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造力理论与当代议题面面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造力理论与当代议题面面观
  • James C. Kaufman & Robert J. Sternberg著;黄晓岚,蔡淑君,胡翠茵,张芝萱译者;潘裕丰总校阅 著
  • 出版社: 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86599857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创造力理论与当代议题面面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理念1

第一章 创造力研究历史观点&黄晓岚3

第一节 创造力研究历史观点3

第二节 创造力概念5

一、西元前观点5

二、早期西方观点5

三、研究的创新6

四、创造力研究制度与哲学前身7

五、巨大且无止境的争议8

六、非预期与非所欲结果的影响9

七、适应、多样性与天择说:Darwin实征性的创造力法则12

八、从Darwin到Galton的转变12

九、从Galton到现今13

第2章 创造力理论&黄晓岚17

第一节 绪论:创造力上的中庸与多元17

第二节 第一部分:分类与比较18

一、区分理论的类型与导向18

二、创造力强度的分类20

三、创造力的四P(或六P)21

第三节 第二部分:理论的分类22

一、发展论23

二、心理计量论26

三、经济论27

四、阶段与建构过程论28

五、认知论29

六、问题解决与专家知识为基础的理论30

七、问题发现理论32

八、演化论33

九、类型论35

十、系统论36

第四节 结论:创造力理论的未来方向38

第3章 创造力评量&黄晓岚41

第一节 定义创造力41

第二节 创造力的评量42

第三节 心理计量研究的传统范围44

一、创造的历程44

二、DT评量的主要方法45

第四节 Torrance创造思考测验46

一、心理计量证据47

二、创造的个体49

三、人格特质量表49

四、活动检核表50

五、态度51

六、创造的产品52

七、共识评量技术52

八、消费者产品设计模式53

九、创造的环境与人/环境的互动54

第五节 创造力评量的优势与劣势55

第六节 前瞻与展望57

第4章 创造力在社会中的角色&黄晓岚59

第一节 角色的定义60

第二节 创造力的价值61

第三节 创造力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62

第四节 根基于不同观点的二分法64

第五节 创造力的角色是进步65

第六节 创造力的角色是表达67

第七节 创造力、社会、智慧与更一步可能性70

第二篇 多样观点73

第五章 认知与创造力&蔡淑君75

第一节 生产探索模式理论架构76

第二节 聚敛思考法77

第三节 创造力的形态与层级78

第四节 具体的记忆提取与一般资讯记忆提取79

第五节 概念结合83

第六节 类比86

第七节 问题公式化88

第八节 文化、语言与概念89

第九节 其他历程与进展的途径91

第6章 人格特质对创造力的影响:创造力人格的本质与培养&蔡淑君93

第一节 人格与创造力的定义94

第二节 人格与创意的作用模式94

第三节 影响人格的基因与后生因素96

第四节 大脑对创造力人格的影响97

第五节 额叶98

第六节 右脑活动99

第七节 复杂的神经系统100

第八节 大脑活动是创造力思考进行的原因或结果?101

第九节 人格特质对创造力的影响101

第十节 人格特质的认知特征101

第十一节 人格特质的社会特征103

第十二节 人格特质的情意动机特征104

第十三节 人格特质的临床特征105

第十四节 结论106

第7章 视觉艺术家如何创作?&蔡淑君109

第一节 艺术创作过程的描述性模式109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档案个案研究110

