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楠森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03623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9
一 19世纪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出了重新认识历史的任务9
二 产业革命所造成的经济政治条件、为正确地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能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3
一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3
二 自然科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15
一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1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17
二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18
三 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19
四 黑格尔的历史观20
五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21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23
一 马克思何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23
二 恩格斯何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26
简短的绪论27
第一节 批判宗教,论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29
一 马克思转向黑格尔29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29
二 马克思为什么要考察古希腊晚期哲学31
二 “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和黑格尔33
三 “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40
第二节 转向现实,批判书报检查制度和林木占有者对贫苦人民的迫害42
一 马克思转向报刊工作,直接干预社会现实生活42
二 马克思思想的新进展44
三 应该如何评价马克思的这些新思想51
四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和黑格尔56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研究57
第三节 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57
二 马克思思想的新进展58
三 应该如何评价马克思的这些新思想64
第四节 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诉诸人本主义和无产阶级68
一 《德法年鉴》的筹备和创办68
二 马克思思想的新进展72
三 应该如何评价马克思的这些新思想80
第五节 恩格斯转向黑格尔主义,批判专制制度81
一 转向黑格尔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81
二 在与谢林的论战中,捍卫和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因素87
三 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德国专制制度90
第六节 恩格斯转向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92
一 看到物质利益在历史上的作用93
二 认识无产阶级,转向共产主义95
三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00
四 转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103
简短的结论105
第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07
第一节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侧重异化劳动学说107
一 批判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07
二 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111
三 异化劳动学说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113
四 关于异化劳动学说的评价123
五 异化劳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128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建立新世界观的基础130
一 为什么要批判青年黑格尔派132
二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揭露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135
三 与青年黑格尔派在其他重要问题上的分歧140
四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评价146
一 评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承担者148
第三节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阐述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149
二 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阐述新世纪观的基本特征149
第四节 恩格斯深入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54
一 英国的产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贫困化155
二 产业革命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57
三 总结英国工人运动经验,揭示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趋势158
简短的绪论16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161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哲学,创立唯物史观161
一 对物质生产的科学认识162
二 对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164
三 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批判172
第二节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进一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175
一 为什么要批判蒲鲁东175
二 批判蒲鲁东,进一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180
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7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187
二 《共产党宣言》表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188
三 《共产党宣言》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193
简短的结论196
第五章 唯物史观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97
第一节 1848-187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特点197
第二节 唯物史现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99
一 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验证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202
二 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概括206
三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发展208
四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215
第三节 巴黎公社经验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219
一 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旧国家机器220
二 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222
简短的结论22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论》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227
第一节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及其意义227
一 《资本论》的创作的准备227
二 《资本论》创作和第一卷出版229
三 《资本论》创作的完成和第二、三卷出版230
一 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精辟概括232
第二节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运用、验证和发展232
二 《资本论》在验证唯物史观中的独特作用235
三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238
第三节 《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252
一 《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252
二 《资本论》中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255
三 《资本论》中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思想266
第四节 《资本论》对唯物辩证法一般原理的阐发269
一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270
二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272
三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274
四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若干范畴275
第五节 《资本论》中的系统性原则279
一 整体性观点280
二 系统等级结构观点281
三 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观点283
四 动态平衡和发展的观点286
简短的结论28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289
第一节 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290
一 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90
二 批判拉萨尔主义,提出“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297
三 批判“非常法”时期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306
第三节 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反杜林论》308
一 揭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312
二 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16
三 批判杜林在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阐发认识发展的辩证法323
四 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27
五 批判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35
六 《反杜林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338
第三节 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44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45
二 70年代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哲学概括354
三 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系统论述359
简短的结论370
第八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7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对唯物史观的贡献375
一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376
二 揭示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378
三 论述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383
四 阐明国家的起源、本质及消亡的历史必然性38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40年哲学斗争的总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390
一 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91
二 首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原理399
三 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详尽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408
第三节 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历史发展辩证规律的阐发412
一 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全面论述413
二 阐明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416
三 论述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418
四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421
简短的结论424
第九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27
第一节 狄慈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28
一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论述和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430
二 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论述和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433
三 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论述和对不可知论的批判438
四 在同资产阶级思潮的斗争中,提出哲学党性原则443
五 狄慈根哲学思想中的混乱和错误445
第二节 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50
一 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批判452
二 批驳资产阶级的各种谬论,捍卫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456
三 对哲学史的研究和著述461
四 梅林在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错误464
第三节 考茨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66
一 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解释468
二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471
三 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批判473
第四节 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77
一 批判唯心史观,认证唯物史观480
二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述思想观念的起源484
三 批判新康德主义和修正主义,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489
第五节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91
一 论述唯物史观的产生及其本质492
二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495
三 阐述历史辩证法的思想498
四 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01
简短的结论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