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用书 新编中国哲学史 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用书 新编中国哲学史 2](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1043626.jpg)
- 劳思光著 著
- 出版社: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用书 新编中国哲学史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汉代哲学3
(A)汉代哲学之外缘观察3
(B)汉代哲学之内在解析7
(C)汉儒之没落9
(一)心性论问题之分裂10
(二)阴阳五行说与汉儒之关系11
(D)道家思想之肢解17
(一)「超越我」之形躯化——道教18
(二)文化否定论之孤立化——放诞之风19
(三)「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黄老之术20
(E)董仲舒与「天人相应」之观念22
(F)礼记之思想29
(一)礼记一书之特色30
(二)「大学」与「学记」33
(a)「学」之意义之演变33
(b)「学记」之要旨35
(c)「大学」之理论38
(三)中庸之时代及其理论45
(a)中庸之时代46
(b)中庸之思想50
(1)「道」与「中和」51
(2)「尽性」与「诚」54
(3)「人」之地位59
(四)「乐记」之理论61
(G)易传之思想71
(一)易传与卦爻辞违异72
(二)易传乃杂辑而成81
(三)易传中之特殊论点85
(a)宇宙秩序与人生规律86
(b)德性之「本体论解释」89
(c)占卜之意义92
(d)「贞凶」96
(四)易传理论之评论100
(H)淮南子、扬雄与王充105
(一)淮南子105
(二)扬雄之思想114
(a)法言114
(b)太玄122
(三)王充之思想124
(a)态度与方法126
(b)辩「天人关系」127
(c)「命」与「性」131
(I)结语138
第二章 魏晋玄学141
(A)玄学之根源及分派141
(一)玄学与儒道之关系142
(二)才性派之特色144
(三)名理派之特色147
(B)「才性」之说149
(C)「名理」之说158
(一)何晏158
(二)王弼160
(三)向秀与郭象168
(a)「自然」与「天然」169
(b)「无待」与「独化」170
(c)「无待」与「逍遥」171
(d)「无为」172
(e)「变化」与相反相成174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177
(A)总说177
(B)印度佛教教义述要179
(一)原始教义180
(a)三法印181
(b)四谛183
(c)十二因缘190
(二)大乘教义193
(a)中观之学194
(1)「空」及「假名」194
(2)「因缘」与「无自性」196
(3)「八不中道」199
(4)涅槃200
(b)唯识之学200
(1)「妙有」之意义202
(2)「三自性」203
(3)「百法」205
(4)「八识」207
(5)「阿赖耶」之染净问题210
(6)「种子」与「种性」214
(c)真常之教216
(1)「一乘」观念217
(2)「佛性」观念219
(3)「法身」227
(4)佛境界与「法界」228
(C)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及讲论232
(一)初期之概况233
(二)北中国之佛教236
(a)道安与六家七宗237
(b)鸠摩罗什及其弟子246
(c)北方四宗251
(三)南中国之佛教255
(a)东晋玄风与慧远之佛教运动255
(b)竺道生与涅槃宗259
(1)佛性卽真我262
(2)法身无色263
(3)顿悟义与一阐提有佛性义264
(c)真谛与摄论宗269
(d)大乘起信论275
(1)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问题276
(2)大乘起信论之理论277
附记:本时期之重要佛教史著作287
(D)中国佛教之三宗289
(一)天台宗292
(a)天台宗简史292
(b)天台宗之判教理论296
(c)天台宗之教义299
(1)一念三千299
(2)一心三观302
(3)六卽304
(二)华严宗306
(a)华严宗简史306
(b)华严宗之判教理论310
(c)华严宗之教义314
(1)法界观314
(2)「十玄」之义317
(3)六相圆融319
(三)禅宗322
(a)禅宗简史324
(b)慧能之教义328
(1)见性成佛329
(2)定慧不二330
(3)无念,无相,无住332
(4)不依经论332
附记:关于禅宗之重要著作334
(E)返归印度之佛教思想运动335
(一)「唯识三十论」要旨336
(二)玄奘及法相宗339
(a)简史339
(b)判教340
(c)理论特色340
(1)「阿赖耶识」问题341
(2)「末那识」问题342
(3)「悟入」」问题343
后记347
书目略录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