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无线电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无线电技术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007847.jpg)
- (美)BRUCEA.FETTE著;赵知劲,郑仁链,尚俊娜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7837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213MB
- 文件页数:665页
- 主题词:无线电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知无线电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历史和背景1
1.1认知无线电前景1
1.2认知无线电产生的历史和背景1
1.3软件定义无线电简要历史3
1.4基本SDR6
1.4.1 SDR硬件体系结构6
1.4.2 SDR中计算处理资源8
1.4.3 SDR软件体系结构10
1.5认知无线电11
1.5.1认知无线电中的Java反射11
1.5.2认知无线电中的智能天线12
1.5.3政策引擎12
1.6频谱管理13
1.6.1非授权频谱管理14
1.6.2噪声叠加15
1.6.3聚集频谱需求和使用转租方法16
1.6.4优先接入16
1.7美国政府在认知无线电发展中的作用17
1.7.1 DARPA17
1.7.2 FCC17
1.7.3 NSF/CSTB研究17
1.8智能程度18
1.9本书组织结构19
参考文献21
第2章 通信政策和频谱管理22
2.1引言22
2.2推动认知无线电发展的技术22
2.3频谱接入新机会25
2.3.1当前频谱接入技术25
2.3.2机会式频谱接入29
2.3.3动态频率选择31
2.4认知无线电的政策挑战31
2.4.1动态频谱接入32
2.4.2安全性34
2.4.3认知无线电之前的通信政策35
2.4.4认知无线电对通信政策的影响35
2.4.5美国通信政策开始于泰坦尼克号36
2.4.6美国通信政策:与技术同步37
2.5通信政策和技术对监管制度的影响38
2.5.1基本几何结构38
2.5.2动态政策介绍40
2.5.3政策驱动的设备介绍41
2.5.4干扰避免42
2.5.5综合影响42
2.6认知无线电全球政策43
2.6.1全球兴趣43
2.6.2美国对认知无线电实现动态频谱接入的看法45
2.7小结48
习题49
参考文献49
第3章 认知无线电平台:软件定义无线电51
3.1引言51
3.2硬件体系结构52
3.2.1框图53
3.2.2基带处理器引擎57
3.2.3基带处理配置59
3.2.4多核系统和片上系统61
3.3软件体系结构61
3.4 SDR开发和设计64
3.4.1 GNURadio64
3.4.2软件通信体系结构64
3.5应用73
3.6开发75
3.6.1组件开发75
3.6.2波形开发76
3.7认知波形开发77
3.8小结78
参考文献79
第4章 认知无线电所需技术80
4.1引言80
4.2无线电灵活性及无线电功能80
4.2.1无线电灵活性和无线电功能的持续发展81
4.2.2软件可支持无线电举例82
4.2.3软件可编程无线电举例83
4.2.4 SDR举例84
4.3意识无线电、自适应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85
4.3.1意识无线电85
4.3.2自适应无线电85
4.3.3认知无线电86
4.4无线电功能和特点的比较87
4.5认知无线电可用技术87
4.5.1地理定位88
4.5.2频谱感知/频率占用88
4.5.3生物测定88
4.5.4时间89
4.5.5空间意识或情景意识90
4.5.6软件技术90
4.5.7频谱意识及租借潜力94
4.6对认知无线电的资助和研究95
4.6.1认知地理定位应用95
4.6.2动态频谱接入和频谱意识97
4.6.3会合问题100
4.6.4认知无线电认证应用101
4.7认知无线电发展历程102
4.7.1决策、方向和标准103
4.7.2新产品生产103
4.8 CR相关技术的更新103
4.8.1传感器和基础设施103
4.8.2 PHY、 MAC和网络层104
4.8.3推理器104
4.8.4政策105
4.8.5硬件和演示105
4.9小结106
习题107
参考文献107
