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 张岂之主编;陈振江,江沛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8895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清后期-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历史-民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晚清篇3

第一章 清帝国被迫开放3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3

一、清王朝的衰落3

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5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7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9

一、正义的禁烟运动9

二、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奋勇抗英11

三、不平等条约与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端14

四、新思潮的兴起16

第三节 旧式农民战争的新使命19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19

二、太平天国起义22

三、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24

四、领导集团的腐化与天京悲剧28

五、《资政新篇》提出新的历史使命30

第二章 学西方图自强的洋务运动32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32

一、修约活动与发动战争32

二、英法扩大战争,俄国趁火打劫34

三、清廷政变及其政策调整36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38

一、练兵制器38

二、“先军工、后民用”的近代化模式40

三、军工企业带动民用企业的发展41

四、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44

第三节 民族资本的产生46

一、民族资本的早年46

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诞生47

三、封建军事资本主义的雏形49

第四节 兴学育才——洋务运动的深化51

一、洋务学堂的设立51

二、派遣幼童赴美留学53

三、官费生徒赴欧洲留学与考察54

第五节 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56

一、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的构建56

二、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58

三、驻外使领馆的设立60

第三章 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62

第一节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62

一、同光年间的边疆危机62

二、中法战争65

第二节 甲午战争与瓜分狂潮67

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67

二、《马关条约》及其危害71

三、“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73

四、瓜分狂潮的形成74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觉醒77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77

二、洋务运动的新动向78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79

四、改良思潮与维新运动的兴起80

第四节 戊戌变法运动83

一、维新运动的高涨83

二、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87

三、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90

第四章 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最后改革94

第一节 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94

一、反教会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94

二、义和团的成分、组织和口号97

三、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99

四、《辛丑条约》与半殖民地的确立101

第二节 从新政至预备立宪时期的政体改革103

一、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103

二、预备立宪政体改革的序曲107

三、预备立宪时期的各项改革109

第三节 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111

一、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111

二、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113

三、人民大众的新灾难114

四、人民的反抗斗争115

第五章 清王朝的覆亡117

第一节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117

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17

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商会的涌现118

第二节 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119

一、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119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122

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124

第三节 清王朝的末日126

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126

二、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129

三、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130

第四节 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133

一、武昌起义133

二、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135

三、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137

四、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38

第六章 晚清社会风貌140

第一节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140

一、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140

二、物质生活的新变化144

三、晚清婚姻家庭与习俗的变革146

一、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150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150

二、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形态151

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152

第三节 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154

一、持续不绝的灾荒154

二、灾荒的严重影响155

三、救灾与防治156

第七章 学术思想及其成果159

第一节 进化论的传入159

第二节 史学成就161

一、当代史研究的兴起161

二、边疆史地与世界史地研究的兴盛164

三、史学研究的新局面167

第三节 文学艺术169

一、诗与散文的繁荣169

二、晚清小说与此间外国小说的翻译171

三、白话文与拼音的提倡173

四、戏剧、音乐、电影艺术的改良与引进174

第四节 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176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端176

二、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确立177

三、近代建筑的传入与发展180

民国篇185

第八章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185

第一节 中华民国建立185

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85

二、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187

三、国会变异与内阁更叠189

四、独裁统治与帝制灭亡192

第二节 军阀政治演变196

一、军阀割据大势196

二、新旧约法之争与府院之争198

三、军阀政治与社会动荡201

四、弱势外交20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212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212

二、民众运动掀起高潮214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217

四、黄埔军校与平定商团叛乱219

五、五卅运动与全社会动员221

第四节 南方国民政府分立223

一、广州国民政府建成223

二、北代战争225

三、南方民众运动的勃兴227

四、武汉国民政府成立228

五、内争与反共事件229

六、武汉国民政府危机232

第五节 经济与社会变迁234

一、夹缝中的财政体制234

二、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37

三、东部城市巨变241

四、农村社会的变动243

第六节 新文化的崛起245

一、思潮纷涌与观念冲突245

二、新文化运动248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251

四、东西文化论争252

五、新式教育的推进256

六、舆论、学术及文艺新变化258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262

第一节 统一中国的内战262

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262

二、二期北伐265

三、中原大战266

四、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267

五、“围剿”与反“围剿”270

第二节 寻求政治集权274

一、重新诠释三民主义274

二、确定“党国”体制276

三、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277

四、法西斯主义泛起与特务体系构建279

第三节 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280

一、财经政策重大变革280

二、金融资本国家化及其影响283

三、十年经济建设概况285

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288

一、国民政府农村政策及其失败288

二、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290

三、乡村改造的诸种尝试291

第五节 多元化的文化教育294

一、近代文化的发展与成熟294

二、城乡教育若干模式296

三、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299

四、科学技术艰难起步302

五、三大宗教的发展304

第六节 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306

一、九一八事变306

二、伪满洲国统治与东北抗日310

三、一·二八事变312

四、日本蚕食华北313

五、抗日救亡运动勃兴317

六、西安事变321

第一节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326

一、中日国力的对比326

第十章 八年抗战326

二、七七事变328

三、八一三事变330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332

第二节 战略防御阶段334

一、国共两党抗战方针334

二、日军攻掠华北336

三、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338

四、徐州会战342

五、中共开辟敌后战场344

六、武汉保卫战347

第三节 战时体制变异349

一、政治集权349

二、战时经济体制运行352

三、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353

四、战时外交与世界支援354

第四节 战略相持阶段360

一、日本侵华政策转变360

二、汉奸势力纷起361

三、敌后游击战争与中共政治变革364

四、国共关系起伏369

五、正面战场持续抵抗372

六、中国军队入缅作战375

第五节 抗日战争胜利377

一、豫湘桂溃败377

二、局部反攻与战后政治方针378

三、日本无条件投降380

第六节 社会变动383

一、社会重心西移383

二、农村经济衰落386

三、恶性通胀与民众负担387

四、抗战文化风起390

五、敌后根据地社会变化392

六、沦陷区实态394

第十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400

第一节 战后政治局势400

一、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置400

二、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404

三、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406

四、民众的反内战运动408

第二节 内战爆发410

一、“戡乱”内战开始410

二、制宪“国大”召开412

三、战场的攻守转换414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总危机415

一、美国独占中国市场415

二、财政总危机416

三、经济的艰难维持419

四、恶性通胀与社会动荡421

五、教育危机凸现422

六、台湾“二二八”事件424

第四节 结构性的政治腐败427

一、三民主义信仰危机427

二、国民党自我解体428

三、权力运作无序化430

四、“行宪”国大丑闻431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崩溃433

一、“第三条道路”的失败433

二、“第二条战线”的斗争434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436

四、国共军队大决战437

五、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440

晚清篇大事记444

民国篇大事记4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