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为21世纪中国再塑丰碑 大象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彭明著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ISBN:780609745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瓷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为21世纪中国再塑丰碑 大象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赶超战略的困境——三大危机:1
4.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安全隐患仍在4
二、发展危机4
6.国际市场屏蔽度加大,外贸出口越来越难4
5.财政赤字巨大,税收潜力几乎挖尽,财政已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4
1.人口基数大,膨胀速度快,且平均素质低4
3.失业率居高不下,且不断攀升4
2.金融风险极大,高通胀随时可能反弹4
1.工商企业大面积亏损,经济呈现负增长状态4
一、增长危机4
2.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5
3.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未来生存5
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大,东西矛盾突出,数千万人尚未脱贫5
三、精神危机23
1.价值体系和信仰断层已经出现,金钱至上和消费主义盛行23
2.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信用度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直线上升23
3.腐败成为常态、顽症,短期内难以治愈,且日益加剧23
4.治安状况恶化,犯罪率大幅上升,人民的安全感下降23
放弃赶超:赶超不可能实现,尽早放弃为明智之举28
另立目标:根据多元化的生态文明观重新确立新的发展目28
正视差异:差异巨大,难以消除,世界只有一个中国28
标模式再造:为保证新目标的实现,重新确立方案、途径、对策28
第一编 生态位及价值观——新战略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判断准则28
3.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判定——两个最敏感点历史的抉择28
大象战略——非赶超战略28
2.危机性质评定28
1.追溯三大危机的共同根源——赶超战略28
四、对危机的评判28
第一章 生态位38
第1节 生态位概念与格乌司原理38
4.对配偶的争夺42
3.对荣誉的争夺42
2.对权力的争夺42
1.对地盘的争夺42
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42
第2节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42
二、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43
1.企业之间对市场的争夺43
2.党派之间对政权的争夺43
3.国家之间对霸权的争夺43
第3节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点生态位45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45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观46
三、作为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观逻辑基础的生态位47
第1节 元定理——生态位是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原理48
第二章 新战略的元定理、衍生定理及相关概念48
第2节 衍生定理49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49
二、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准则50
第3节 相关概念51
一、美51
三、幸福观52
四、幸福生活观52
二、幸福52
五、大众幸福观53
第4节 元定理、衍生定理、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53
第三章 新战略的价值观55
第1节 中国20世纪的主要价值观55
一、传统价值观55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55
三、唯物质主义价值观55
1.多元的价值观56
二、人与人(社会)的关系56
2.开放的道德观56
3.和谐的人际关系56
第2节 中国21世纪的主导价值观——生态文明观或和谐论56
四、生态主义价值观56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56
三、国与国的关系57
四、人自身(或身与心)的关系57
第3节 新战略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58
一、全球利益高于国家利益58
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58
三、加快地区协调发展59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追求真善美的统一59
一、丰衣足食60
二、居者有屋60
第4节 21世纪中国多数人的生活模式60
三、环境洁美61
四、人际和睦61
第5节 几组生活模式比较61
一、美国人与英国人的比较61
二、美国白人与印地安人的比较63
三、上海人与苏州人的比较63
四、深圳人与成都人的比较64
结论:不同地缘、历史、人文条件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模式,它们各有存在的理由。64
这些模式之间,非要比较优劣是毫无意义的,一味盲目攀比是极不可取的,企图取而代之更是决无可能的。64
第二编 战略环境分析64
第四章 国际战略环境分析68
第1节 政治环境68
一、全球民主化浪潮势不可挡68
二、人权概念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69
三、社会主义在不断发生巨变,政治多元化格局将长期存在70
第2节 安全环境——对中国的威胁判定71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71
二、世界霸权主义已经消失,地区霸权主义日渐衰落72
三、周边国家均不对中国构成主动威力73
1.日本——美日安全条约有力制约73
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已签定安全条约73
3.印度——具有和平主义和非暴力主义的传统73
4.其他周边国家均不具备威胁实力73
2.南沙对中国经济及战略价值还不如邻国76
3.解决的原则和思路76
四、南海争端——主动权操在中国76
1.争端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海洋法的缺陷76
五、台湾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79
1.台独势力日益强盛79
2.武力收复台湾——军事上的利弊分析79
3.美国的态度79
4.日本的态度79
5.东盟及国际社会反应79
一、全球经济及贸易额稳定增长86
第3节 经济环境86
二、国际资本与全球流动87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88
四、各主要贸易国家对中国市场屏蔽度加大90
第4节 文化环境92
一、两大文化范畴:现代文化与非现代文化92
二、文化比较:有特色之别、但无优劣之分97
三、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文明的冲突99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体代102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102
