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禹城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禹城县志
  • 张成道主编;山东省禹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04861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5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禹城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7

第二节 变迁31

第一节 位置31

第一篇 建置31

第一章 境域31

第二节 区划32

第一节 隶属32

第二章 隶属区划32

第一节 禹城镇43

第四章 乡镇概况43

第三章 县城43

第一节 沿革43

第二节 现状43

第四节 房寺镇44

第三节 张庄镇44

第二节 辛店镇44

第七节 来凤乡45

第六节 梁家乡45

第五节 伦镇45

第十一节 善集乡46

第十节 大程乡46

第八节 张集乡46

第九节 十里望乡46

第十五节 辛寨乡47

第十四节 前油坊乡47

第十二节 石屯乡47

第十三节 安仁乡47

第十九节 二十里堡乡48

第十八节 莒镇乡48

第十六节 李屯乡48

第十七节 袁营乡48

附一:村名例释49

附二:调整重名村庄50

第二节 地貌53

第一节 地质53

第二篇 自然环境53

第一章 地质 地貌53

第二节 日照 辐射54

第一节 四季特征54

第二章 气候54

第三节 温度 湿度55

第四节 降水 蒸发量56

第五节 风 气压57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58

附:物候59

第一节 地表水60

第三章 水文60

第二节 地下水62

第二节 土体构成64

第一节 类型分布64

第四章 土壤64

第三节 生物资源65

第二节 水资源65

第五章 自然资源65

第一节 土地资源65

第二节 水灾66

第一节 旱灾66

第四节 矿物资源66

第六章 自然灾害66

第三节 风雹 霜冻67

第五节 地震68

第四节 虫灾68

第一节 历代人口状况71

第一章 人口规模71

第三篇 人口71

第二节 人口分布72

第三节 人口与耕地73

第一节 自然变动75

第二章 人口变动75

第二节 机械变动76

第一节 自然构成78

第三章 人口构成78

第三节 文化构成79

第二节 民族构成79

附:百岁老人简介79

第四节 婚姻家庭83

第五节 职业行业构成84

第一节 自然生育87

第四章 人口繁衍87

第二节 计划生育88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93

第一章 生产关系93

第四篇 农业93

第二节 土地改革94

第四节 人民公社96

第三节 互助合作96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97

第一节 耕地98

第二章 种植业98

第二节 农作物99

第三节 农技 农艺106

第四节 农机具109

第五节 收益113

第六节 管理机构115

第一节 林木种类116

第三章 林业116

第二节 林业生产119

第三节 林木保护122

附二:明代文官果122

附一:花卉122

第一节 畜禽饲养123

第四章 畜牧业123

第四节 林政管理123

第三节 疫病防治125

第二节 饲草 饲料125

第二节 捕捞126

第一节 养殖126

第五章 渔业1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127

第六章 乡镇企业127

第二节 企业沿革128

第三节 企业形式130

第四节 企业门类131

第五节 企业管理139

第六节 名产选介141

第二节 自然条件146

第一节 位置 范围146

第五篇 改碱146

第一章 改碱实验区状况146

第一节 自然形成147

第二章 成土因素147

第三节 碱地类型147

第四节 碱地分布147

第二节 综合治理148

第一节 传统治理148

第二节 人为因素148

第三章 治理148

第一节 科研项目154

第四章 科研项目与设施154

第二节 科研设施155

第三节 生态效益156

第二节 经济效益156

第五章 治理效果156

第一节 投资效果156

附二:接待外国来宾157

附一:1966—1985年曾参加禹城改碱实验区工作的单位157

第四节 社会效益157

第二节 省、地驻禹城水利机构161

第一节 行政机构161

第六篇 水利161

第一章 机构161

第一节 徒骇河162

第二章 河道治理162

第二节 支流163

附:县外水利施工167

第一节 控水闸169

第三章 水利设施169

第二节 桥涵170

第三节 渡槽174

第四节 设施管理175

第一节 井泉建设176

第四章 农田水利176

第三节 引黄灌溉178

第二节 沿河引水建设178

第四节 涝洼治理181

第一节 抗旱183

第五章 抗旱 防汛 排涝183

第三节 排涝184

第二节 防汛184

附:抗旱、防汛、排涝典型纪实185

