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生态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础生态学 第3版
  •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2378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础生态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绪论1

0.1生态学的定义1

0.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2

0.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3

0.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6

1生物与环境6

1.1生态因子6

1.1.1环境6

1.1.2生态因子7

1.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8

1.2.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8

1.2.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9

1.3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10

1.3.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0

1.3.2限制因子11

1.3.3耐受限度与生态幅11

2能量环境15

2.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15

2.1.1地球上光的分布15

2.1.2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7

2.1.3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8

2.1.4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20

2.2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22

2.2.1地球上温度的分布22

2.2.2 温度与动物类型24

2.2.3温度对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影响25

2.2.4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28

2.2.5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34

2.2.6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34

2.3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35

2.3.1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35

2.3.2风是传播运输工具36

2.3.3风的破坏作用36

2.3.4防风林37

2.4火对生物的影响及防火管理37

2.4.1火对生物的作用38

2.4.2防火管理39

3物质环境41

3.1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的适应41

3.1.1水的性质与存在形式41

3.1.2陆地上水的分布42

3.2生物对水分的适应43

3.2.1植物与水43

3.2.2动物对水的适应47

3.3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52

3.3.1氧与生物52

3.3.2 CO2的生态作用55

3.4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6

3.4.1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6

3.4.2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8

3.4.3土壤的生物特性60

3.4.4植物对土壤的适应60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64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64

4.1种群的概念64

4.2种群动态65

4.2.1种群的密度和分布66

4.2.2种群统计学69

4.2.3种群的增长模型75

4.2.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78

4.2.5生态入侵84

4.3种群调节84

4.3.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85

4.3.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86

4.4集合种群动态87

4.4.1概念和术语88

4.4.2集合种群理论的意义与应用89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91

5.1物种的概念91

5.2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92

5.2.1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92

5.2.2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94

5.2.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98

5.2.4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99

5.3物种形成100

5.3.1物种形成及其过程100

5.3.2物种形成的方式101

6生活史对策104

6.1能量分配与权衡104

6.2体型效应105

6.3生殖对策106

6.3.1 r-选择和K-选择106

6.3.2生殖价和生殖效率107

6.3.3生境分类与植物的生活史对策108

6.3.4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109

6.4滞育和休眠110

6.5迁移111

6.6复杂的生活周期112

6.7衰老112

7种内与种间关系114

7.1种内关系115

7.1.1密度效应115

7.1.2性别生态学117

7.1.3领域和社会等级121

7.1.4他感作用122

7.1.5集群生活123

7.2种间关系124

7.2.1种间竞争124

7.2.2捕食作用133

7.2.3寄生作用138

7.2.4共生作用140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146

8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46

8.1生物群落146

8.1.1生物群落的概念146

8.1.2群落的基本特征147

8.1.3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148

8.2群落的种类组成149

8.2.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149

8.2.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151

8.2.3种的多样性152

8.2.4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54

8.2.5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155

8.2.6种间关联156

8.3群落的结构157

8.3.1群落的结构单元157

8.3.2群落的垂直结构159

8.3.3群落的水平结构159

8.3.4群落的时间结构160

8.3.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161

8.4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61

8.4.1生物因素161

8.4.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64

8.4.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166

8.4.4岛屿与群落结构166

8.4.5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168

8.4.6平衡说和非平衡说169

9群落的动态173

9.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173

9.2生物群落的演替174

9.2.1演替的概念174

9.2.2演替的类型175

9.2.3演替系列177

9.2.4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179

9.2.5演替方向180

9.2.6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180

9.2.7演替顶极学说182

10群落的分类与排序185

10.1群落分类185

10.1.1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186

10.1.2植物群落的命名188

10.1.3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简介188

10.1.4群落的数量分类189

10.2群落排序189

10.2.1排序的概念189

10.2.2排序的类型190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196

1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96

11.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96

11.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97

11.2.1非生物环境197

11.2.2生产者198

11.2.3消费者198

11.2.4分解者198

11.3食物链和食物网199

11.4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200

11.5生态效率201

11.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202

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05

12.1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205

12.1.1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205

12.1.2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205

12.1.3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207

12.1.4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209

12.1.5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210

12.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211

12.2.1次级生产过程211

12.2.2次级生产量的测定212

12.2.3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213

12.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215

12.3.1分解过程的性质215

12.3.2分解者生物216

12.3.3资源质量218

12.3.4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219

12.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21

12.4.1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221

12.4.2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222

12.4.3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223

12.4.4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226

12.5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流中的相对作用226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30

13.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230

13.2全球水循环232

13.3碳循环233

13.4氮循环236

13.5磷循环238

13.6硫循环238

1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242

14.1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242

14.1.1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242

14.1.2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245

14.1.3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246

14.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46

14.3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47

14.4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47

14.4.1热带雨林247

14.4.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51

14.4.3夏绿阔叶林252

14.4.4北方针叶林253

14.4.5草原254

14.4.6荒漠257

14.4.7冻原258

14.4.8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261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264

15 应用生态学264

15.1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266

15.1.1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267

15.1.2臭氧层的破坏269

15.1.3污染问题271

15.2人口与资源问题279

15.2.1人口问题279

15.2.2资源问题282

15.3农业生态学284

15.3.1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85

15.3.2土壤侵蚀和沙漠化286

15.3.3生态农业288

15.4生物多样性与保育293

15.4.1生物多样性价值293

15.4.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93

15.4.3生物多样性研究295

15.4.4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297

15.5生态系统服务299

15.5.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299

15.5.2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300

15.5.3生态系统服务项目内容300

15.5.4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303

15.5.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计的重要意义305

15.5.6千年生态系统评估306

15.6生态系统管理309

15.6.1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310

15.6.2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因310

15.6.3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311

15.6.4生态系统管理与人类地位的双重性311

15.6.5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力312

15.6.6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312

15.6.7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314

15.6.8可适应的生态系统管理316

15.6.9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和技术317

15.7收获理论318

15.7.1最大持续产量318

15.7.2环境波动与种群结构320

15.8有害生物防治321

15.8.1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与技术类型322

15.8.2化学杀虫剂、除莠剂及其问题323

15.8.3生物防治、遗传防治及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326

第六部分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330

16分子生态学330

16.1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331

16.1.1生物对寒冷的分子水平适应331

16.1.2生物对高温的分子水平适应335

16.1.3植物抗干旱的分子水平适应336

16.1.4植物抗逆境的分子机制337

16.1.5小哺乳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337

16.2生物种群的分子生态学338

16.2.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339

16.2.2种群的遗传分化344

16.2.3基因流345

16.3亲缘地理学347

16.3.1研究的发展348

16.3.2研究内容348

17景观生态学350

17.1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350

17.2景观结构351

17.3景观功能352

17.4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353

17.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353

17.5.1景观指数354

17.5.2景观格局分析模型354

17.5.3景观模型355

17.6景观结构的起源和演变355

中文名词索引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