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综合业务数字网与异步转移模式 ISDN&ATM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津生,(日)秋山稔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731200416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综合业务通信网-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综合业务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综合业务数字网与异步转移模式 ISDN&ATM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1
第一章 总论——通信网的现状与未来1
1.1 通信网的现状1
目次1
1.2 ISDN的导入2
1.3 面向21世纪的通信网4
1.3.1 信息化社会的特征4
1.3.2 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5
1.3.3 通信业务的发展动向6
1.3.4 通信网的发展动向6
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8
2.1 开放系统互连(OSI)8
2.1.1 OSI的导入背景8
2.1.2 OSI的基本概念9
2.1.3 七层模型12
2.2.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14
2.2 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14
2.2.2 网络体系结构与各系统设计的关系17
2.2.3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技术20
2.2.4 传输网体系结构22
2.2.5 高功能层的结构28
2.2.6 节点系统结构30
2.2.7 运行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35
第三章 通信业务量理论基础41
3.1 排队论的基本概念41
3.1.1 排队概念的引入41
3.1.2 排队模型及排队的度量42
3.1.3 排队问题的数学解43
3.2 话务量理论及其对象43
3.3 电话呼叫的发生与终了45
3.3.1 呼叫的发生分布46
3.3.2 保持时间分布50
3.3.3 重呼53
3.4 呼叫业务量与拥塞率54
3.4.1 呼叫业务量54
3.4.2 完全线群模型的符号表示55
3.4.3 拥塞的定义55
3.5 同时接续概率56
3.5.1 联立差分方程的推导56
3.5.2 平衡状态的同时接续概率58
3.6 统计平衡与状态方程式59
3.6.1 同时接续状态及马尔柯夫过程59
3.6.2 马尔柯夫定理60
3.6.3 状态方程式62
3.7 立接制完全线群64
3.7.1 Engset的损失式64
3.7.2 Erlang损失公式66
3.7.3 立接制完全线群的特性67
3.8.1 排队不丢失的缓接制完全线群69
3.8 缓接制交换线群69
3.8.2 排队不丢失的缓接制完全线群的等待时间71
3.9 单线排队系统75
3.9.1 M/G/1排队系统的平均特性75
3.9.2 以隐含马尔柯夫链对排队的解析77
3.10 M/M/n多级排队系统81
3.11 业务量理论的应用83
4.1 引言89
第四章 ISDN的基本概念89
第二篇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89
4.2 ISDN的定义90
4.2.1 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90
4.2.2 ISDN的定义91
4.3 建立ISDN的原则91
4.4 ISDN的特点92
4.4.1 通信业务的综合化92
4.4.5 通信网中的功能分散93
4.4.4 费用低廉93
4.4.3 使用便利93
4.4.2 实现高可靠性和高质量的通信93
4.5 I-系列建议94
4.6 其它有关系列的建议95
第五章 ISDN网络体系结构101
5.1 ISDN的导入和发展101
5.2 ISDN的网络功能102
5.3 用户—网络接口104
5.3.1 用户—网络接口概要105
5.3.2 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106
5.3.3 用户—网络接口的结构108
5.3.4 ISDN用户室内布线法111
5.4 编号计划112
5.4.1 国际电话网编号计划112
5.4.2 ISDN号码计划113
5.4.3 ISDN号码与用户—网络接口的关系114
5.4.4 时间T114
5.5 终端选择115
5.6 选路原则117
5.6.1 电话业务117
5.6.2 数据业务119
5.7 网间互通119
5.7.1 ISDN和电话网的网间互通119
5.7.2 ISDN和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的网间互通120
6.1.2 对ISDN业务标准化的目的122
6.1.1 ISDN业务的概念122
6.1 引言122
第六章 ISDN提供的业务122
6.1.3 ISDN业务的分类123
6.2 承载业务125
6.2.1 承载业务的特点及其属性125
6.2.2 电路交换模式的承载业务129
6.2.3 分组交换模式的承载业务132
6.3 用户终端业务134
6.4.1 号码识别类补充业务135
6.4 补充业务135
6.4.2 呼叫提供类补充业务139
6.4.3 呼叫完成类补充业务139
6.4.4 多方通信类补充业务139
6.4.5 社团性补充业务140
6.4.6 用户—用户信令140
6.5 国际间利用ISDN时应注意的事项142
第七章 ISDN用户—网络接口143
7.1 概述143
7.1.1 用户—网络接口的目标143
7.1.2 ISDN用户—网络间的协议与电话通信协议的比较144
7.1.3 协议的分层结构及功能144
7.2 第1层——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电和物理条件146
7.2.1 基本接口的特点147
7.2.2 运用方式和布线配置类型147
7.2.3 基本接口的线路码和帧结构149
7.2.4 电特性153
7.2.5 基本接口的接口线传输技术156
7.2.6 标准插头座与供电158
7.2.7 基本接口的同呼冲突控制160
7.2.8 激活/去激活规程162
7.2.9 网络终端(NT)第1层的功能结构166
7.2.10 一次群速率用户—网络接口第1层规范概要167