第5章 频谱意识与频谱接入研究109
5.1动态频谱意识和频谱接入的目标109
5.2频谱意识和接入的先期工作109
5.3端到端的DSA实现例子111
5.4动态频谱意识112
5.4.1频谱环境特征化总结112
5.4.2信号带宽频谱环境特征化113
5.4.3前端能量分布和前端非线性的重要性116
5.5前端线性管理122
5.5.1实验数据的前端线性表示124
5.5.2前端线性管理算法和方法127
5.5.3前端线性管理的优势130
5.6动态频谱接入目标133
5.6.1抗干扰工作136
5.6.2抗干扰DSA139
5.7频谱覆盖管理目标140
5.8网络级决策142
5.8.1 DSA驱动的动态带宽拓扑143
5.8.2 DSA驱动的动态拓扑和网络组织143
5.9小结144
习题145
参考文献145
第6章 认知政策引擎148
6.1无线电政策管理展望148
6.2背景和定义148
6.3频谱政策149
6.3.1频谱政策管理150
6.3.2频谱政策管理的系统要求150
6.4认知政策管理先例151
6.4.1 DARPA的政策管理计划151
6.4.2政策管理的学术研究152
6.4.3政策管理的商业应用153
6.4.4政策管理的标准化工作154
6.5无线电政策引擎体系结构156
6.5.1政策引擎工作概念156
6.5.2政策管理的技术方法157
6.5.3驱动技术159
6.6政策引擎与认知无线电的集成160
6.6.1软件通信体系结构集成160
6.6.2政策引擎设计161
6.6.3无线电与网络政策管理体系结构的集成163
6.7认知政策管理的未来164
6.7.1认知政策管理的军事机会165
6.7.2频谱管理的商业机会166
6.7.3采用政策管理体系结构的障碍166
6.8小结167
参考文献167
第7章 物理层和链路层认知技术170
7.1引言170
7.2当前信道条件下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多目标优化170
7.3认知无线电的定义171
7.4建立无线电控制和性能测量172
7.4.1物理层和链路层参数173
7.4.2将结果建模为主要目标175
7.5 MODM理论及其在认知无线电中的应用177
7.5.1 MODM定义及其基本表示178
7.5.2约束建模178
7.5.3 Pareto最优化前沿:找到不受支配解178
7.5.4无线电环境是一个MODM问题179
7.5.5 MODM求解的GA方法180
7.6用于认知无线电的多目标遗传算法184
7.6.1认知环184
7.6.2将无线电参数表示成染色体基因187
7.6.3染色体的多维分析188
7.6.4相对聚池锦标赛选择190
7.6.5 WSGA举例190
7.7高级遗传算法技术193
7.7.1种群初始化193
7.7.2以先前观测到的解启动GA194
7.7.3 GA的CBDT初始化194
7.8高层智能需求196
7.8.1自主调整参数来实现目标196
7.8.2奖励好的行为以及惩罚差的行为196
7.9智能计算机的工作方式198
7.9.1感知和环境意识198
7.9.2决策和优化199
7.9.3案例学习199
7.9.4权重和目标函数199
7.9.5分布式学习199
7.10小结200
参考文献201
第8章 认知技术:位置意识204
8.1引言204
8.2无线电地理定位和时间业务204
8.2.1全球定位系统205
8.2.2坐标系变换207
8.3网络定位208
8.3.1空间变化网络业务可用性208
8.3.2地理定位驱动的路由209
8.3.3各种功能210
8.4地理定位的其他方法210
8.4.1基于时间的方法210
8.4.2到达角方法214
8.4.3接收信号强度方法215
8.5基于网络的方法216
8.6边界判决216
8.6.1监管区域选择216
8.6.2政策服务器及区域219
8.6.3边界判决的其他用处219
8.7蜂窝电话911为急救人员提供地理定位举例219
8.8与其他认知技术的接口220
8.8.1政策引擎接口220
8.8.2组网功能接口220
8.8.3计划引擎接口221
8.8.4用户接口221
8.9小结221
习题222
参考文献222
第9章 认知技术:三种网络意识223
9.1引言223
9.2应用及其要求223
9.3网络意识:协议225
9.3.1动态协议组成225
9.3.2动态协议组成的特征交互226
9.3.3认知控制227
9.4边缘网络技术情景意识协议228
9.5网络意识:节点功能和协作229
9.6无线电分布式系统:无线电小组230
9.6.1维护一条协作信道231
9.6.2小组内分布式工作231
