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原理自学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原理自学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116811.jpg)
- 孟宪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2185·2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哲学原理自学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1
第一章 哲学概论1
第一节 哲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
一、哲学的对象1
二、哲学的性质2
三、哲学的作用6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7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7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8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9
第三节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2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12
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4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源16
一、实践范畴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1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2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作用22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2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8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30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30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31
第二篇 唯物论3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33
第一节 物质观33
一、物质范畴的定义33
二、物质范畴的意义35
第二节 运动观38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8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1
一、时间、空间范畴的定义44
第三节 时空观44
二、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46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7
第四节 世界的统一观49
一、世界统一观的定义49
二、世界物质统一观的意义50
三、世界统一观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51
第二章 意识论54
一、意识的定义及其意义54
第一节 意识论概述54
二、意识的类别55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58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8
二、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60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64
第三节 意识能动性67
一、意识能动性定义67
二、意识能动性的物质基础68
三、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70
一、反映形式的进化71
第四节 意识的起源71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72
第一节 联系观75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75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概论75
第三篇 辩证法75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78
一、发展的定义和实质82
第二节 发展观82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84
第三节 规律观88
一、规律观的定义和特征88
二、科学规律和哲学规律91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93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93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6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98
一、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98
二、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101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02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102
一、对立统一规律概述102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3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07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11
一、质量互变规律概述120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120
二、质、量、度121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24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概述130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130
二、辩证的否定观131
三、否定之否定135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39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39
一、概述139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43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44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45
一、概述14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46
三、必然偶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48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50
一、概述150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53
三、可能现实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55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56
一、概述156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57
三、内容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59
一、概述160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160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61
三、现象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64
第四篇 认识论167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述167
第一节 认识论概述167
一、认识论的地位和作用167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68
三、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170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74
一、消极被动反映论174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75
第二章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177
第一节 实践观177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178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80
第二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81
一、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前提181
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182
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84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87
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87
第三章 认识的辩证运动188
第一节 一个认识的全过程188
一、由实践到认识188
二、由认识到实践197
一、认识全过程的反复性199
第二节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99
二、认识运动的无限性201
第三节 认识辩证运动原理的意义202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根据202
二、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统一的理论根据204
第四章 认识论中的方法论范畴206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06
一、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一致206
二、认识方法是一个整体209
第二节 归纳和演绎210
一、归纳法210
二、演绎法213
三、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辩证关系214
四、归纳演绎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216
第三节 分析和综合217
一、分析法217
二、综合法219
三、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辩证关系221
四、分析综合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223
第四节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224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定义224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实质和特点226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作用229
第五章 认识中的真理231
第一节 真理和谬误231
一、真理231
二、谬误234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236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38
一、绝对真理238
二、相对真理238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39
四、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242
第三节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43
一、实践检验243
二、逻辑证明245
三、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关系247
一、历史观范畴251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1
第一章 历史观概论251
第五篇 唯物史观251
二、历史观基本问题及其作用252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54
一、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点254
二、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255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256
四、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58
第三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59
一、唯物史观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59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260
第二章 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263
第一节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263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63
二、人类社会的产生264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65
一、地理环境265
二、人口因素268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70
第三节 社会是按规律发展的客观过程272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272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273
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275
第一节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75
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概述275
二、生产力276
三、生产关系280
四、生产方式281
第二节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284
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概述284
二、经济基础285
三、上层建筑287
四、社会形态288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运动292
一、社会基本规律制约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292
二、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前各社会的表现294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规律的特点296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优越性300
第四章 阶级、国家和革命302
第一节 阶级302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02
二、阶级斗争305
三、阶级分析方法307
第二节 国家309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0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12
三、国家的职能313
第三节 社会革命315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实质315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18
三、社会革命的作用319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21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321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323
三、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324
第五章 社会意识327
第一节 社会意识概论327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27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28
三、社会意识发展一般规律330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332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332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34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36
一、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336
二、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联系341
第四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42
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342
二、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的现实意义343
第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45
第一节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根本对立345
一、群众史观345
二、英雄史观346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47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47
二、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49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50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50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352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54
一、个人和集体357
第四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357
二、领袖和群众358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60
第七章 社会文明和人类解放361
第一节 社会文明361
一、物质文明361
二、精神文明362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63
四、社会文明的发展365
第二节 人类的解放366
一、人的本质366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367
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368
一、怎样解答哲学试题371
附录371
二、哲学原理问题解答131题382
第一篇 概论(1-12题)382
第一章 哲学概论382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382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什么作用?382
3.什么是哲学党性?怎样才能自觉坚持哲学党性原则?383
4.逻辑实证主义是怎样取消哲学基本问题的?它取消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实质在哪里?384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384
6.试述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为什么要剖析唯心主义的根源?38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386
7.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旧哲学有哪些根本区别?386
