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民族学 上 第1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民族学 上 第1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237459.jpg)
- 周光大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5554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民族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民族学 上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现代民族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3
绪论3
第一节 发展现代民族学是时代的需要4
第二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基本特征5
第三节 开展现代民族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9
第一章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和功能12
第一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对象12
一、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是民族12
二、现代民族学研究的重点是民族问题13
三、现代民族学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18
第二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任务20
一、现代民族学研究的总任务20
二、现代民族学研究的根本任务21
三、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23
第三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作用和功能28
一、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作用28
二、现代民族学的社会功能31
第二章 民族学的基本特点和体系33
第一节 民族的基本概念33
一、民族和民族共同体33
二、民族概念在中国史书中的记载与发展34
三、民族概念在国外史料中的记载与发展34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概念的研究35
第二节 民族学的基本特征36
一、民族学研究的整体性36
二、民族学研究的广泛性37
三、民族学研究的综合性43
四、民族学研究的开放性44
五、民族学研究的实用性45
第三节 现代民族学研究的创新体系46
一、基础知识研究47
二、基础理论研究48
三、应用性研究49
四、开发性研究49
第三章 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1
第一节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51
一、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不同特点51
二、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紧密关系55
第二节 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59
一、民族学是从历史学中发展独立出来的学科59
二、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结合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特点60
三、民族史学仍是现代民族学研究的一部分63
第三节 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关系63
一、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联系密切的社会科学63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64
三、新时期应加强民族社会学研究65
第四节 民族学与文化学的关系67
一、民族学与文化学是相互联系和有区别的两门学科67
二、民族文化是文化体系的一部分68
三、新时期应加强民族文化学的研究69
第四章 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71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形成71
一、民族学资料的积累71
二、民族学研究机构的建立72
三、民族学形成的社会根源73
四、民族学形成的思想根源73
第二节 西方民族学的发展75
一、民族学的进化—历史范式76
二、民族学的结构—功能范式81
三、民族学的阐释—反思范式8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和发展86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奠基者87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实践与发展9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学的影响96
一、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学影响的主要方面96
二、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学影响的主要形式98
第五节 中国民族学的形成和发展99
一、中国民族学史料的积累99
二、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100
三、1949年以后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101
四、当代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成就103
第五章 民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108
第一节 民族的起源108
一、民族起源的认识和研究108
二、民族形成的条件和过程110
三、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112
第二节 民族的演变113
一、民族过程113
二、民族发展122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125
一、民族融合及其特点125
二、民族消亡的历史条件127
第六章 民族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趋势128
第一节 民族与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变化128
一、语言文字历史轨迹的第一阶段128
二、语言文字历史轨迹的第二阶段130
三、语言文字历史轨迹的第三阶段131
第二节 语言民族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132
一、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132
二、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136
三、语言民族学发展趋势与前景137
第三节 双语现象和双语的研究140
一、“双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双语研究的兴起140
二、双语人、双语概念和双语类型的划分14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双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43
第七章 民族与种族和族群的关系146
第一节 民族与种族的关系147
一、民族的形成147
二、种族148
三、民族和种族的关系151
第二节 民族与族群的关系152
一、“族群”的概念152
二、对“族群”概念的不同理解154
三、民族与族群的关系157
第八章 民族文化的结构和特点160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结构160
一、民族文化的组织结构160
二、民族文化的形态结构163
第二节 民族文化的特点176
一、民族文化具有整体性176
二、民族文化具有适应性176
三、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177
四、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178
五、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和谐性179
第九章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180