9.6.3分布式学习环境231
9.7网络意识:用于自布局的节点位置和认知232
9.8小结233
习题233
参考文献233
第10章 用户认知业务236
10.1引言236
10.2语音和语言处理237
10.2.1说话人识别237
10.2.2语言辨认243
10.2.3文语转换243
10.2.4语文转换244
10.2.5机器翻译245
10.2.6背景噪声抑制245
10.2.7语音编码246
10.2.8说话人变异音特征化247
10.2.9噪声特征化247
10.3门房业务248
10.4小结249
参考文献250
第11章 网络支持:无线电环境地图252
11.1引言252
11.2 REM:提供CR网络支持的工具253
11.2.1内部和外部网络支持253
11.2.2 REM介绍254
11.2.3 REM在认知环中的作用255
11.3利用REM获得认知能力:一种系统综合的方法255
11.3.1意识:认知无线电的先决条件256
11.3.2意识分类257
11.3.3通过REM获得SA:一种综合的、有成本效益的方法259
11.3.4 REM驱动的认知引擎的结构261
11.4 REM高层系统设计262
11.4.1 REM分类262
11.4.2 REM数据库设计指南262
11.4.3实现REM的技术266
11.4.4 REM的支撑元素267
11.4.5 REM和认知引擎之间的API270
11.4.6 REM分发方案和负荷分析271
11.5网络支持场景和应用273
11.5.1基于基础设施的网络和中心式全局REM273
11.5.2 Ad hoc网络和分布式本地REM274
11.6 REM在认知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举例276
11.6.1 REM应用于802.22WRAN276
11.6.2 REM应用于ad hoc频谱共享网络279
11.7小结与待研究问题281
习题282
参考文献283
第12章 认知研究:知识表示与学习286
12.1引言286
12.2知识表示和推理289
12.2.1符号表示290
12.2.2本体论和框架系统292
12.2.3行为表示293
12.2.4案例推理293
12.2.5规则系统295
12.2.6时间知识296
12.2.7知识表示小结297
12.3机器学习298
12.3.1 记忆298
12.3.2分类器299
12.3.3贝叶斯逻辑300
12.3.4决策树300
12.3.5强化学习301
12.3.6时间差分法303
12.3.7神经网络304
12.3.8遗传算法305
12.3.9仿真与博弈306
12.4实现考虑306
12.4.1计算要求306
12.4.2脆弱性和边界条件306
12.4.3可预测行为306
12.5小结307
习题309
参考文献309
第13章 本体论在认知无线电中的作用311
13.1基于本体论的无线电概述311
13.2认知无线电的知识密集性311
13.2.1约束和要求知识312
13.2.2信息收集和融合313
13.2.3情景意识和建议313
13.2.4自意识313
13.2.5用户、自身或者其他无线电的查询314
13.2.6查询响应和命令执行314
13.2.7资源协商314
13.2.8协议栈各个层的动态互用性314
13.3本体论及其在认知无线电中的作用315
13.3.1基础315
13.3.2本体语言316
13.3.3查询317
13.3.4推理318
13.3.5本体论在知识密集应用中的作用319
13.4分层本体和参考模型319
13.4.1物理层本体319
13.4.2数据链路层本体321
13.5例子325
13.5.1对时延或误差的响应325
13.5.2训练序列长度调整326
13.5.3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致性和选择328
13.6待解决研究问题328
13.6.1本体开发和统一329
13.6.2本体映射329
13.6.3学习330
13.6.4推理的有效性330
13.7小结331
习题332
参考文献332
第14章 认知无线电体系结构335
14.1引言335
14.1.1使用案例演化335
14.1.2本章结构336
14.2 CRA-Ⅰ:功能、组件和设计规则337
14.2.1认知无线电功能组件体系结构337
14.2.2设计规则包括功能组件接口340
14.2.3近期实现343
14.2.4认知组件344
14.2.5自指示组件348
14.2.6组件体系结构的灵活功能349
14.3 CRA-Ⅱ:认知环350
14.3.1认知环351
