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
  • 高也陶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 ISBN:978783000060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6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483页
  • 主题词:内经-人体解剖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研究目的:探讨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2

2.研究的方法学:现代科学的立场和方法2

2.1解剖学定义2

2.2解剖学的种类2

2.3人体解剖学的描述3

2.4本研究的方法4

3.《黄帝内经》中的解剖学:脏腑还是藏象5

4.传统中医解剖学8

第二章《黄帝内经》对传统中医的指导意义13

1.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经典13

1.1《易经》13

1.2《黄帝内经》14

1.3《神农本草经》14

1.4三坟之尊15

1.5三大经典之间的关系16

2.大医与《黄帝内经》和《易经》19

2.1上工治未病:预测与前瞻19

2.2大医的基本功:《黄帝内经》与《易经》20

3.科学是器学22

4.整体论与天人合一24

第三章《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传承29

1.文献考古的论争29

1.1秦始皇焚书30

1.2汉皇征书30

1.3疑古思潮32

1.4周官经著作年代37

2.《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39

2.1传统研究39

2.2马王堆出土医书40

2.3缩小《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跨度49

3.《黄帝内经》的作者56

4.《黄帝内经》的传承61

第四章《黄帝内经》中有关解剖学的相关章节及论述65

1.天人合一66

2.阴阳寒暑四时地理方位74

3.五行83

4.骨部85

5.皮部94

6.筋部96

7.脏腑98

8.六气:精气津液血脉111

9.经络与穴位127

第五章 天人合一:传统中医解剖学的指导思想147

1.天人合一:《周易》与《黄帝内经》147

2.《黄帝内经》中的河图洛书之数149

3.生命及人类存在的条件152

3.1地外生命的探索152

3.2地球生命:天人合一的人体解剖框架154

3.3传统中医人体解剖框架图示156

3.4地理与人体162

4.天体运行与人体:传统中医解剖学中的时间概念169

5.地理方位与人体:传统中医解剖学中的地理概念171

6.现代人体解剖学体系与传统中医解剖学体系171

第六章 阴阳:传统中医解剖学坐标及参数之一175

1.阴阳概念在《黄帝内经》中的位置175

2.阴阳的数字化177

3.天地定位:传统中医人体解剖中轴一180

4.寒暑更迭:传统中医人体解剖中轴二182

5.日夜交替:传统中医人体解剖中轴三185

6.阴阳:血气之男女188

7.阴阳:互补与二进制191

8.六合会通:传统中医人体解剖坐标196

9.传统中医人体解剖轴与现代医学人体解剖轴的比较201

第七章 五行:传统中医解剖学坐标及参数之二204

1.五行概念在《黄帝内经》中的位置204

1.1五行是哪五行204

1.2五: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数字205

1.3五行源起206

1.4传统中医与五行208

2.五行的科学演绎209

2.1光谱研究209

2.2声谱研究:细胞声学210

2.3声谱研究:五脏相音-闻诊213

2.4振动、和谐与生克214

3.五行:万物比类,色脉是矣218

4.五行:五方五味五脏219

5.五行:人体形分类220

6.五行:人体器官分类223

第八章 传统中医解剖学的系统226

1.当代医学解剖学的几种系统分类226

2.传统中医解剖学的六大系统228

2.1系统的概念228

2.2《黄帝内经》对人体解剖系统的论述230

2.3《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系统235

3.现代人体解剖学各系统与传统中医解剖学系统之间的比较235

3.1现代人体解剖学各系统235