第一章 管理机构191

第七篇 工业191

第三节 化工192

第二节 发电192

第二章 行业构成192

第一节 机械192

第九节 木器制作193

第八节 服装加工193

第四节 建材193

第五节 纺织193

第六节 棉花加工193

第七节 缫丝193

第十三节 饲料加工194

第十二节 酿造业194

第十节 印刷194

第十一节 食品加工194

第一节 工厂196

第三章 工厂与名产选介196

附:禹城县工业主要新产品198

第二节 名产198

第二节 道路203

第一节 机构203

第八篇 交通 邮电203

第一章 交通203

第三节 桥梁205

第四节 运输工具206

第五节 运输208

第六节 交通管理211

附二:铁路交通事故212

附一:公路交通事故212

第一节 机构213

第二章 邮电213

第二节 邮政214

第三节 电信216

附:日伪政权电话情况217

第一节 城池221

第一章 县城建设221

第九篇 城建 环保221

第三节 桥涵225

第二节 街道225

第四节 供水 排水226

第六节 供电 采热227

第五节 住宅建设227

第七节 城建管理229

第三章 环境保护231

第二节 施工管理231

第二章 建筑与施工231

第一节 县属建筑组织231

第二节 监测与治理232

第一节 环境污染232

第二节 集体商业237

第一节 私营商业237

第十篇 商业237

第一章 经营体制237

第三节 国营商业239

第二章 粮油241

第六节 联合商业241

第四节 合作商业241

第五节 公私合营241

第二节 粮油征购242

第一节 粮油市场242

第三节 统购统销243

第四节 议购议销245

第五节 粮油储运247

第一节 零售 供应250

第三章 商品购销250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255

第三节 废品回收256

第一节 饭店257

第四章 饮食服务257

第四节 商品储运257

第三节 浴池258

第二节 旅馆258

第六节 修理259

第五节 照相259

第四节 理发259

第一节 燃料260

第五章 物资供应260

第二节 建筑材料261

第一节 出口262

第六章 对外贸易262

第三节 金属材料262

第四节 机电 化工262

第二节 进口264

第一节 集市265

第七章 市场贸易265

第二节 庙会266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267

第二节 周瓜271

第一节 辣椒271

第十一篇 地方名特产271

第一章 农产品271

第五节 红麻272

第四节 野生药材272

第三节 枸杞272

第七节 绿肥273

第六节 紫花苜蓿273

第二节 乌枣274

第一节 鸭梨274

第二章 果品274

第二节 白山羊275

第一节 牛275

第三章 畜产品275

第四节 火硝276

第三节 苇编276

第四章 手工业品276

第一节 草制品276

第二节 柳制品276

第二节 蛋白精料277

第一节 机引圆盘耙277

第五节 土面增温剂277

第五章 工业品277

第五节 华佳特酒278

第四节 禹王亭特酿278

第三节 塑料品278

第一节 禹城扒鸡279

第六章 风味名吃279

第六节 葡萄酒279

第五节 泡子糕、大蜂蜜280

第四节 糖醋鲤鱼280

第二节 麻辣鸡280

第三节 清氽丸子280

第二节 收入 支出285

第一节 机构285

第十二篇 财政 税务285

第一章 财政285

第三节 体制288

第二节 税制289

第一节 机构289

第四节 监督289

第二章 税务289

第三节 税种 税率290

第四节 稽征管理292

第二节 银行297

第一节 当铺 钱庄297

第十三篇 金融297

第一章 机构演变297

第一节 金属币298

第二章 货币298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298

第二节 纸币299

第三节 存款 储蓄300

第二节 信用合作300

第三章 信贷300

第一节 民间信贷300

第四节 贷款301

第二节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302

第一节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302

第四章 债券302

第二节 保险种类303

第一节 保险公司303

第三节 国库券303

第五章 保险303

第三节 计划种类307

第二节 体制307

第十四篇 经济管理307

第一章 计划管理307

第一节 机构307

第三节 统计调查309

第二节 综合统计309

第二章 统计管理309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9

第二节 市场管理310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310

第三节 企业登记313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315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316

