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素质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理素质教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1238108.jpg)
- 赖文龙编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30611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14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理素质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理素质概述1
第一节 心理素质的概念1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1
二、心理素质的属性2
三、心理素质的结构3
四、心理素质的作用5
第二节 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势8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素质概念8
二、现代智力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13
三、非智力因素理论与实践研究19
参考文献26
第二章 优化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28
第一节 优生法28
一、遗传学的基本知识28
二、优生从选择对象开始31
三、准爸爸早准备优生32
四、优生选时节34
第二节 优境法37
一、儿童的先天环境优化38
二、儿童的后天环境优化46
第三节 优育法51
一、儿童营养状况51
二、儿童消费状况52
三、优育策略53
参考文献60
第三章 教师人格心理素质62
第一节 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概述62
一、教师人格的界定62
二、中小学教师人格的特点65
三、影响中小学教师人格的因素66
第二节 教师的需要、成就动机和兴趣68
一、教师的需要68
二、教师的成就动机75
三、教师的兴趣78
第三节 教师的性格81
一、教师性格的概述81
二、教师性格类型及特点85
三、教师良好性格的修养87
第四节 教师人格的自我调控89
一、人格自我调控的概述89
二、教师人格自我调控90
三、教师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方法92
参考文献94
第四章 教师教学心理素质95
第一节 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95
一、教师的智能95
二、教师的言语能力98
三、教师的非言语能力99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101
一、掌握教学大纲技能101
二、运用教材技能101
三、教学设计技能102
四、信息技术技能106
第三节 学习辅导技能108
一、辅导“学生要学习”技能108
二、辅导“学生会学习”技能109
第四节 教学监控能力113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述113
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116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及培养118
第五节 教学创新能力120
一、教学创新能力系统120
二、教学创新型教师的特点121
三、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素质的构建123
参考文献124
第五章 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25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原则与途径125
一、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原则125
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128
第二节 培养良好非智力因素的方法130
一、培养成就动机,提高人格动力130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人格倾向135
三、培养良好性格,提高人格素质139
四、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提高情商145
五、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商151
参考文献158
第六章 生死心理素质教育159
第一节 生死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159
一、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60
二、提高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160
三、提高青少年的人生观水平和理想目标161
四、促进犯罪人员改恶从良161
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善162
六、促使人长寿162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162
一、儒家的生死观163
二、墨家的生死观163
三、道家的生死观164
第三节 青少年自杀心理与干预165
一、自杀的原因165
二、自杀的特征167
三、危机调适与干预169
第四节 生死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171
一、小学开设《生命科学》课172
二、中学开设《人生哲学》课172
三、生死心理素质训练173
第七章 中小幼心理素质的教育177
第一节 早期心理素质教育177
一、早期培养婴儿心理素质的目的179
二、早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179
三、早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183
第二节 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186
一、创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188
二、优化培养中小学生学力,提高智商188
三、优化构建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189
第三节 超常儿童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198
一、国内外的超常教育状况198
二、关于我国少年班的争论202
三、“神童”现象心理分析204
四、怎样进行超常心理素质的培养208
参考文献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