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 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曙华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33566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 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开辟整体性研究的新方向——系统理论16
1 科学应该重新定向16
1.1 科学革命的世纪16
1.2 科学思潮的重大转向18
1.3 两条科学发展道路22
1.4 解放人的脑力25
1.5 “大赛先生”27
2 系统论33
2.1 超越还原论33
2.2 机体论革命36
2.3 系统科学体系37
2.4 系统、要素与环境39
2.5 结构、功能与演化46
2.6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0
2.7 功能耦合的“怪圈”56
2.8 构成还是生成58
2.9 模型与霍尔方法61
2.10 贝塔朗菲纲领65
2.11 重建人类尊严67
3 信息论70
3.1 一个全新的科学范畴70
3.2 通信系统的模型72
3.3 申农的信息定义74
3.4 申农的统计通信理论76
3.5 申农的信息量公式79
3.6 噪声及其二重性81
3.7 二进制与计算机83
3.8 从狭义信息论到广义信息论85
4 控制论88
4.1 从“柏格森时间”开始88
4.2 老鹰抓兔子的启示90
4.3 通信与信息92
4.4 反馈与目的94
4.5 自稳控制与自组控制99
4.6 超稳定性104
4.7 一般模型、统计与非线性106
4.8 功能模拟方法108
4.9 黑箱方法110
4.10 人有人的用处114
第二篇 追寻新结构诞生的奥秘——自组织理论120
5 耗散结构理论120
5.1 破译宇宙学佯谬120
5.2 多姿多彩的“活结构”124
5.3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127
5.4 突破热力学第二定律130
5.5 建立反应扩散方程132
5.6 三分子模型136
5.7 分支理论138
5.8 演化先于存在139
5.9 进化是选择和创造142
5.10 自然法则的新表述144
6 协同学148
6.1 通往协同学的“御道”148
6.2 打破生命与机器间的壁垒152
6.3 关于集体行为的新科学153
6.4 相变理论及其主要概念155
6.5 序参量与支配原理157
6.6 协同学的一般微观方法160
6.7 协同学的一般宏观方法163
6.8 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协同效应165
6.9 突破及其限定167
7 超循环理论169
7.1 探究生物信息起源之谜169
7.2 何谓超循环172
7.3 组成整体协同进化175
7.4 “一旦—永恒”选择机制177
7.5 误差阈与进化179
7.6 非线性反应网络181
7.7 选择价值与“生命博弈”182
8 突变论186
8.1 关于形态发生的数学186
8.2 托姆突变189
8.3 势函数与降维简化方法192
8.4 突变的类型与特征194
8.5 突变、渐变与质变199
8.6 社会革命与形态发生202
8.7 追求信仰与知识的和谐204
8.8 突变论的应用与价值206
8.9 自组织理论的启示207
第三篇 探索生成演化的普遍规律——非线性科学211
9 分形211
9.1 英国海岸线有多长211
9.2 自相似性与分形定义213
9.3 分形的定量参数——分维216
9.4 相似维数与“妖魔曲线”217
9.5 豪斯道夫维数与“几何怪物”220
9.6 分形生长模型225
9.7 空集与负分维228
9.8 分形的类型232
9.9 分形的应用234
9.10 芒德勃罗与几何学的变革237
10 混沌学241
10.1 还原论纲领的终结241
10.2 第一个奇怪吸引子243
10.3 橡皮膜上的数学和动力学248
10.4 湍流之谜250
10.5 周期三蕴涵着混沌253
10.6 倍周期分岔——种群整体演化规律256
10.7 标度律与普适性259
10.8 信息的创生与传送264
10.9 学会与“上帝”对掷268
10.10 寻求自然界新的统一270
10.11 可能取代全部线性科学吗272
10.12 “科学植根于对话之中”276
第四篇两种探索世界生成及其复杂性体系的对话281
对话之一: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科技史281
1.中国科技史的再认识及其文化背景281
2.综合参照系下的中国科技史283
3.中国科技史的“考第尔斯结”285
4.中国科技史的现代与后现代意义289
对话之二:老子的自然哲学与科学292
1.生成宇宙的本根或本原——“道”与原子292
2.宇宙生成的大化流行——潜在与显在295
3.把握普遍规律之道——觉知与认知298
4.关于生成演化的未来科学——互斥互补303
对话之三:易经与非线性科学306
1.探索生成及其复杂性科学之渊源306
2.基于两种文化与方法的科学与科学精神308
3.两种探索生成演化体系的对话312
对话之四:“混沌”与“三生万物”的互释317
1.通向混沌的第一个关节点317
2.“3”是宇宙常数吗319
3.“生生之谓易”321
对话之五:从“以有观有”到“以无观有”323
1.空隙——生长的活跃区323
2.空集与负维数——潜在存在的透视与描述325
3.一种新的空间观——生长与演化的空间327
4.芒德勃罗与老子的相互解读329
对话之六:中华科学的基本模型与体系332
1.中华科学模型及其符号体系333
2.中华科学体系及其历史发展337
3.中西科学差异与互补341
结束语:“转识成智”——创造科学与教育的未来343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