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下 1375-194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下 1375-1949
  • (美)孙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编;刘倩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10804467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24页
  • 文件大小:241MB
  • 文件页数:740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史-1375~194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下 1375-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卷作者简介1

中文版序言&孙康宜1

英文版序言&孙康宜 宇文所安6

致谢&孙康宜11

下卷导言&孙康宜13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学(1375—1572)&孙康宜22

引言22

Ⅰ 明初至1450年的文学24

政治迫害和文字审查24

宫廷戏曲和其它文学形式32

永乐朝的台阁体文学36

Ⅱ 1450—1520:永乐朝之后的文学新变38

旧地点,新视野39

戏曲和民歌41

八股文44

1450年之后:台阁体文学的新变46

复古运动48

苏州的复兴55

Ⅲ 1520—1572:中晚明之际的文学62

贬谪文学62

女性形象之重建66

小说中英雄主义之改造70

戏曲的改写与创新76

后期复古派:后七子78

第二章 晚明文学文化(1573—1644)&吕立亭83

引言:晚明与书籍史83

Ⅰ 精英形式93

文社93

李贽:职业作家99

诗歌与诗歌理论102

诗歌与职业文人109

非正式写作113

Ⅱ 小说与商业精英120

引言120

《金瓶梅》126

小说评注134

叙事生态139

冯梦龙与凌濛初145

Ⅲ 戏曲151

南方戏曲的兴起151

《牡丹亭》与“情教”164

作伪与崇尚真实168

尾声176

第三章 清初文学(1644—1723)&李惠仪178

Ⅰ 物换星移178

从晚明到清初178

清初人对晚明文化的回顾与反思184

文学的社会根基190

Ⅱ 清初文学的历史与记忆196

面对历史196

记忆文学212

风流云散222

Ⅲ 新旧之间227

翻案与圆融227

夺胎换骨:评点、续书、传承237

新典范、新正宗249

Ⅳ 别有天地259

幻界259

戏剧的总结与高峰266

1723年的文学景观276

第四章 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商伟278

引言278

Ⅰ 漫长的乾隆时期:文学与思想成就280

知识生活与文学流派282

王朝与文人282

典雅得体与通侻戏谑290

文人小说的形成300

白话章回小说与商业出版301

十八世纪早期:闪回307

《儒林外史》311

《石头记》321

其它文人小说333

文人剧与地方戏340

传奇与杂剧342

重释汤显祖的遗产348

蒋士铨和他的《临川梦》350

表演与出版355

戏曲写作的新方向358

重绘版图:十八世纪的地方戏及其未来365

Ⅱ 失去了确定性的时代:1796—1840370

拓宽的视野373

闺秀与文学378

巩固文人文化:前景与挣扎383

第五章 说唱文学&伊维德391

引言391

Ⅰ 早期的叙事诗、变文和诸宫调394

Ⅱ 早期的宝卷和道情398

Ⅲ 词话和俚曲402

Ⅳ 表演与文本409

Ⅴ 鼓词、子弟书及其它北方说唱类型416

鼓词416

子弟书418

其它类型421

Ⅵ 弹词和江南地区其它说唱类型422

白蛇和小青423

弹词表演426

女性弹词创作430

清曲和山歌436

Ⅶ 南方传统说唱438

木鱼书438

竹板歌和传仔442

潮州歌册和台湾歌仔册443

女书文学446

Ⅷ 宝卷(续)447

Ⅸ 四大著名传说450

董永和织女451

孟姜女和长城452

梁山伯与祝英台457

结语461

第六章 1841—1937年的中国文学&王德威462

Ⅰ 1841—1894:文学写作与阅读的新论争464

从龚自珍到黄遵宪:诗学的启示464

文的复兴:桐城派的悖论472

颓废与侠义:早期现代小说的兴起477

早期现代文人的形成485

Ⅱ 1895—1919:文学的改革与重建491

文学改良的论争491

晚清文学生产496

小说的多重轨迹499

革命(revolution)与回旋(involution)507

Ⅲ 1919—1937:现代文学时期517

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517

现代初期:1920年代的文学和文人文化523

鸳鸯蝴蝶派537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542

与现实主义对话551

抒情中国566

现代主义:上海、北京及其它地方576

Ⅳ 翻译文学、印刷文化和文学团体582

西方文学和话语之翻译 石静远582

合作者,知识机构,中西翻译者584

严复、林纾与晚清文学景观587

意识形态、国家建设与翻译世界592

印刷文化与文学社团 贺麦晓596

印刷文化与文学期刊,1872—1902596

小说期刊,1902—1920597

南社,1909—1922599

《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600

小型新文学团体及其刊物602

战前的1930年代604

战时及战后607

报纸副刊607

期刊文学:结束语608

Ⅴ 尾声:现代性与历史性609

第七章 1937—1949年的中国文学&奚密619

引言619

Ⅰ 抗战文艺620

Ⅱ 统一战线:重庆623

Ⅲ 日趋成熟的现代主义:昆明与桂林628

Ⅳ 沦陷北京的文坛635

Ⅴ 上海孤岛639

Ⅵ 香港避难所646

Ⅶ 延安与整风运动649

Ⅶ 台湾652

英文版参考书目656

索引6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