一、艺术创作过程110

二、艺术家个人历史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112

三、透视画作——X光分析112

第三节 现实生活个案研究113

一、艺术创作之觉察/认知与绘画过程113

二、草图与设计过程:创意发现116

三、艺术创作与人格117

四、艺术创作与大脑118

第四节 作品的平衡120

第五节 结论121

第8章 组织创造力:系统方法&蔡淑君123

第一节 为什么组织创造力这么热门?123

一、创造力与创新的关联:一些实征性证据126

第二节 组织创造力模式126

第三节 个人128

第四节 创意的工作环境129

一、民族文化130

二、外部环境132

三、组织文化133

四、组织结构134

五、气氛135

六、实体空间136

第五节 历程137

一、创造性问题解决法138

二、deBono思考技法139

三、肯定式探寻140

四、设计思考141

五、分合法141

六、萃思法142

七、创造力思虑:未来的方向142

第六节 领导者143

第七节 结论145

第9章 杰出人士的创造力&蔡淑君147

第一节 创造力天才148

一、种类148

二、相关事项150

三、等级153

第二节 其它方面的天才?157

一、运动员158

二、表演家158

三、领导者159

第10章 生活中的创造力一生活的历程与方式:四项关键问题&蔡淑君161

第一节 生活创造力的定义162

一、一般的品质就能帮助我们生存162

二、实际操作:生涯创造力量表163

三、一种创造力还是很多种?164

四、与一般智商的关系165

五、以生活创造力为全面依变项的重要性166

六、总结167

第二节 生活创造力和健康168

一、创造力、艺术、和健康168

二、表达性写作范例168

三、创造力是双极性群谱型疾病的「补偿性优势」170

四、有弹性的创意处理方式172

五、总结174

第三节 知与创造力的替代方法175

一、直觉与顿悟175

二、策画与艺术风格的创造力途径175

三、直觉与顿悟追踪—精神作用模式176

四、引自混沌理论的模式:顿悟时刻177

五、创造力的意识状态178

六、总结180

第四节 创造力常态与顺从性180

一、扩大可接受的常态范围180

二、社会对于创造力的支持181

三、顺从性的代价183

四、迈向更高的目标184

五、总结184

第五节 结论184

第11章 创造力认知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胡翠茵187

第一节 定义及测量创造力188

第二节 创意和脑半球功能不对称190

第三节 解除抑制假说和额叶的角色11-193

第四节 创造力和精神疾病195

第五节 创造力的遗传学和进化论基础196

第六节 结论199

第12章 创造力的发展观点&胡翠茵201

第一节 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观点201

一、阶段理论202

二、着重连续发展的理论203

第二节 创造力中重要的发展历程204

一、认知历程204

二、情感历程205

三、游戏历程和创造力206

四、其他发展相关的影响208

第三节 加强儿童的创造力209

第四节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之一为增进扮演游戏的技能209

一、阻碍创造力的因素211

第四节 结论213

第13章 教育的创造力&胡翠茵215

第一节 创造力与教育的简要关系回顾217

第二节 教育现场的创造力218

第三节 创造力的当代思维221

一、个人导向模式223

二、历程导向模式223

三、产品导向模式224

第四节 将当代思维带入教育224

第五节 教育创造力:一个研究议题227

一、定义创造力并将其带进教室、带给儿童227

二、让运用创造力成为学术发展的核心因素227

三、证明运用、加强及鼓励创造力方法的成效228

第六节 结论228

第14章 由跨文化的观点看创造力&胡翠茵229

第一节 不同文化对创造力的概念230

一、定义性的特征231

第二节 相关的特性232

一、产品导向vs.历程导向232

二、性别差异232

三、个体或集体的形式233

四、领域233

五、创造力的大C及小c233

六、创意人物的特质234

第三节 文化影响创造力的多寡235

第四节 文化「完形」238

第五节 多元文化经验239

第六节 结论240

第15章 创造力的演化论&胡翠茵241

第一节 人类创造力的起源242

一、人类创造力的最早证据:巧人242

二、大脑更大、更具适应性的直立人242

三、人类创造力起源的可能解释243

第二节 超过百万年的创意停滞244

一、大脑容量的二次增加244

第三节 现代人类的创意脑245

一、认知上的解释246

二、多层心智及解剖学和行为现代化的推延的回顾249

三、「近期的」创意突破250

第四节 创造力与文化的演进250

一、达尔文历程的创意文化演变250

二、创意想法如何演化的非达尔文理论252

第五节 创造力为何演化?253