3.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102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五个阶段102
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102
第5节 科技环境102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影响105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105
2.信息社会即将到来105
3.全球经济系统的形成105
4.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105
5.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105
2.现行政体111
1.现行国体111
3.现行国家结构111
一、现行政治制度111
第1节 政治状况——现行政治制度及其稳定性判断111
第五章 国内战略环境分析111
二、现行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成果及弊端112
1.运行成果112
2.弊端112
三、对当前中国政治稳定性的分析判断114
第2节 军事状况——国防战略及军队现状115
一、国防战略115
二、军事实力116
3.实行双首长制117
2.党对军队的领导有合法的、程序化的组织保障117
1.执政的中共党中央直接指挥军队117
四、军事体制——制度创新、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117
三、军事开支117
第3节 经济状况118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118
结论:中国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水平118
二、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22
1.金融风险有增无减——四个“导火索”122
2.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潜力有限、投资势头衰减、有效需求不足122
3.对外经济前景不容乐观122
4.国企亏损更加严重122
4.企业改革方面127
3.外经外贸方面127
1.防范金融风险方面127
2.财税、投资及有效需求方面127
三、中央目前对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改革措施及其效果评述127
四、对1998~1999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131
五、中国经济的的真正病因——从经济角度分析132
1.人与资源的矛盾无法调和132
2.中国工业能力相对过剩与国际市场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无法调和132
第4节 文化状况134
一、中国文化的本源134
二、“食草”民族及其生理基础和性格特徵134
三、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是食文化——九大顽症137
2.交易成本高:发展缓慢竞争难140
1.超稳定结构:统治容易改变难140
四、中国文化实证分析140
五、西方性文化及其与中国食文化对人类文明影响的比较141
1.性文化的特徵141
2.性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推动工业文明141
3.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推动农业文明141
4.两种文化之比较141
第5节 科技状况145
一、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特点145
二、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145
三、中国政府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50
一、政治条件:国内外政治环境稳定153
二、安全条件:外部军事威胁不复存在153
第六章 战略分析判断结论153
第1节 百年不遇的国内外有利条件153
三、经济条件:国际经济形势趋好,国内经济基础稳定154
四、文化条件:文化多样化格局形成154
五、科技条件: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发展迅猛154
第2节 难以逾越的四大制约因素155
一、第一大约束:人口量多质差155
二、第二大约束:资源相对匮乏155
三、第三大约束:国际市场屏蔽155
四、第四大约束:文化积淀深重156
第三编 战略目标设定157
第3节 中外学者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选择的评述157
第七章 总体战略目标170
第1节 大象战略目标170
第2节 阶段发展战略目标173
一、10年计划:2000-2010年173
二、50年规划:2010-2050年174
三、100年展望:2050-2100年175
第八章 领域战略目标177
第1节 政治发展战略目标177
第2节 国防发展战略目标177
1.建立科学、民主的国防安全决策体系178
2.建立灵活、高效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178
一、国防安全及军队领导体制改革目标178
二、常备军事力量、后备军事力量及核威慑力量建设目标179
1.常备军事力量179
2.后备军事力量179
3.核威慑力量179
三、国防经济、科技、工业和装备发展目标179
1.军费逐年减少179
2.国防科技尽量压缩179
3.国防工业原则上移交地方179
第3节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80
一、就业优先,兼顾其他180
4.武器装备四、国防立法、国防教育、军事科研和军事教学发展目标180
二、对三大产业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181
三、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为主导,逐步降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184
四、建立低流量、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实现丰衣足食、居者有屋、环境洁美、人际和睦的生活目标184
第4节 科教发展战略目标186
一、调整科技赶超目标,实行对世界高科技有选择地进行跟踪研究的战略186
二、将中国的科技发展目标定位于适度、适用新科技189
三、将中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为:压高、放中、保初189
第5节 文化发展战略目标191
一、建立文化防御体系,营造汉民族传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生长空间191
二、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192
三、倡导多元、开放、和谐的当代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195
一、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198
第6节 社会发展战略目标198
二、营造和睦和充满爱心的人际环境199
三、建设安全、舒适、便捷、自主、友爱、互助的社区环境202
四、倡导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型的家庭结构,执行已婚妇女阶段就业和回到家庭计划204
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目标208
第1节 沿海地区发展目标209
一、继续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209
二、辐射但不冲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9
第2节 中原地区发展目标210
1.调整第一产业211
3.促进第三产业211
2.压缩第二产业211
三、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产业结构211
