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兰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4339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建安文学-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曹魏文学与士风概说7
第一节 曹魏文学相关概念界定7
一、曹魏文学时限及文人划定标准7
二、曹魏文人籍贯分布及群体聚合特征9
三、曹魏文人属吏特征及地方家族特点14
第二节 曹魏士风相关概念诠释35
一、曹魏时期主要“士类”及“士风”内涵35
二、后世对魏晋士风评议的综述39
第三节 曹魏士风与文学“四期三变”划分说明43
一、一期景况:择附与品鉴之风下的忠怨慷慨的诗文气骨催成期(196—208年)44
二、二期之变:游艺与竞技之风下的绮丽风格的娱情作品创新期(209—217年)48
三、三期之变:回归与重建之风下的文学政治功利性拓宽转型期(218—239年)51
四、四期之变:疏离与游移之风下的儒道互释的玄学名理探究期(240—265年)56
第二章 择附与品鉴之风:忠怨慷慨的诗文风骨催成期61
第一节 由散到聚:许下文人兴汉建功之风骤兴61
一、许下地望与曹操人本御才之术62
二、公元208年前汇聚许都的文人概况68
三、献帝东迁推助许下崇儒忠君之风73
四、聚许文人多怀兴汉立功的抱负78
第二节 匡救乱世:崇尚忠直与英雄文学肇兴80
一、乱世催成建功立业的英雄意识81
二、曹操英雄情结和公牍文的革新83
三、王粲《英雄记》及士人英雄文学观91
四、孔融党人尚义精神及率性文风95
第三节 士林品题:乡党评议风起与品鉴文学萌生102
一、汝南月旦评及乡党鉴识人伦之风103
二、曹操月朔评促成了评议文的骈俪化106
三、孔融优劣论辩与人物品藻雏形初具113
第四节 建安气骨:慷慨之风的文学精神119
一、曹操引领“慷慨悲凉”文风119
二、“建安风骨”系建安时代精神综述122
三、“建安风骨”在许下和邺城的比较127
第三章 游艺与竞技之风:绮丽风格的娱情作品创新期129
第一节 彬彬之盛:由许都迁邺城后士人创作的转型130
一、邺下文人集团成员数目及类型考论131
二、许下与邺下文人及文学创作比照144
三、许下与邺下士风与文风变迁概说150
第二节 内容新变:通艺之风促新娱乐文学创行153
一、曹丕广求异妓促兴士人崇尚通艺风尚154
二、曹丕与文人游宴掀起娱乐酬唱高潮162
三、曹丕崇尚竞技及娱乐诗赋“欲丽”的盛况172
第三节 文风新变:由慷慨质朴转向悲美嬉娱179
一、魏复古乐与乐府俗乐雅化新风180
二、与汉赋美刺精神迥异的抒情小赋新风186
三、“通脱”士风促成俳谐文学的嬉娱风格194
第四章 回归与重建之风:文学政治功利性拓宽转型期204
第一节 疫灾与哀情:曹魏文学人生意识的变迁205
一、三国时期疫灾概况205
二、疫灾强化文学意识208
第二节 祥瑞与颂德:颂祝劝进谏止诗文的助兴210
一、汉魏易代时期的祥瑞现象210
二、帝王对祥瑞的重视和奖挹217
三、祥瑞文学的勃兴及特征220
第三节 劝禅和揖让:儒家“敬天”意识与文学新风233
一、禅让:奉天圣治的基础233
二、九锡:禅位之前的诏宣239
三、劝禅:仁政理治的希冀243
四、辞禅:仁德治世的自审250
第四节 兴儒和崇文:尊儒贵学及崇文观的文化贡献255
一、曹魏三祖对儒学的态度综议256
二、曹叡崇文观成员及文化思想258
三、崇文馆尊儒活动及文化贡献262
第五章 疏离与游移之风:儒道互释的玄学名理探究期268
第一节 思辨与避祸:政治风云下的士风变迁269
一、魏初名士群:抑黜浮华、玄理萌生270
二、正始名士群:以道解经、玄学代新273
三、竹林逸士群:佯狂避世、谈玄远祸277
第二节 玄思与情趣:玄理融入文学审美视域281
一、玄学论辩:由玄学义理诠释到玄言思辨的清谈282
二、仙心明道:由援道入儒的咏物述志到渐尚玄趣286
第三节 玄言与寄情:避就显隐中的恣肆抒怀292
一、嵇康:师心遣论、诗风清峻293
二、阮籍:志气宏放、文旨遥深299
结语305
参考文献309
附录316
后记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