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药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药学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847737.jpg)
- 吴文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373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药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药与人类1
1 什么是农药1
2 为什么要施用农药1
3 农药的利与弊2
4 可以完全取代农药吗4
5 如何认识农药的一些弊病6
5.1 导致人畜急性中毒问题6
5.2 农药的残毒问题7
5.3 农药致癌问题8
5.4 农药污染环境问题9
6 农药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10
主要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农药类型12
1 杀虫剂12
1.1 有机氯杀虫剂12
1.2 有机磷杀虫剂13
1.2.1 类型14
1.2.2 有机磷杀虫剂的特征17
1.2.3 有机磷杀虫剂研究开发动向18
1.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21
1.3.1 类型22
1.3.2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特征24
1.3.3 进展24
1.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6
1.4.1 农用光稳定型拟除虫菊酯的类型28
1.4.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特征31
1.4.3 研究开发进展32
1.5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33
1.5.1 先导化合物34
1.5.2 类型34
1.5.3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特征35
1.6 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36
1.6.1 类型36
1.6.2 特征39
1.6.3 近年来的主要进展39
1.7 杂环类杀虫剂40
1.7.1 含吡啶基团的杀虫剂41
1.7.2 三唑类杀虫剂44
1.7.3 吡唑类杀虫剂44
1.7.4 吡咯类杀虫剂45
1.7.5 噻嗪类杀虫剂46
1.8 其他杀虫剂46
1.8.1 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46
1.8.2 昆虫蜕皮激素类似物49
1.8.3 杀虫抗生素及其类似物50
1.8.4 植物杀虫剂印楝素52
2 杀菌剂55
2.1 保护性杀菌剂55
2.1.1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55
2.1.2 酞酰亚胺类55
2.1.3 取代苯类56
2.2 内吸杀菌剂56
2.2.1 苯并咪唑类56
2.2.2 二甲酰亚胺类57
2.2.3 苯基酰胺类59
2.2.4 有机磷类59
2.2.5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60
2.2.6 黑素生物合成抑制剂67
2.2.7 防御素激活剂67
2.2.8 农用抗菌素68
2.3 杀菌剂研究与开发新进展69
3.1 苯氧羧酸类73
3 除草剂73
3.2 苯甲酸类75
3.3 二苯醚类76
3.4 酰胺类77
3.5 脲类79
3.6 三氮苯类81
3.7 氨基甲酸酯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82
3.8 有机磷类84
3.10 环己烯酮类85
3.9 联吡啶类85
3.11 磺酰脲类87
3.12 磺酰胺类92
3.13 其他杂环类除草剂93
主要参考文献98
第三章 农药加工原理100
1 农药加工中的润湿原理101
1.1 润湿及润湿过程101
1.2 润湿角与润湿方程103
1.3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106
2 农药加工中的乳化原理107
2.1 乳状液生成的条件107
2.2 乳状液的稳定性原理108
3 农药加工中的增溶作用原理109
3.1 胶束的形成和临界胶束浓度110
3.2 胶束与增溶110
3.3 影响增溶作用的因素111
4.1 吸附作用112
4 农药加工中的分散原理112
4.2 表面电荷113
4.3 位阻障碍113
5 控制释放原理113
5.1 控制释放的意义113
5.2 控制释放原理115
6 农药新剂型117
6.1 微乳剂和浓乳剂120
6.2 悬浮剂122
6.3 水分散粒剂124
6.4 悬浮乳剂126
主要参考文献128
第四章 农药使用技术原理130
1 农药作用方式和农药使用技术130
1.1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及对施药技术的要求130
1.2 杀菌剂作用方式及对施药技术的要求132
2 靶标行为和农药使用技术133
1.3 除草剂作用方式及对施药技术的要求133
3 液态喷洒农药雾化及沉积原理134
3.1 雾化原理134
3.2 雾滴沉积原理136
4 粉剂的喷洒和沉积原理139
5 农药混用原理140
5.1 混用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140
5.2 混配混用的基本原则142
主要参考文献144
第五章 农药作用原理145
第一部分杀虫剂作用原理145
1 昆虫神经毒剂的作用原理145
1.1 和杀虫剂作用机制有关的昆虫神经生理145
1.1.1 信息的传递机制145
1.1.2 离子通道151
1.1.3 递质分解酶系160
1.2.1 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63
1.2 各类神经毒剂的作用机制163
1.2.2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67
1.2.3 DDT的作用机制172
1.2.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75
1.2.5 林丹、硫丹及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77
1.2.6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78
1.2.7 甲脒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179
1.2.8 阿维菌素的作用机制181
2 昆虫呼吸毒剂的作用原理181
2.2 杀虫植物番荔枝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182
2.1 鱼藤酮的作用机制182
2.3 磷化氢的作用机制183
3 昆虫消化毒剂的作用机制183
3.1 昆虫消化毒剂的概念183
3.2 昆虫消化毒剂的作用机制184
4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186
4.1 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186
4.2 昆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机制187
1.1 中毒病菌的症状188
