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923402.jpg)
- 汪庆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07590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1
一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
二 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4
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8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8
二 俄国1905年的革命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一大潮流16
一 当代世界的两大潮流16
二 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蓬勃发展1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21
一 各国的社会主义都要走自己的道路21
二 多样化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24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7
第一节 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7
一 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27
二 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趋势3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3
一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33
二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35
第三节 中国的过渡时期及其历史经验40
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我国过渡时期的重要特点40
二 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43
三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4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特点48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48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49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5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经历的阶段56
一 我国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56
二 生产力水平是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标准和主要依据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61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论述61
二 我党对社会主义阶段问题的探索64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65
四 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68
第四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2
第一节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发展过程72
一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72
二 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75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丰富和发展78
第二节 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及其相互关系80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治国之本80
二 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82
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85
第三节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路明灯87
一 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87
二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切工作的指针89
三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开拓前进91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9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须有自己的物质基础95
一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现代化的大生产95
二 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97
三 我们面临着紧迫的严峻的挑战99
第二节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工作重点的转移103
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党和国家必须把工作重点适时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03
二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依据1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准111
一 生产力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和发展111
二 坚持生产力标准,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113
三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115
第六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1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18
一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18
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121
第二节 经济计划工作应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124
一 提出“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基础上”,是我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要突破124
二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126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29
一 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科学理解129
二 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132
第七章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138
一 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作用138
二 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43
三 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与主观条件147
第二节 改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49
一 改革推动了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149
二 改革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改革的理论150
第三节 坚定信念,深化改革153
一 要正确处理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153
二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来解决156
第八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58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58
一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58
二 社会主义必须对外开放161
三 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63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基本经验166
一 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166
二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170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71
一 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171
二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173
三 实行对外开放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174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7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176
一 民主的概念及其含义176
二 民主的历史发展177
三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同一性179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81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181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1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187
一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处于初级阶段187
二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是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189
三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91
四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措施194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98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198
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00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2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内容205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05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12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212
二 要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14
三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5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217
第一节 “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217
一 “一国两制”的含义和特征217
二 “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218
三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220
第二节 以“一国两制”理论为指导,统一祖国,建设祖国223
一 “一国两制”体现了各方的共同利益223
二 以“一国两制”理论为武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25
第三节 “一国两制”理论是个创举、是个发展229
一 “一国两制”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229
二 “一国两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230
第十二章 加强党的建设240
第一节 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240
一 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40
二 党必须经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242
第二节 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247
一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建设的政治思想保证247
二 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249
第三节 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251
一 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党风建设251
二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252
第四节 从严治党,走出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256
一 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256
二 以改革的精神,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的新路子258
三 以改革的精神,走出一条靠制度建设的新路子259
第十三章 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261
第一节 我党与各国政党关系的准则261
一 处理各国党之间关系准则的科学含义261
二 处理兄弟党关系准则的提出及其意义263
第二节 党际关系准则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68
一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268
二 当代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正确处理党际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71
三 我党坚持“四项准则”同各国党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273
第三节 党际关系准则的新发展275
一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党际关系上的基本思想275
二 党际关系准则在实践中的发展277
第十四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80
第一节 当代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格局280
一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80
二 当代世界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84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86
一 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286
二 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289
第三节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291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291
二 和平共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93
三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295
第四节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297
一 联合一切和平力量,反对霸权主义297
二 促进发展,争取和平,努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299
第十五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探索中发展302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现时代的大趋势302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302
二 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现时代的大趋势305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13
一 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马克思主义313
二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316
三 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18
第三节 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20
一 解放思想的新起点320
二 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