7.3 第2层——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数据链路控制规范171
7.3.1 第2层功能概要172
7.3.2 LAPB与LAPD的比较173
7.3.3 逻辑链路的结构174
7.3.4 LAPD的帧结构175
7.3.5 帧的分类及控制字段的结构177
7.3.6 TEI的分配规程179
7.3.7 多帧方式的规程181
7.3.8 第2层的参数183
7.3.9 第2层整体功能结构183
7.4.1 引言184
7.4 第3层——ISDN用户—网络接口呼叫控制规范184
7.4.2 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单元编码186
7.4.3 消息的类型190
7.4.4 电路交换的呼叫控制规程191
7.4.5 多点到信规程193
7.4.6 通路选择规程194
7.4.7 挂起/恢复的规程195
7.4.8 补充业务处理的规程196
7.4.9 用户—用户信令的传递197
7.4.10 分组通信的规程197
第八章 ISDN用户线传输技术201
8.1 引言201
8.1.1 用户线传输方式的分类201
8.1.2 数字传输方式概述202
8.2 市话电缆及其传输特性202
8.2.1 平衡型市话电缆的结构202
8.3.1 乒乓传输方式203
8.3 数字传输方式203
8.3.2 回声抵消传输方式206
8.2.2 市话电缆的传输特性206
8.4 两种传输方式的比较209
8.5 传输特性恶化的原因与对策210
8.5.1 因电缆结构导致传输特性的恶化211
8.5.2 各种噪声211
9.1 No.7信号方式的基本概念213
9.1.1 信号方式概述213
第九章 ISDN网络中的协议213
9.1.2 共路信令网214
9.1.3 No.7信号方式的功能配置214
9.1.4 信号消息结构214
9.2 消息传递部分的规范219
9.2.1 消息传递部分(MTP)的功能配置219
9.2.2 MTP第2级的差错校正221
9.2.3 信号链路的倒换、倒回及初始建立的规程222
9.3.2 SCCP规程的分类225
9.3 信号连接控制部分的规范225
9.3.1 概要225
9.3.3 SCCP的消息和地址226
9.3.4 SCCP的规程227
9.4 ISDN用户部分228
9.4.1 ISDN用户部分的基本功能228
9.4.2 ISUP的信号消息与结构229
9.4.3 基本呼叫控制规程232
9.4.4 端局到端局的信号转移234
9.5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235
9.5.1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的基本功能235
9.5.2 TCAP的结构及应用业务元素235
9.5.3 TCAP的消息和组元236
9.5.4 TCAP的规程236
9.5.5 TCAP的应用实例238
9.6.1 ISDN协议的参考模型239
9.6 ISDN协议与OSI239
9.6.2 ISDN用户—网络间的协议与OSI的关系241
9.6.3 No.7信号方式与OSI的关系242
第十章 ISDN终端与编码技术245
10.1 引言245
10.2 ISDN数字电话机245
10.2.1 数字电话机的分类245
10.2.2 ISDN基本型数字电话机246
10.2.3 ISDN多功能电话机249
10.2.4 ISDN无绳电话机250
10.2.5 7kHz带宽高质量话音通信设备252
10.3 ISDN数据终端256
10.3.1 ISDN数据终端的分类256
10.3.2 微机多媒体通信卡256
10.4 图像终端259
10.4.1 图像终端的分类259
10.4.3 图像通信的发展方向260
10.4.2 图像通信的特点260
10.4.4 图像通信协议的标准化261
10.4.5 图像编码技术的要点263
10.4.6 384kb/s编码方式265
第三篇 面向21世纪的通信网267
第十一章 宽带ISDN267
11.1 B-ISDN的导入背景267
11.1.1 窄带ISDN的局限性267
11.1.2 B-ISDN应具备的条件267
11.2 ATM的基本概念268
11.2.1 电路传送模式与分组传送模式的缺陷268
11.2.2 ATM传输原理268
11.2.3 ATM交换原理269
11.3 B-ISDN提供的业务270
11.3.2 分配型业务271
11.4 B-ISDN的分层结构271
11.3.1 交互型业务271
11.4.1 信元的结构272
11.4.2 B-ISDN协议的参考模型273
11.4.3 ATM自适应层(AAL)273
11.4.4 ATM层276
11.4.5 物理层276
11.5 虚通道(VP)277
11.5.1 虚通道的基本概念277
11.5.2 虚通道的优点278
11.5.3 VPI与VCI的关系279
11.5.4 基于虚通道的B-ISDN传输网280
11.6 B-ISDN用户—网络接口280
11.6.1 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280
11.6.2 参考点TB和SB接口的基本特性281
11.7 ATM交换技术282
11.8 网络控制技术283
11.9.2 图像分层编码284
11.9.1 可变比特率编码的概念284
11.9 ATM中的信源编码284
11.10 业务质量恶化的原因与对策286
11.10.1 ATM网质量的分层模型与质量参数286
11.10.2 信元丢失及对策286
11.10.3 信元延时及对策288
第十二章 光交换系统290
12.1 光交换技术的导入背景及其前沿课题290
12.2 光互连技术291
12.3 光交换技术291
12.3.1 空分光交换方式291
12.3.2 时分光交换方式292
12.3.3 波分光交换方式294
12.3.4 复合型光交换方式296
12.3.5 自由空间光交换方式297
12.3.6 各种光交换系统性能的比较297
12.5 开发21世纪的交换技术298
12.4 光交换网的结构298
第十三章 智能网与UPT299
13.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299
13.1.1 高级通信业务299
13.1.2 智能网的导入背景299
13.1.3 智能网的结构301
13.1.4 智能网业务处理的流程302
13.2 智能网的基本模型303
13.3 开放式网络体系结构(ONA)304
13.4 适用于B-ISDN的智能网305
13.4.1 B-ISDN业务控制的特点305
13.4.2 在B-ISDN中IN的形式307
13.5 通用个人通信(UPT)307
13.5.1 UPT的导入背景307
13.5.2 UPT通信业务的分类308
13.5.3 UPT网络体系结构309
参考文献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