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0965189.jpg)
- 林衡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105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555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代文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之回顾与反思1
一 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简要回顾2
(一)研究的开端与奠基2
(二)研究的发展与限度13
1.“史”方面研究的发展与限度13
2.“论”方面研究的发展与限度20
二 对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之反思25
(一)对研究态度问题的反思26
(二)对文学观念和理论体系问题的反思28
(三)对作为基础的哲学问题的反思32
第一章 导论:中国学问大传统与古代文论纲目体系37
一 中国礼乐文化精神与文学观念之形态38
(一)中国礼乐文化系统与文学(诗)的文化根系38
1.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的观念形态38
2.中国文化的礼乐结构41
3.“礼崩乐坏”及《乐经》失传与诗的根系46
(二)中国心文化精神与文学观念形态54
1.中国心文化的精神54
2.中国文学观念形态62
二 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与古代文论的纲领67
(一)中国哲学的学理探索67
(二)哲学的共同模型与哲学两种理论形态71
1.全部哲学的共同模型71
2.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80
(三)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与古代文论的纲领86
1.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87
2.中国古代诗论与文论的纲领98
三 中国学术研究的“基准”与古代文论纲目体系110
(一)由哲学的共同模型到文论两种体系形态111
1.西方认识论哲学与西方文论概念逻辑体系112
2.中国心性哲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114
(二)中国学术研究基准与“人体解剖对猴体是钥匙”115
1.中国史学与哲学研究的“基准”或“阶梯”118
2.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基准”或“阶梯”122
3.中国学术研究基准与“人体解剖对猴体是钥匙”126
(三)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构想130
1.对古代文化哲学纲目体系建构模式的考察130
2.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构想135
四 研究中国学术与中国文论的思想方法论147
(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48
(二)“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152
(三)“唯务折衷”157
第二章 “道”论162
一 综论作为纲的“道”162
(一)从《文心雕龙》的道的现代研究谈起162
(二)道研究的哲学框架及其意义取向165
(三)作为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纲的“道”173
1.关于《文心雕龙》中的道173
2.作为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纲的道187
二 作为纲的道与其统辖的目191
(一)道与德191
1.道与德关系的哲学分析191
2.作为道之目的德与文学的关系196
(二)道与理199
1.道与理关系的哲学分析199
2.作为道之目的理与文学的关系203
(三)道与志207
1.道与志关系的哲学分析208
2.作为道之目的志与文学的关系210
(四)道与情214
1.道与情关系的哲学分析215
2.作为道之目的情与文学的关系222
(五)道与意225
1.道与意关系的哲学分析226
2.作为道之目的意与文学的关系229
第三章 “圣”论233
一 综论作为纲的“圣”234
(一)“圣”的心性哲学意义分析234
1.先从圣字谈起234
2.“仁且智”与圣的德性人格237
3.“仁且智”与圣的才性人格241
4.“作者曰圣”247
(二)“圣”与天才249
1.西方的天才论249
2.中国的天才说254
3.圣与天才的关系258
(三)作为纲的圣与其所统辖的目259
1.作者何谓259
2.作为纲的圣与其所统辖的目262
二 “师乎圣”——创作论268
(一)“原道心以敷章”的文学创作纲领269
1.文心与道心269
2.文心上升到道心的中介:实践与修养工夫272
3.“诗何为而作”与“原道心以敷章”278
(二)“思—意—言”的文学创作过程论280
1.从哲学高度看文学创作过程280
2.古代有关文学创作过程的若干学说284
3.“思—意—言”的文学创作过程论288
(三)中国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294
1.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295
(1)“负的方法”与“智的直觉”295
(2)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与文学创作思维方式的特点300
2.中国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302
(1)“观物取象”与赋比兴303
(2)“妙悟”与“现量”312
(四)“道”与“技”论318
1.“能有所艺者,技也”320
2.道,“进乎技”322
第四章 “文”论328
一 综论作为纲的“文”328
(一)“宗经”和以“文”为纲328
1.先从文谈起328
2.“宗经”和以“文”为纲331
(二)“禀经以制式”与文体纲目关系337
1.从对文体论之认识与评价谈起337
2.“禀经以制式”与文体纲目关系341
3.“文学本《诗》”345
(三)“进于道的文学”与“止于技的文学”的纲目关系349
1.先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谈起350
2.“进于道的文学”与“止于技的文学”的纲目关系356
二 中国文学之美与美的“最上”形态369
(一)中国文学之美与心性哲学美学369
1.心性哲学美学与牟宗三美学新说的启示369
2.中国文学之美379
(二)意境:文学美的“最上”形态386
1.意境的哲学基础: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386
2.意境内涵的结构与层次393
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403
第五章 “闻道”论414
一 综论作为纲的“闻道”415
(一)确立“闻道”为纲的意义415
1.先从“知音”谈起415
2.“闻道”和“闻道”的源起421
3.确立“闻道”而不是“知音”为纲的意义425
(二)作为纲的“闻道”与其统辖的目429
1.“见仁见智”与“澄怀观道”429
2.“诗无达诂”与“味无味”432
二 中国文学的评论方式437
(一)中国文学评论方式溯源437
(二)诗话词话方式440
1.何谓诗话词话方式440
2.中国诗话与西方诗学443
(三)小说评点方式445
1.小说评论何以选择评点方式445
2.“童心”说:小说评点的灵魂447
3.小说评点与叙事学451
第六章 “诗教”论459
一 综论作为纲的“诗教”460
(一)何谓“诗教”460
1.从现代学界对“诗教”的研究谈起460
2.何谓“诗教”463
3.作为纲的“诗教”与其统辖的目469
(二)“诗教”范式472
1.“兴于诗”474
2.“立于礼”475
3.“成于乐”477
二 “诗教”与美育479
(一)西方无“诗教”而有美育479
(二)“诗教”与美育比较483
全书结语:“原始要终”493
后记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