第一节 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80
一、何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80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185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87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187
二、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实践的基础187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89
第三节 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调适190
一、现代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190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调适192
三、民族成员要努力做到“文化自觉”198
第十章 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201
第一节 民族意识201
一、民族意识的界定201
二、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之间的关系204
三、民族意识的产生、特征及社会功能208
第二节 民族精神213
一、民族精神的界定213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精神现象216
三、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217
四、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217
五、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18
六、传统民族精神与现代民族精神220
第十一章 民族识别与民族识别意义222
第一节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依据222
一、民族与民族识别222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标准225
第二节 中国民族识别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230
一、民族识别的成就和过程230
二、民族识别中的问题234
第三节 中国民族识别的意义237
一、民族识别的政治意义237
二、民族识别的国际意义237
三、民族识别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238
四、民族识别促进了中国民族学学科队伍的建设238
五、民族识别工作促进民族学理论的发展239
第四节 中国与国外民族识别之比较240
一、前苏联的民族识别240
二、越南的民族识别240
三、老挝的民族识别241
第十二章 民族问题及处理民族问题的对策243
第一节 民族问题及其基本理论243
一、民族问题的概念243
二、民族问题的特点247
三、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249
第二节 当代我国民族问题及处理对策255
一、我国的民族问题255
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259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261
第三节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及处理对策264
一、当代世界民族问题264
二、当代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理论270
三、当代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273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27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279
一、区域的概念与划分280
二、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281
第二节 民族经济学与民族经济282
一、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283
二、民族经济学的指导意义284
三、民族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性285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的关系288
一、民族经济概念的界定288
二、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的联系和区别290
第四节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的背景290
一、经济全球化290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291
三、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292
第五节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293
一、民族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性质293
二、民族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参与方式294
三、民族经济共同体的社会经济地位295
四、保障各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利益296
第十四章 跨界民族的基本特点298
第一节 关于跨界民族的界定与分类298
一、什么是跨界民族298
二、关于“跨界民族”的分类301
第二节 中国跨界民族现状及其区位特点305
一、中国跨界民族的现状及其特点305
二、关于我国跨界民族的几点思考307
第三节 研究跨界民族的现实意义308
第十五章 中国民族基本知识315
第一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15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315
二、中华民族人口的构成316
三、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318
四、中华民族的经济生活320
五、中华民族的文学与艺术321
六、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323
第二节 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民族关系324
一、秦汉以前的民族关系324
二、秦汉以后至鸦片战争前的民族关系325
三、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民族关系327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民族关系328
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328
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329
三、改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途径330
第十六章 世界民族基本知识332
第一节 世界民族概况332
一、世界民族人口概说332
二、世界各大洲民族的分布335
第二节 世界民族的语言340
一、亚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340
二、非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342
三、欧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344
四、美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346
五、大洋洲各民族的主要语言347
第三节 当前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内容348
一、世界民族研究的地区分类349
二、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方面351
第二篇 民族学视野中的文化体系(上)355
第十七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355
第一节 学科史回顾356
一、环境决定论356
二、环境可能论与生态文化学357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62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364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365