3.2现代人体解剖学与传统中医解剖学系统之间的比较238

第九章 骨部240

1.骨度240

1.1《黄帝内经》解剖学具有精细的度量242

1.2《黄帝内经》的度量与当代度量之换算242

1.3《黄帝内经》的标准人243

1.4虚拟中国人0号248

2.骨部:支撑系统、运动系统和定位系统250

3.颅骨——头面部250

3.1头面部解剖250

3.2望诊253

3.3颅相学255

4.躯干259

5.四肢260

6.下肢关节与头颅261

7.骨空-髓空262

7.1骨空262

7.2圆骨-扁骨264

7.3膂骨-脊骨264

7.4骨髓与神经的区别:《黄帝内经》解剖学的重大错误266

第十章 皮部269

1.皮部:人体最外层保护系统269

2.皮部结构270

3.皮色273

3.1五色微诊273

3.2色:电磁波275

3.3色部乘袭277

4.十二皮部277

5.九窍还是十窍278

6.肝开窍于目辩281

第十一章 筋部284

1.筋部与经筋284

2.筋部的解剖部位、功能和分类286

2.1筋部位置286

2.2筋部功能286

2.3筋部分类287

3.肌肉287

4.筋膜290

4.1浅筋膜和深筋膜290

4.2肓膜292

4.3膏肓的解剖部位294

5.膈295

6.经筋296

6.1经筋的属性296

6.2十二经筋走行299

6.3十二经筋走行规律301

7.宗筋302

7.1前阴302

7.2胞中303

7.3阴器:男女生殖系统305

第十二章 脏腑308

1.脏腑及藏象说308

1.1藏象一词出处308

1.2藏象之数309

1.3藏与象311

1.4奇恒之府314

2.脏与腑的关系316

2.1十二藏:六对阴阳表里316

2.2十二藏:对应十二经脉317

2.3脏腑与诸器官之关系317

2.4十二藏:六大功能系统318

3.脾与胃320

3.1胃320

3.2脾326

3.3胰327

3.4脾与胃的解剖关系329

4.肝与胆330

4.1肝330

4.2胆331

4.3壶腹部333

4.4肝与胆的解剖关系334

5.肾与膀胱334

5.1肾334

5.2膀胱335

5.3肾上腺336

5.4肾与膀胱的解剖关系339

6.肺与大肠340

6.1肺340

6.2大肠342

6.3甲状腺和甲状旁腺343

6.4肺与大肠的解剖关系346

7.心与小肠347

7.1心348

7.2心包和心包腔349

7.3小肠350

7.4胸腺351

7.5心与小肠的解剖关系352

8.心主(脑脊神经)与三焦353

8.1三焦353

8.2心主364

8.3下丘脑与垂体374

8.4心主与三焦的解剖关系375

9.脏腑的整体性376

9.1《黄帝内经》脏腑图377

9.2脏腑的解剖中轴与人体内分泌腺382

9.3《黄帝内经》内景图与脉轮图385

第十三章 六气:精气津液血脉391

1.六气是什么391

1.1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391

1.2人体液床392

1.3人体内环境393

2.精395

2.1先天之精395

2.2后天之精397

2.3精神、精气、精明与精光398

3.津400

4.液401

5.血404

5.1血液系统404

5.2淋巴系统405

6.气407

6.1解剖之气407

6.2营气407

6.3卫气412

6.4藏气415

6.5血气416

6.6空气420

7.脉421

7.1脉道422

7.2脉之循环422

第十四章 经络与穴位424

1.经络与穴位的解剖学基础424

1.1与神经、血管系统关联的形态学基础425

1.2循经低流阻通道425

1.3立体结构调控系统426

1.4鸟笼状(mechanical birdcage)共振427

1.5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427

1.6结论427

1.7古人如何发现428

2.经络与穴位的组成429

2.1经脉之构成429

2.2经脉走行432

2.3脉度433

3.十二经和任督二脉434

3.1手太阴肺经434

3.2手少阴心经435

3.3手厥阴心主经436

3.4手太阳小肠经437

3.5手阳明大肠经439

3.6手少阳三焦经440

3.7足太阴脾经441

3.8足少阴肾经442

3.9足厥阴肝经443

3.10足太阳膀胱经445

3.11足阳明胃经446

3.12足少阳胆经447

3.13任脉449

3.14督脉449

4.穴位450

第十五章 结论4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