14.3.2观测(感知和感觉)352
14.3.3定向352
14.3.4计划353
14.3.5决策353
14.3.6行动353
14.3.7学习354
14.3.8自监视354
14.4 CRA-Ⅲ:推断等级355
14.4.1原子激励356
14.4.2本原序列:词和死区357
14.4.3基本序列357
14.4.4 CRA推断等级中的NL357
14.4.5用于场景解释的观测-定向链路359
14.4.6用于无线电技能集合的观测-定向链路360
14.4.7普通世界知识361
14.5 CRA-ⅣV:体系结构映射362
14.5.1 CRA拓扑映射363
14.5.2 CRA对自身、所有者和归属网络的识别363
14.5.3 CRA强化等级序列364
14.5.4 CRA中的行为364
14.5.5从映射到API365
14.5.6工业级推断等级366
14.6 CRA-V:在SDR体系结构上构造CRA367
14.6.1 SWR和SDR原理概述367
14.6.2无线电体系结构369
14.6.3 SC A370
14.6.4无线电功能转换模型373
14.6.5体系结构演化:从SDR到CR374
14.6.6认知电子学374
14.6.7无线电何时向认知转换374
14.6.8无线电向CRA演化376
14.7认知体系结构研究课题376
14.8工业级CR设计规则376
14.9小结及后续研究方向378
习题379
参考文献379
第15章 认知无线电性能分析381
15.1引言381
15.2分析问题383
15.2.1 CR网络标准模型384
15.2.2分析目标385
15.3传统工程分析技术387
15.3.1动态系统方法387
15.3.2压缩映像和一般收敛定理391
15.3.3马尔可夫模型394
15.4博弈论用于分析问题396
15.4.1博弈论基本元素397
15.4.2博弈基本元素与认知环的映射398
15.4.3基本博弈模型398
15.4.4博弈论基本分析技术399
15.5相关博弈模型403
15.5.1潜博弈403
15.5.2超模博弈411
15.5.3博弈论对CR网络的价值415
15.6小结418
习题419
参考文献420
第16章 多天线系统中的认知无线电422
16.1引言422
16.2多天线技术422
16.2.1多天线系统422
16.2.2重要准则425
16.3 MA系统中的认知能力428
16.3.1 MA系统中的CR结构428
16.3.2无线电环境观测430
16.3.3多天线系统中的认知引擎433
16.4在下一代无线通信中的应用436
16.5小结437
参考文献437
第17章 认知无线电政策语言和政策引擎439
17.1引言439
17.2基于政策的方法的优点441
17.3下一代频谱政策体系结构442
17.4政策语言和引擎设计444
17.4.1政策语言设计444
17.4.2政策引擎设计考虑445
17.5 SRI频谱政策语言446
17.5.1本体论448
17.5.2表示方式说明450
17.5.3政策举例450
17.5.4请求与回复451
17.5.5频谱政策语言小结452
17.6 SRI政策引擎452
17.6.1带有约束的推理453
17.6.2 Maude实现454
17.7 SRI政策引擎演示459
17.7.1 SRI政策工具459
17.7.2实验结果463
17.8经验和未来工作464
17.8.1经验之谈464
17.8.2未来工作465
17.9小结466
参考文献466
第18章 基于谱相关的频谱感知468
18.1引言468
18.1.1认知无线电:意识和自适应468
18.1.2谱相关简介469
18.1.3频谱感知考虑因素469
18.1.4频谱感知方法472
18.1.5典型例子475
18.1.6本章结构477
18.2通信信号统计特征477
18.2.1平稳信号和非平稳信号477
18.2.2循环自相关函数478
18.2.3谱相关函数478
18.2.4复值信号扩展479
18.2.5谱相干479
18.2.6主要统计特性480
18.2.7有效统计估计方法482
18.3基于谱相关的频谱感知484
18.3.1循环频率检测484
18.3.2联合循环频率检测485
18.3.3谱相关匹配:循环检测器485
18.3.4与其他感知方法的联系486
18.4现代通信信号中的应用487
18.4.1构建感知算法的一般方法487
18.4.2 ATSC DTV487
18.4.3 CDMA信号族489
18.4.4蜂窝TDMA信号族491
18.4.5 GSM信号族492
18.4.6 IEEE 802.11 b: DSSS和CCK494