第二节 物价演变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7

第四章 物价管理317

第三节 物价政策320

第四节 交换比价指数322

第二节 计量制度323

第一节 机构323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323

第三节 量器管理324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325

第三节 违纪处理326

第二节 审计业务326

第六章 审计监督3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6

第二节 组织及办事机构329

第一节 党员329

第十五篇 政党 群团32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禹城县委员会329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333

第四节 主要活动340

第五节 统一战线343

第六节 纪律检查344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345

第二节 主要活动34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禹城县地方组织345

第一节 组织概况345

第二节 各界抗日联合团体346

第一节 职工团体346

第三章 群团346

第四节 妇女团体347

第三节 农民团体347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348

第七节 宗教团体349

第六节 商业团体349

第八节 其它团体350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53

第一节 旧时议会353

第十六篇 政权 政协353

第一章 权力机关35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354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55

第二节 中华民国县公署、县政府356

第一节 清代县衙356

第二章 行政机关356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357

附:日伪县公署357

第四节 禹城县人民政府358

第五节 信访 外事 侨务362

第六节 基层行政364

第二节 委员 会议365

第一节 机构设置365

第三章 人民政协365

第三节 主要工作366

第三节 镇反 肃反371

第二节 锄奸 剿匪371

第十七篇 公检司法371

第一章 公安371

第一节 机构371

附:抗日战争时期日伪警务机构371

第六节 治安管理372

第五节 改造“四类分子”372

第四节 取缔反动道会门372

第一节 机构373

第二章 检察373

第七节 打击刑事犯罪373

第一节 机构374

第三章 审判374

第二节 刑事检察374

第三节 法纪检察374

第四节 经济检察374

第五节 监所检察37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374

第二节 公证业务375

第一节 法律顾问375

第二节 刑事案件审判375

第三节 经济案件审判375

第四节 民事案件审判375

第四章 司法375

第四节 法制宣传376

第三节 民事调解376

第一节 救济379

第二章 社会救济379

第十八篇 民政379

第一章 机构3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379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379

第二节 救灾380

第一节 拥军支前382

第三章 拥军优属382

第三节 扶贫382

第二节 优抚383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385

第四章 安置385

第三节 烈士褒扬385

第二节 福利厂386

第一节 福利院(场)386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386

第五章 社会福利386

第一节 婚姻登记387

第六章 婚丧管理387

第三节 五保户供养387

第四节 收容遣送387

第二节 殡葬改革388

第二节 劳动就业3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91

第十九篇 劳动 人事391

第一章 劳动391

第三节 职工调配395

第四节 劳保福利396

第五节 劳动待遇399

第二节 官吏 职员4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403

第二章 人事403

第三节 人民干部404

附:纠正错案408

二、地方伪杂团415

附:一、日伪县公署所属武装415

第二十篇 军事415

第一章 机构415

第一节 县军事机构415

第二节 基层军事机构415

第二章 地方武装415

第一节 旧政权武装415

第二节 革命武装416

第一节 清代驻防417

第三章 驻军417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418

附:日伪侵略禹城418

第二节 民国驻军418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419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419