第二部分杀菌剂作用原理188
1 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188
1.2 杀菌和抑菌的区别189
2 杀菌剂的主要作用部位及其机制189
2.1 影响生物氧化的杀菌剂190
2.1.1 生物氧化的生化背景190
2.1.2 酞酰亚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193
2.1.3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196
2.1.4 取代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197
2.1.5 羧酰苯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198
2.1.6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199
2.1.7 敌克松的作用机制200
2.1.8 氟啶胺的作用机制200
2.2 影响生物合成的杀菌剂201
2.2.1 有机磷杀菌剂的作用机制201
2.2.2 嘧啶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201
2.2.3 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204
2.2.4 农用抗菌素的作用机制205
2.2.5 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作用机制207
2.2.6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作用机制209
2.2.7 三环唑和丰谷隆的作用机制211
2.2.8 苯基吡咯杀菌剂的作用机制213
2.3 防御素激活剂的作用机制214
第三部分除草剂作用原理215
1 干扰光合作用215
1.1 光合作用的生化背景215
1.2.1 抑制光合电子传递216
1.2 作用机制216
1.2.2 拦截传递到NADP+的电子222
2 抑制色素合成224
2.1 抑制类胡萝卜素的合成224
2.2 抑制叶绿素合成225
3 抑制类脂合成228
3.1 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抑制230
3.2 对长链脂肪酸合成的抑制231
4.2 抑制支链氨基酸合成233
4 抑制氨基酸合成233
4.1 抑制芳族氨基酸合成233
4.3 抑制谷氨酰胺合成238
5 干扰微管形成240
6 干扰激素平衡241
主要参考文献242
第六章 农药代谢原理245
1 农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245
1.1 初级代谢245
1.1.1 氧化代谢245
1.1.2 水解代谢260
1.1.3 还原代谢266
1.1.4 脱卤化代谢267
1.2 次级代谢268
1.2.1 葡萄糖醛酸轭合268
1.2.2 葡萄糖轭合269
1.2.4 氨基酸轭合270
1.2.3 硫酸盐轭合270
1.2.5 谷胱甘肽轭合271
2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代谢273
2.1 氧化反应274
2.1.1 过氧化物酶催化的氧化反应274
2.1.2 多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275
2.2 脱氯反应275
2.3 水解反应276
2.4 轭合反应277
主要参考文献280
第七章 农药选择作用原理281
1 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原理282
1.1 杀虫剂在脊椎动物与昆虫之间的选择作用282
1.1.1 脊椎动物选择性比值及其意义282
1.1.2 杀虫剂在脊椎动物和昆虫之间的选择机理285
1.2 杀虫剂在害虫和天敌昆虫之间的选择性294
1.2.1 生理选择294
1.2.2 生态选择295
2.1 杀菌剂在病菌和植物之间的选择作用297
2 杀菌剂的选择作用原理297
2.2 杀菌剂对不同菌之间的选择作用298
3 除草剂在作物与杂草之间的选择作用300
3.1 生理选择300
3.1.1 形态差异300
3.1.2 吸收和输导的差异301
3.1.3 生化反应的差异301
3.1.4 耐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307
3.2 生态选择308
3.2.2 时差选择309
3.2.3 利用除草剂安全剂309
主要参考文献310
1.1 抗性的形成和发展311
1.1.1 抗性形成311
1 害虫抗药性311
第八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原理311
1.1.2 抗性发展314
1.2 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318
1.2.1 穿透作用降低与抗药性319
1.2.2 解毒能力增强与抗药性321
1.2.3 靶标敏感性降低与抗药性328
1.3 害虫抗药性治理334
1.3.2 抗性治理的概念和原则335
1.3.1 抗性种群的演化规律335
1.3.3 害虫抗药性治理策略336
2 病原菌抗药性341
2.1 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342
2.1.1 真菌抗药性的形成原理342
2.1.2 影响真菌抗药性发展的因素343
2.2 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346
2.2.1 作用位点亲和力降低347
2.2.2 减少吸收或增加排泄347
2.3 病原菌抗药性治理348
2.2.4 改变代谢途径348
2.2.3 解毒能力加强或活化能力降低348
3 杂草抗药性350
3.1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350
3.1.1 杂草抗药性种群形成的生物学基础351
3.1.2 抗药性杂草产生的途径351
3.2 杂草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352
3.2.1 除草剂作用位点的改变352
3.2.2 解毒能力加强359
3.2.3 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360
3.3 杂草抗药性治理361
主要参考文献362
第九章 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365
1 化学合成与工艺研究367
1.1 先导化合物及其优化367
1.1.1 先导化合物的概念及其意义367
1.1.2 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径367
1.1.3 先导化合物的展开和优化383
2.1 生物筛选在新农药研究与开发中的意义385
1.2 小试研究和中试研究385
2 生物筛选与作用机理385
2.2 供筛选的生物材料386
2.2.1 昆虫和螨类387
2.2.2 植物病原菌387
2.2.3 杂草388
2.3 筛选方法388
2.3.1 初筛388
2.3.2 复筛390
2.3.3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390
2.4 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研究390
3 农药安全评价391
3.1 农药卫生毒理安全评价391
3.2 农药环境安全评价392
3.2.1 环境行为392
3.2.2 生态效应393
主要参考文献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