也看主辅纹配搭合否时艺502

六 整体布置欲雅谐504

七 通达画理品美瓷506

第六编 款识508

四二章 款识概说508

一 “款识”原为金石学术语508

二 瓷款之形式举例508

三 款字之内容类别509

四 写款可证以书法结构等509

五 器款布局也与书道谋合510

六 底款推敲更以笔法为要510

七 风调个性为高贤所识511

第七编 考证举例514

四三章 秘色瓷考514

一 绪言514

二 秘色瓷不缘贡御中秘得名514

三 秘称因窑事难能而起,以示珍物秘方秘制515

四 秘瓷朗润而青绿移幻,遂以“色目”概称其种类516

五 秘称流变无准,故原意渐湮517

六 秘色瓷多淡雅,可视为中古南方白釉之先驱517

七 秘色瓷有类似白瓷作品之旁证518

四四章 柴窑探寻520

一 绪言520

二 柴瓷“明如镜”是喻其釉泽如铜镜漆古520

三 柴瓷却矢奇谈抑由古镜辟邪之说引申521

四 推柴窑因以“金石”入釉,故明如古铜镜522

五 柴品青釉含蓝色,故曰“青如天”522

六 柴窑“薄如纸”是指釉汁而言523

七 柴器“声如磬”与胎质相关524

八 柴制“足多粗黄土”是因匣烧填沙524

九 出处有南北两说524

十 “知者创物”哲言先铸,秘制抑因此称柴皇525

初版说明(附)527

修订版后记(附)527

全图版后记5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