第四章 兵役419

第一节 募兵制419

第三节 主要活动420

第二节 军事训练420

第五章 民兵420

第一节 民兵队伍420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战事421

第一节 清代战事421

第六章 兵事421

附一:日军罪行422

附二:伪军罪行423

第一节 专业队伍427

第二章 科技队伍427

第二十一篇 科技427

第一章 科技组织427

第一节 科技机构427

第二节 科技团体427

第一节 获国家级部级奖项目428

第三章 科技成果428

第二节 非专业队伍428

第四节 其它科研项目429

第三节 获地区奖项目429

第二节 获省及省科委奖项目429

第三节 科技引进与推广433

第二节 科技情报433

第四章 科技普及433

第一节 科技宣传433

第三节 水文测报434

第二节 地震测报434

第五章 监测预报434

第一节 气象测报434

第一节 学宫439

第二章 学宫 书院 私熟439

第二十二篇 教育439

第一章 机构439

第一节 行政机构439

第二节 教研室439

第三节 义学 私熟440

第二节 书院440

第一节 学前教育441

第三章 基础教育441

第二节 小学教育442

附:日伪小学教育概况445

第三节 中学教育446

附:齐禹长高恩夏联立师范451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451

第四章 专业教育451

第一节 农民教育452

第五章 成人教育452

第二节 职业教育452

第二节 职工教育453

第二节 教师培训455

第一节 教师队伍455

第六章 教师455

第三节 教师待遇456

第二节 教育经费457

第一节 行政管理457

第七章 教育行政457

第四节 学校改貌460

第三节 勤工俭学460

第二节 事业机构463

第一节 行政机构463

第二十三篇 文化 艺术463

第一章 机构 团体463

第三节 文艺团体464

第三节 职工俱乐部465

第二节 影院465

第二章 文化娱乐场所465

第一节 剧场465

第一节 民间文学466

第三章 民间文艺466

第四节 礼堂466

第二节 民间艺术469

第一节 文学创作473

第四章 文艺创作473

第二节 艺术创作474

第二节 档案483

第一节 图书483

第五章 图书 档案483

第三节 电视 录像484

第二节 电影484

第六章 广播 影视484

第一节 广播484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485

第八章 文物485

第七章 报刊 通讯485

第一节 报刊485

第二节 通讯报道485

第二节 古墓葬487

第四节 金石488

第三节 古城址488

第五节 馆藏文物489

第二节 卫生事业沿革495

第一节 机构495

第二十四篇 卫生 体育495

第一章 卫生495

第三节 卫生 防疫497

第四节 医疗501

第五节 医药505

第六节 卫生行政管理506

第三节 学校体育507

第二节 体育设施507

第二章 体育507

第一节 机构507

第五节 体育比赛508

第四节 社会体育508

第二十五篇 风俗513

第一章 生活习俗513

第一节 饮食513

第二节 服饰513

第三节 居住514

第四节 旅行515

第五节 什物515

第二章 人生礼仪516

第一节 婚嫁516

第二节 生育517

第三节 喜庆517

第四节 丧葬517

第五节 祭祀518

第六节 社交519

第三章 岁时习俗520

第一节 传统节日520

第二节 法定节日522

第三节 回民节日522

第四章 信仰 习俗523

第一节 宗教523

第四节 宗教节日523

第二节 迷信525

第五章 美德新风527

第一节 美德527

第二节 新风528

第一节 陋俗529

第二节 恶习529

第六章 陋俗 恶习529

第一章 综说533

第一节 历史演变533

第二十六篇 方言533

第二节 地理区划535

第二章 语音538

第一节 基本特点538

第二节 音变542

第三节 同音字汇545

第三章 词汇553

第一节 单音词553

第二节 复音词554

第四章 语法560

第一节 词法560

第二节 句法563

第二十七篇 人物567

第一章 人物传567

第二章 人物传略589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591

附:历史罪人632

一、文献选辑637

(一)中共禹城具委关于动参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指示(摘录)637

附录637

(二)中共禹城县委关于目前互相合作社情况的报告(摘录)638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638

(四)中共禹城县委、禹城县人民政府关于644

保护发展畜牧业的规定644

二、旧志纂修简介645

(一)清康熙十二年《禹城县志》序646

(二)清嘉庆十三年《禹城县志》序646

三、旧志序言646

(一)禹城县及县城沿革考录647

(二)关于祝阿、禹城沿革考录647

四、考证文选647

五、碑文649

(一)禹亭记649

(二)伦镇革命烈士纪念碑650

(一)赋651

(二)诗651

六、赋诗651

七、文类654

(一)东坡先生枯木记654

(二)禹迹亭记6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