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369
三、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370
第十八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生产文化374
第一节 生产民俗文化374
一、物质文化中的生产文化374
二、生产民俗文化的概念375
三、生产民俗文化的内容375
四、生产民俗文化的特点376
第二节 农作生产民俗文化378
第三节 畜牧、渔猎生产民俗文化380
第四节 林业生产与狩猎生产民俗文化382
第五节 民间工艺生产民俗文化385
第六节 生产民俗文化与现代化387
一、生产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87
二、生产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389
第十九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交通运输文化392
第一节 各种类型的道路392
一、陆路交通及其嬗变392
二、中国的水路与运河393
三、桥梁的崛起394
第二节 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395
一、人力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395
二、畜力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396
三、水上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397
第三节 传统交通运输的组织和习俗399
一、传统交通运输组织399
二、传统交通运输中的习俗400
第四节 我国各民族传统交通运输401
第五节 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408
第二十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饮食文化410
第一节 饮食民俗文化410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与民族饮食文化410
二、饮食文化的形成410
三、饮食民俗文化的内容412
四、饮食民俗文化的特点412
第二节 食俗文化414
一、日常生活食俗文化414
二、岁时节日食俗文化414
三、人生礼仪食俗文化415
四、宗教信仰食俗文化416
五、食规与嗜食417
第三节 酒俗文化418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418
二、酒俗文化面面观419
三、酒与中华文化421
第四节 中国的茶俗文化423
一、茶俗文化的发展概况423
二、中国茶俗文化424
第五节 饮食民俗文化与现代化426
第二十一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服饰文化429
第一节 服饰与社会生产力429
一、服饰发展简史429
二、服饰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32
第二节 服饰与社会角色433
一、性别与年龄角色的标志433
二、服饰是社会等级的标志434
三、宗教门派与宗教角色的符号435
四、职业角色的标记436
第三节 服饰与社会管理437
一、服饰是一种民俗事象437
二、服饰惯制的形成439
三、服饰的社会管理功能440
第四节 服饰的文化变迁442
一、服饰变迁的社会文化基础442
二、服饰变迁的趋向444
三、服饰的民族性与现代性446
第二十二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居住文化448
第一节 居住民俗文化448
一、居住文化的概念与类型448
二、居住文化的形成449
三、居住民俗文化的内容449
四、居住民俗文化的特点450
第二节 民居建筑的类型451
第三节 建房民俗文化454
第四节 住房设施和布局民俗及其理论456
第五节 居住信仰民俗文化458
第六节 居住生活的现代化、民族化461
第二十三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身体文化465
第一节 自然身体466
一、身体构造467
二、身体与认知469
第二节 社会身体471
一、身体的社会隐喻472
二、文身的功能473
第三节 象征身体475
一、从身体到心灵476
二、身体、容器与世界476
三、月经污染和禁忌478
第四节 身体政治479
一、身体的等级480
二、美德的展露481
第二十四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影视文化483
第一节 影视民族学学科界定及其内涵483
一、有关影视民族学的定义483
二、影视民族学的特征与原则485
三、影视民族学的目的、功能486
四、影视民族学的方法论487
第二节 中国民族志电影与影视民族学488
一、拍摄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历史背景由来488
二、不断拓展与完善中的影视民族学490
三、频繁走向国际影坛的中国影视片494
四、有关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495
第二十五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498
第一节 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498
一、民族旅游文化的内容498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499
三、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500
第二节 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501
一、相关文化人类学理论502
二、旅游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502
三、民族文化旅游的真实性与商品化504
第三节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505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505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步骤506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形式及开发现状507
第四节 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促进民族发展繁荣512
一、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力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512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发展民族旅游业512
三、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推出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513
四、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业514
第二十六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艺术文化516
第一节 艺术门类及其选项简述516
一、常见的艺术分类系统516
二、分类系统简析519
第二节 艺术的起源与形成521
一、文艺界的5大源头论521
二、美术起源论523
三、音乐舞蹈起源说523
四、戏剧艺术起源论524
第三节 艺术的基本特征525
一、民间文艺的基本特征525
二、音乐舞蹈的主要特征527
三、美术的基本特征528
四、戏剧的艺术特征528
第四节 艺术的发展及其新趋势530
一、音乐的发展530
二、美术内容和风格的嬗变531
三、舞蹈发展的趋势532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现代化趋势533
第二十七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人生礼仪文化536
第一节 人生礼仪的性质和功能536
一、人生礼仪的性质536
二、人生礼仪的形成537
三、人生礼仪的功能538
第二节 人生礼仪的类别及其形式542
一、西方学者分类法542
二、中国习惯分类法543
第三节 人生礼仪的变革与更新547
一、早期易俗举动548
二、近古时期改革措施550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行动552
第二十八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岁时节庆文化554
第一节 岁时节庆类型和表现554
一、祭祀性节日555
二、农事性节日556
三、纪念性节日558
四、社交游乐性节日558
五、喜庆性节日559
第二节 岁时习俗的文化内涵560
一、节日来历的传说560
二、祖先业绩的演义和民族理念的传扬562