9.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387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387
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或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真理性的统一?)388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是什么?388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建立革命人生观有什么关系?389
第二篇 唯物论(13-28题)38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389
13.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389
14.如何说明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离性?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会导致什么错误?390
15.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承认相对静止有何重要意义?391
16.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会导致什么错误?392
17.怎样理解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割裂空间、时间同运动的物质的联系会造成什么错误?392
18.试用自然科学成就说明时间、空间的相对性。393
19.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否认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什么错误?393
20.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怎样证明了这一原理?394
22.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有什么意义?395
21.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95
第二章 意识论396
23.什么是意识的本质?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并加以批判。396
24.什么是意识能动性?为什么说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397
25.意识是怎样起源的?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并加以批判。398
26.怎样从意识的本质、起源和作用上全面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它对于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有什么意义?399
27.意识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关系原理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何重大意义?399
28.如何理解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根据?401
29.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它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是什么?402
30.运动、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402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概论402
第三篇 辩证法(29-63题)402
31.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什么地位?这个观点有何实践意义?403
32.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404
33.什么是系统?它和联系是什么关系?405
34.为什么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把握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对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有何意义?405
35.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06
36.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区别是什么?406
3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哪些特点?407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408
38.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的关系如何?割裂两者的联系会导致什么错误?408
39.如何理解发展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409
40.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409
41.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如何分析矛盾特殊性?410
42.如何理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411
44.如何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412
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运用这一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412
45.什么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怎样理解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413
46.什么是两点论?什么是重点论?两者的关系如何?割裂两者的联系会产生什么错误?414
47.试述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意义。415
48.什么是质、量、度?度这一范畴有何方法论意义?415
49.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两者的关系如何?质量互变原理有何意义?416
50.量变有几种基本形式?质变有几种基本形式?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有何意义?417
51.什么是辩证否定观?掌握辩证否定观有何实践意义?417
52.什么是形而上学否定观?它的错误在哪里?418
53.辩证否定观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19
54.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这一原理对于正确对待共产主义事业有何意义?419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420
55.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理解因果关系的辩证性质对于提高实践的自觉性有何指导意义?420
5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它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421
57.什么是现实性和可能性?怎样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性?422
58.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关系如何?它对于正确发挥主观(意识)能动性有何指导意义?运用这一关系原理分析在本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可能性。423
59.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424
60.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424
61.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它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是什么?425
62.什么是假象?如何理解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426
6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根据?426
第四篇 认识论(64-85题)427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述427
6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它同旧哲学认识论有哪些根本区别?427
65.什么是不可知论?如何批判不可知论?428
66.什么是消极被动反映论?它有哪些局限性?428
68.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29
第二章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429
67.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特点?它的基本形式是什么?429
69.什么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者的关系如何?它们在认识中各起什么作用?430
第三章 认识的辩证运动431
70.什么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31
7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如何?割裂两者的联系会导致什么错误?432
72.认识过程的飞跃是什么?为什么说飞跃是能动的?433
第四章 认识论中的方法论范畴434
7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34
74.什么是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435
75.什么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两者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使用分析法和综合法?435
76.什么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怎样正确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436
78.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两者的关系如何?割裂两者的联系会导致什么错误?437
77.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主观真理错在哪里?437
第五章 认识中的真理437
79.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39
80.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实践标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439
81.什么是逻辑证明?它在检验真理时起什么作用?它和实践标准的关系如何?441
8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原理对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有什么意义?442
83.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442
8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443
8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如何?445
第五篇 唯物史观(86-131题)446
第一章 历史观概论446
86.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46
8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为什么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448
90.如何理解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449
第二章 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449
88.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449
89.唯物史观同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449
91.什么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地理环境决定论”错在哪里?450
92.什么是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什么是错误的?451
93.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如何理解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52
9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进程?452
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453
95.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453
96.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如何构成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454
9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如何?怎样理解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454
9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怎样体现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试运用这一规律说明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456
99.如何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458
100.怎样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459
101.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460
102.怎样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的特点认识国家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463
103.什么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465
104.怎样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优越性?465
105.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和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它们的特点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特殊表现?466
第四章 阶级、国家和革命468
106.什么是阶级?为什么说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468
107.什么是阶级斗争?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70
108.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它有什么意义?471
109.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471
110.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有哪些职能?各职能间的关系如何?473
11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两者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有什么意义?474
112.什么是社会革命?为什么新旧社会的更替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如何理解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革命?474
113.如何理解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形式?它有什么意义?477
114.无产阶级专政新型国家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478
115.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有哪些根本区别?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有何意义?479
116.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480
11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什么482
第五章 社会意识482
118.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试运用这一原理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清除精神污染的重要意义。482
119.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有哪些特点?485
120.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487
12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剖析“人都是自私的”错误观点,并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清除精神污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90
12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以及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492
第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95
12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什么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工农和知识分子的作用?495
124.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的作用?497
125.怎样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相互关系中认识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怎样理解热爱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的一致性?499
126.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什么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501
127.为什么说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立和斗争的一个焦点?502
第七章 社会文明和人类解放503
128.什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的关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何重要意义?503
129.怎样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505
130.怎样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505
131.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506
三、北京市1981-1983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参考要点508
(一)北京市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参考要点508
(二)北京市1982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参考要点514
(三)北京市198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参考要点524
(四)北京市198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参考要点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