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经济与中原城市群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经济与中原城市群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068395.jpg)
- 杨光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7134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城市群-发展-研究-河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经济与中原城市群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城市群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经验1
一、城市群的基本理论2
(一)城市群的由来和内涵2
(二)城市群形成的基础条件5
(三)城市群的整体效应7
二、国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11
(一)国外城市群的两大发展模式11
(二)世界五大城市群的现状12
(三)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群的特点13
(四)国外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特点15
(五)国外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借鉴17
三、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20
(一)中国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21
(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25
第二章 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主要城市群的比较33
一、城市群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4
(一)构建城市群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34
(二)城市群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35
二、被评价城市群的选择42
三、城市群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42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42
(二)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处理44
(三)因子模型和综合因子评价45
(四)运算结果45
四、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47
(一)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48
(二)中西部主要城市群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50
五、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基础的比较53
(一)城市群规模的比较54
(二)交通通讯条件的比较56
(三)中心城市地位的比较57
六、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实力的比较59
(一)经济规模的比较59
(二)经济结构的比较61
(三)经济效益的比较62
(四)居民财富的比较64
七、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潜力的比较65
(一)科技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65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比较66
第三章 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67
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意义与现实选择67
(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实现中国中部崛起的增长极68
(二)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70
(三)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增长动力和新的战略支撑点73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积极顺应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74
(五)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载体74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75
(一)区位优势突出76
(二)城镇空间分布较为密集77
(三)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较强77
(四)教育、科技水平较高79
(五)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80
(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80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差距分析81
(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差距明显81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82
(三)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82
四、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与发展目标83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构想83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84
五、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建设85
(一)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功能定位86
(二)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大都市区89
(三)培育发展支点城市,构建紧密联系圈90
(四)合理布点,整合外围,大力发展小城市92
六、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支撑条件与重点93
(一)加强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93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94
(三)走新型工化业道路,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96
(四)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97
(五)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跨越式发展的新支柱98
(六)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100
七、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成长机制和政策支撑101
(一)创新中原城市群协作联动机制102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体化105
(三)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适时调整行政区划107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109
(五)改进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110
(六)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中原114
第四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结构优化研究115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分析判断116
(一)人均GDP水平116
(二)产业结构构成117
(三)霍夫曼系数和工业内部结构118
二、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分析119
(一)中原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120
(二)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三)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国内外比较125
(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突出问题128
三、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的分析132
(一)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133
(二)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135
(三)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2
四、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分析147
(一)城市化与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关系148
(二)中原城市群城市化的发展进程150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151
五、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的分析154
(一)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的分布特征155
(二)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指标及研究方法的选择156
(三)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158
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原城市群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62
(一)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62
(二)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效率166
(三)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169
第五章 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176
一、开放型经济基本理论177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177
(二)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度量指标178
二、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183
(一)中原城市群对外贸易情况的实证分析183
(二)中原城市群利用外资情况的实证分析186
三、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188
(一)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Strength)188
(二)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Weakness)193
(三)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202
(四)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威胁分析(Threat)206
四、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208
(一)产业优先发展战略208
(二)集合城市发展战略213
五、实施中原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218
(一)建立健全对外贸易服务体系218
(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221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23
第六章 中原城市群与郑汴一体化224
一、城市一体化与组合城市的基本理论225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225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标志和分类225
(三)组合城市是实现城市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226
(四)国内组合城市发展的经验227
二、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背景228
(一)中部崛起战略是推进郑汴一体化的强大动力228
(二)郑汴一体化是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选择229
(三)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突破口230
三、郑汴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231
(一)人口、地理环境及区位优势的分析232
(二)经济实力的分析234
(三)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分析235
(四)科教实力的分析237
四、郑汴一体化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239
(一)人口及城市规模的差异240
(二)经济实力的差距240
(三)经济外向度的差异240
(四)产业结构的差异241
(五)工业经济效益的差异242
五、郑汴一体化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243
(一)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研究243
(二)郑州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实证分析245
(三)开封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实证分析246
六、郑汴一体化与西咸一体化的比较249
(一)综合实力比较,郑汴一体化实力较强250
(二)产业结构比较,西咸一体化更加优化252
(三)外向程度比较,西咸一体化外向度高253
(四)科技教育比较,西咸一体化优势明显254
七、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模式选择254
(一)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254
(二)郑汴一体化的城市合作模式——共同开发构建组合城市255
八、实施郑汴一体化,构建郑汴组合城市的途径258
(一)统筹规划共同开发郑汴产业带,实现郑汴城区对接258
(二)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262
(三)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城市功能对接264
(四)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265
(五)充分发挥同城效应,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65
(六)生态环境的共建和环境保护的同治266
(七)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是实现郑汴一体化的动力机制266
主要参考文献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