二、率先实现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形成生态产业化211
一、构造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开放的市场体系211
第3节 东北地区发展目标213
一、建立以东北亚经济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为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半封闭的市场体系214
二、根据地缘经济状况,调整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恢复地区生态水平215
三、突出优势产业,压缩过剩产业215
1.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比较效益215
2.压缩采掘业和重工业215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15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体系——设立准海关,实施地区市场保护,保护地方民生工业,充分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216
第4节 西部地区发展目标216
二、重点发展农林牧业,加大植被覆盖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建立封闭的撂荒保护区,将该地区居民全部迁移,实现生态重建217
三、重新确立扶贫概念,对一般贫困地区加大扶贫造血的力度,或组织集体移民;对特殊贫困地区,依据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建立民俗民族文化经济社会保护区218
四、重点发展资源工业和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力工业219
五、大力发展以区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219
第5节 青藏高原发展目标除上述目标外,还应具有——220
一、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使藏民族和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得以完整保护220
二、重视地貌和环境保护,使全球的第三极永保原貌221
3.权力更迭非程序化,企业经常发生高频振荡227
2.规模不经济,企业难以长大227
1.内部人效应严重,监督成本巨大227
一、企业法人组织形式227
第1节 微观组织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227
第十章 微观发展目标227
二、事业法人组织形式231
三、社团法人组织形式232
四、军队组织形式233
五、其他组织形式233
第2节 发展目标——创立新的管理模式233
一、管理学派与管理模式233
二、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集合238
第四编 战略对策245
2.中国管理模式——中国学派245
3.管理对中国发展是很重要的245
1.管理的人论基础与中国人论245
三、中国人论与中国管理模式245
第十一章 政治、外交发展战略对策254
第1节 政治制度254
一、国体——社会主义不变254
二、政体254
三、国家结构256
第2节 外交政策263
一、围绕“大象目标”,选择“搭便车”外交战略263
二、遵守国际规则、承担国际义务、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264
三、文化外交优先于政治、安全和经济外交,成为最主要的外交手段267
四、建立集体合作安全保障体系268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战略对策271
第1节 宏观经济方面271
一、计划271
二、金融272
1.实行适度从松的金融政策,逐步化解金融风险272
2.适当时候实行币制改革272
3.加速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代,允许成立民营银行,严格限制外资银行进入272
4.防止金融早熟272
4.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新税种279
2.降低企业税赋,简化税种279
3.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79
三、财税279
1.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力争近期财政支出实行零增长279
四、投资280
五、外贸281
1.保护国内市场,全国不急于加入世贸组织281
2.逐步降低对外经济依存度,外贸出口以效益为中心281
3.限制对外投资,防止资本外流281
4.控制对外举债规模281
1.调整农业政策——政府切实保护农业285
3.调整生产布局——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285
2.调整土地制度285
一、调整第一产业285
第2节 产业经济方面285
二、压缩第二产业303
1.关闭一批过剩工厂303
2.严格限制发展新的资本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高技术企业303
三、促进第三产业304
1.房地产业成为近期中国经济的第一增长点304
2.信息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第一增长点304
3.服务业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304
第3节 区域经济方面325
一、沿海地区325
二、中原地区326
三、东北地区327
四、西部地区328
五、青藏高原335
第4节 微观经济方面337
一、实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大幅度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337
二、建立国有企业托管局,加速企业改制。337
1.运作方式337
2.实施步骤337
1.扩大文化的对外交流345
2.发掘整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积极上网345
一、保护、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352
第1节 文化方面352
第十三章 文化教育发展战略对策352
二、鼓励中华民族文化向外辐射354
第2节 教育方面355
一、中国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及其调整355
1.压缩高等教育355
2.放开中等教育355
3.确保初等教育355
二、中国教育观念的明显陈旧及其调整360
1.观念360
2.解决办法360
三、中国教育队伍的素质低下及其调整——建立荣誉教师制367
3.学历水平370
2.雇工人数370
1.交税数额370
第2节 人口政策方面370
第1节 社会保障方面370
第十四章 其他方面发展战略对策370
一、调整人口政策,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素质,鼓励优秀男女多生育370
二、制定人口法、建立人口法庭,以取代计生委,依法管理生育373
三、对特殊民族和汉族的特殊部落实行特殊保护,以确保人类基因的多样性374
第3节 就业及妇女政策方面374
一、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374
2.荣誉鼓励377
3.媒介鼓励377
1.税收鼓励377
二、鼓励单位和个人更多地雇用劳动力377
三、鼓励已婚妇女阶段就业和从事家政服务业378
1.倡导阶段就业378
2.倡导夫妻搭档创办家庭企业378
3.支持妇女从事家庭信息服务业378
4.法律和经济保障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业378
第4节 城市发展方面383
一、重新修订土地法,鼓励土地使用权自由流动,主要通过规划立法而非经济手段管理土地383
二、改革户籍制度,取消户口管制384
三、鼓励农民进城,重点开发小城镇384
四、大中城市生态化387
后记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