18.4.7 IEEE 802.11a/g: OFDM497
18.5总结499
习题500
参考文献500
第19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会合504
19.1引言504
19.2使用控制信道505
19.3盲会合506
19.3.1随机会合507
19.3.2基于序列的会合507
19.4链路维护和主用户的影响510
19.5总结510
参考文献511
第20章 频谱消耗模型512
20.1引言512
20.2协调DSA及频谱管理513
20.2.1频谱管理的持久目标513
20.2.2动态频谱接入的前景515
20.2.3政策的局限性516
20.2.4管理DSA的挑战517
20.2.5 DSA频谱管理的替代方法517
20.3说明RF频谱权利的基于位置的方法518
20.3.1 10个组件518
20.3.2最大功率密度520
20.3.3频谱消耗及信号空间建模520
20.3.4传播模型521
20.3.5功率建模522
20.3.6用于功率和传播地图的方向向量523
20.3.7位置建模524
20.3.8最小、功率密度525
20.3.9协议和政策525
20.3.10时间模型526
20.3.11发射机和接收机权利建模526
20.3.12兼容性和计算兼容复用527
20.4 LBSR的最优数据结构531
20.4.1频谱和衬底掩模的传输编码531
20.4.2方向向量的传输编码532
20.4.3功率和传播值传输编码534
20.4.4简明向量举例535
20.5构建权利537
20.5.1性能界限537
20.5.2模型实例540
20.6应用542
20.6.1计算和优化频谱复用542
20.6.2表达机器可读的政策542
20.6.3动态频谱管理542
20.6.4二级频谱市场543
20.7未来研究和工作544
20.8小结544
参考文献545
第21章 认知无线电自适应调整协议546
21.1引言546
21.2调制546
21.3差错控制码548
21.4编码-调制库的性能评估548
21.5编码-调制库的一个特殊子集551
21.6接收机统计量552
21.7初始功率调整553
21.7.1初始功率调整概述554
21.7.2初始功率调整协议描述555
21.7.3 P-ADJ协议性能评估556
21.7.4无约束功率系统的性能结论558
21.7.5 有功率限制系统的性能结论560
21.7.6初始功率调整所需时间561
21.8自适应传输561
21.9动态信道的协议吞吐量性能563
21.9.1时变传播损耗564
21.9.2时变干扰565
21.10小结567
习题568
参考文献568
第22章 认知网络570
22.1引言570
22.2当前认知网络的研究573
22.2.1观测575
22.2.2定向576
22.2.3决定578
22.2.4行动579
22.3研究空白和未来研究方向580
22.4小结582
参考文献583
第23章 IEEE标准在下一代无线电以及动态频谱发展中的作用585
23.1引言585
23.2定义与术语588
23.3 IEEE标准活动概述590
23.4 IEEE802认知无线电的有关活动592
23.4.1 802.22的参考体系结构594
23.4.2 802.22 PHY层概述596
23.4.3 802.22 MAC层概述598
23.5 IEEE SCC41:动态频谱接入网络599
23.5.1 IEEE P1900.1: NG无线电系统和频谱管理的术语以及概念599
23.5.2 IEEE P1900.2:对干扰和共存分析的建议措施600
23.5.3 IEEE P1900.3:对SDR软件模块一致性评估的建议措施600
23.5.4 IEEE P1900.4:体系结构构建模块驱动的用于优化无线电资源使用的网络设备分布式决策601
23.5.5 P1900.5:管理用于DSA的CR的政策语言601
23.5.6对P1900.4标准的细节补充601
23.6新产品和新系统的潜力609
23.6.1商业610
23.6.2美国国防部610
23.7小结611
参考文献611
第24章 难题613
24.1引言613
24.2 CR技术总结与讨论613
24.3基础设施为无线网络提供的业务618
24.3.1具有认知功能的单机无线电619
24.3.2蜂窝基础设施对认知的支持619
24.3.3数据无线电620
24.3.4基础设施提供的认知业务621
24.3.5待解决难题622
参考文献622
术语表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