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经典研究与临床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经典研究与临床 上
  • 王琦著;王东坡整理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51321100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66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古籍-研究;中医学-临床医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经典研究与临床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内经》研究方法2

一、系统学习,全面掌握2

二、确立专题,深入研究4

三、多种学科,联合作战4

四、开展争鸣,不断提高6

第二章 《内经》诠释研究7

第一节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7

第二节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16

第三节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24

第四节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32

第五节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39

第六节 六节 藏象论篇第九55

第七节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65

第八节 咳论篇第三十八69

第九节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73

第十节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78

第三章 《内经》专题研究116

第一节 《内经》体质论116

一、《内经》对体质的分类116

二、《内经》体质分类的理论基础124

三、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127

四、《内经》论体质与发病及辨治131

第二节 《内经》藏象论134

一、藏象含义134

二、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135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137

四、脏腑病证153

第三节 《内经》饮食论162

一、饮食是生命之源162

二、饮食损伤是重要病因163

三、饮食禁忌对疾病预后的影响166

四、饮食对疾病的治疗作用167

第四节 《内经》气象论168

一、《内经》记载的古代气象学成就168

二、气象与人体生理170

三、气象与发病172

四、气象与疾病诊断175

五、气象与疾病防治176

第五节 《内经》心理论178

一、心理与生理178

二、心理与病理179

三、心理与疾病诊治180

第六节 《内经》“五神脏”论182

一、五神脏的概念与内容182

二、五神脏与发病的关系184

三、五神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85

第七节 《内经》“五十营”论189

一、五十营理论产生于实践189

二、五十营是人体生理现象的描述190

三、五十营的实质和内容191

四、五十营的研究意义193

第八节 《内经》养生论194

一、天年之数和早衰的原因194

二、《内经》养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196

第九节 《内经》运气论199

一、运气学说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200

二、运气学说中包含的有关学科内容207

三、五运六气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224

第十节 《内经》治则讨论227

一、问:是益火壮水,还是寒热反治227

二、答:寒热反治,就是治病求本229

第四章 《内经》与临床研究23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临床231

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31

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33

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234

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236

五、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238

六、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240

七、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242

第二节 藏象及经络理论与临床243

一、心藏神243

二、心主身之血脉245

三、心主舌,心在窍为舌246

四、心开窍于耳247

五、五脏化液,心为汗248

六、心合小肠249

七、脾病而四肢不用250

八、肺胀者,虚满而喘252

九、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54

十、形寒寒饮则伤肺255

十一、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257

十二、怒伤肝258

十三、五脏阳以竭260

十四、胃有气逆为哕261

十五、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263

十六、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264

十七、胃不和则卧不安265

十八、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266

十九、凡十一脏,取决于胆268

二十、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269

二十一、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270

二十二、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271

二十三、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272

二十四、肾者主蛰,封藏之本273

二十五、魄门亦为五脏使274

二十六、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276

第三节 病因病机理论与临床276

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76

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277

三、湿胜则濡泄278

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79

五、诸寒收引,皆属于肾280

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81

七、诸热瞀瘈,皆属于火282

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284

九、诸厥固泄,皆属于下284

十、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85

十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286

十二、诸禁鼓慄,如丧神宁,皆属于火288

十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289

十四、诸逆冲上,皆属于火290

十五、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91

十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292

十七、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93

十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294

十九、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295

二十、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296

二十一、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297

二十二、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298

二十三、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299

二十四、失神者死,得神者生300

二十五、生病起于过用302

第四节 病证理论与临床303

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03

二、冬伤于寒,春必温病304

三、三阳结谓之隔305

四、三阴结谓之水306

五、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307

六、二阳结谓之消308

七、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309

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310

九、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311

十、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312

十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314

十二、精脱者,耳聋315

十三、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316

十四、气脱者,目不明318

十五、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319

十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320

十七、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321

十八、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323

十九、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324

二十、清气在下,则生飧泄325

二十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326

二十二、百病生于气327

二十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328

二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329

二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331

二十六、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32

二十七、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333

二十八、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335

二十九、阳气衰于下,则为热厥337

三十、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338

三十一、阴虚阳搏谓之崩339

三十二、有病口苦者……病名日胆瘅340

三十三、有病口甘者……名日脾瘅341

第五节 治则治法等理论与临床341

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341

二、开鬼门,洁净府343

三、少火生气343

四、癃,取之阴?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344

五、足厥阴之别,名日蠡沟……虚则暴瘁,取之所别也345

六、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345

七、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346

八、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346

九、乌贼骨芦茹丸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