一、创造力作为演化的拱肩253

二、团体的凝聚力254

三、性别天择254

四、创造力的非生理解释255

第六节 结论256

第16章 功能性创造力—「产品」与有效创新的发生&胡翠茵259

第一节 焦点的转移260

第二节 被忽略的P261

第三节 功能性创造力产品的重要性262

一、功能性创意产品从何而来?263

第四节 作为功能性创造力基础的既存知识265

第五节 实用性创新的「达尔文」与「非达尔文」产生模式267

第六节 功能性创造力的产生历程268

第七节 功能性创造力的教学法272

第三篇 当代重要议题275

第17章 创造力是领域特定性的吗?&张芝萱277

第一节 领域特定性与领域普遍性的立论与证据280

第二节 领域特定性的论据280

第三节 创造力领域普遍性的证据288

第四节 兼容领域特定性与领域普遍性元素的阶层模式293

第18章 创造力与动机之关联&张芝萱295

第一节 两种调查的基本形式29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力的实征性调查297

第三节 所提认知为基础的机制299

第四节 情感与个别差异之角色303

第五节 水压模式或附加效果?304

第六节 冲突的观点306

第七节 近期调查的样本307

一、接下来往哪里前进?309

第19章 个体与团体创造力&张芝萱313

第一节 科学解释313

第二节 机械作用和浮现315

第三节 协同浮现的特征320

一、不可预测性320

二、非化约至组成元件模式320

三、互为主体性的过程321

四、组成元素的创造力322

五、解释成本322

第四节 浮现新颖的类型323

一、类型一:新奇的产品324

二、类型二:协同浮现324

三、类型三:历史的浮现325

第五节 先存结构新颖比率325

第六节 结论326

第20章 创造力与心理疾病&张芝萱327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论的议题328

一、个案研究的黑暗艺术328

二、领域特定性的刻板印象329

三、心理健康或疾病的作用为何331

四、条件概率与反向的谬误332

第二节 研究回顾334

一、创造性人物研究334

二、心理疾病人物研究336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337

一、亚临床光谱模型337

第四节 临床样本337

一、创造力的程度338

二、量化的总结338

第五节 结论339

第21章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张芝萱341

第一节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341

一、什么是智力341

二、基因影响智力341

三、智力在经济生产中的角色作用343

四、环境影响智力344

五、学者症候群的特殊案例:智能的反常现象345

六、什么是创造力346

七、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尚缺乏共识347

八、人格的角色作用348

九、创造力与智力:大脑活动的研究349

十、创造力与智力的区别350

十一、创造力的附加价值351

十二、创造力概念未来首重面352

第22章 扩散性思考、创造力与构思&黄晓岚353

第一节 构思为历程,想法为产品354

第二节 简要历史356

第三节 智力结构357

第四节 陶伦斯创造思考测验358

第五节 年幼孩子的思考模式360

第六节 DT实施的革新361

第七节 想法的评价363

第八节 心理计量议题364

第九节 构思过程智库367

第十节 领域与特殊族群369

第十一节 创造力的标准371

第十二节 构思的增强372

第十三节 对DT的影响374

第十四节 家庭背景374

第十五节 健康375

第十六节 DT与情感376

第十七节 生物学377

第十八节 大麻、酒精与利他能379

第十九节 文化与多元文化经验379

第二十节 结论380

第23章 教室里的创造力&黄晓岚383

第一节 创造力作为课程目标383

一、创造力与课程:重要却分流384

二、教育政策的新趋势?385

第二节 教室内的创造力阻碍386

一、聚敛性教学的实施386

二、创造力的错误态度与信念390

三、教室内的动机讯息392

四、学生的自我信念393

第三节 未来方向394

第四篇 总结397

第24章 创造力明显与不明显的束缚&黄晓岚399

第一节 定义上的束缚399

一、定义399

第二节 创造力的场所束缚401

一、个人401

二、历程402

三、产品403

第三节 创造力的时间束缚405

一、长期时间405

二、生命时间405

第四节 创造力的情境脉络?406

第五节 束缚创造力的负面机制408

第六节 创造力的内在束缚410

第七节 创造力的资源束缚412

第八节 创造力的任务束缚413

第九节 结论413

参考资料414

索引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