三、民族歌舞的盛会和民族工艺的展示563
四、历代节日诗文的文化价值565
第三节 岁时节庆活动的意义及发展567
一、节日仪式中歌舞活动的内涵567
二、大地与自然物的人格化568
三、从传统神灵观念到现代效益意识569
第二十九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体育文化571
第一节 体育与体育文化571
一、体育概念的现代流变571
二、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574
第二节 世界民族体育文化概观578
一、竞技表演类体育文化578
二、休闲娱乐类体育文化579
三、养生保健类体育文化580
四、民俗仪式类体育文化581
第三节 几个体育文化问题的探讨583
一、现代奥林匹克与体育全球化583
二、东方体育对西方体育的影响585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问题研究587
第三篇 民族学视野中的文化体系(下)593
第三十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教育文化593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关于教育的研究593
第二节 民族传统教育文化597
一、家庭教育597
二、族群与社区教育600
三、宗教教育605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与双语教育607
一、多元文化教育607
二、双语教育610
第三十一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医药文化614
第一节 对文化与疾病研究的学科溯源615
第二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疾病体系619
一、病因理论620
二、治疗过程623
三、养生保健理论623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625
一、藏医药学625
二、蒙医药学626
三、维吾尔医药学626
四、傣医药学627
五、壮医药学628
第三十二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法律文化629
第一节 法律、文化和法律文化630
一、“非国家的”的法律观630
二、文化与法律文化633
第二节 法律文化的相对观638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相对观639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相对观641
三、主流法律文化与非主流法律文化的相对观642
第三节 建设和谐统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644
第三十三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648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文化649
一、政治的定义649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650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多元性651
第三节 政治文化对民族政治的作用653
一、影响民族政治的发展654
二、影响民族政治舆论654
三、影响民族成员的政治行为655
第四节 政治文化与民族问题656
一、政治文化与民族的凝聚力656
二、政治文化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657
三、政治文化与族际关系659
第三十四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伦理文化661
第一节 民族伦理学与伦理学、民族学661
一、民族伦理学与民族学、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661
二、民族学、人类学对伦理文化的研究662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664
一、中国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伦理文化呈现的不同类型664
二、中国各少数民族伦理文化受汉民族伦理文化影响较深666
三、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的主要内容667
第三节 民族伦理文化交流的原则673
一、平等原则674
二、尊重原则675
三、包容原则676
四、共生原则677
第三十五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婚姻文化680
第一节 婚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680
一、从群婚到对偶婚680
二、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681
三、母系社会的遗风682
四、姑表婚制及其特点683
第二节 新旧时代的多种婚姻形式684
一、几种被迫性质的婚姻684
二、新旧不同的婚娶方式686
第三节 婚姻习俗的变化发展689
一、婚恋方式的演变689
二、择偶条件和方式的改变690
三、婚礼仪式的改变690
四、偶居生活习俗的改变691
五、离异和丧偶观念的改变693
第四节 现代社会婚姻及其发展趋势694
一、不同内涵的一夫一妻694
二、夫妻共建家业695
三、几种发展变化的趋势696
第三十六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家庭与亲属制度文化698
第一节 家庭成员结构分析698
一、两大系统关系纽带699
二、多代同堂观念的淡化700
三、老者随居对象的选择701
第二节 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世袭特征702
一、家庭成员的关系702
二、半血缘和其他家属关系703
三、家庭世袭地位的传承704
四、家务和家产的处理704
第三节 家庭传教习俗705
一、家谱的建立705
二、家风的传承706
三、家教与家法707
四、家庆与族庆708
五、家祭与族祭708
六、家讳和禁忌709
第四节 亲属和亲属称谓710
一、亲属的构成710
二、血缘亲属711
三、姻缘亲属712
四、亲属的称谓712
第三十七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社会性别文化718
第一节 社会性别与文化718
一、性与社会性别718
二、文化的特征719
三、社会性别与文化濡化720
第二节 不同生计类型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721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与人类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文化724
一、人类社会的父系、母系制724
二、母权制社会的基本特征726
三、人类婚姻形态和家庭类型728
第四节 社会性别与语言文化732
第五节 社会性别与宗教文化734
一、跨越世界三大宗教的性别形象736
二、宗教教义中的性别观738
三、男性/女性宗教实践者740
第三十八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博物馆文化744
第一节 博物馆和民族学的互动745
一、西方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与贡献745
二、中国民族学博物馆的建设实践749
第二节 当代民族学博物馆的文化建设754
一、民族学本土化与民族学博物馆的社区化754
二、从民族学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757
第三十九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762
第一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内涵及其构成要素762
一、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内涵762
二、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构成要素763
第二节 民族学视野中的科技文化特征772
一、地域性772
二、民族性773
三、共享性774
四、合理性775
五、传承性775
第三节 科技文化的民族学研究776
一、社会文化进步标志论776
二、社会文化进步动力论777
第四十章 民族学视野中的巫术与宗教文化780
第一节 巫术与民族传统文化780
一、巫术和巫师781
二、巫术在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785
第二节 民族宗教文化786
一、宗教组织和宗教职业者787
二、宗教与民俗的关系791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中的宗教792
一、现代宗教的特点792
二、我国宗教存在的条件和作用793
三、对现代中国宗教发展趋势的展望796
参考文献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