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 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 5
  • 冯海发,黎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53319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938页
  • 文件大小:161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 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卷1437

第六篇 宏观环境因素与农业结构调整1437

第三十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1437

第一节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1437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机理1437

二、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其他作用1438

三、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潜力1440

第二节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1440

一、1979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440

二、197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442

第三节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措施1446

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447

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448

三、发育要素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改组,形成合理的企业布局和规模结构1449

四、乡镇企业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重点1449

五、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1450

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450

七、制定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1451

第三十四章农产品流通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1452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452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含义1452

二、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1453

三、农产品流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454

第二节 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456

一、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与市场目标1456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简单回顾1458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1460

第三节 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对策措施1462

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组织框架1462

二、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1463

三、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策略1464

第三十五章 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1467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467

一、与农业相关的几种交通运输方式1467

二、交通运输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1469

第二节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71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基本估计1471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473

第三节 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对策措施1476

一、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1476

二、组织农产品的合理运输1479

第三十六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1482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结构的影响与作用1482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促使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的未来发展和结构优化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1482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促使农产品品质结构的优化1483

三、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1484

四、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农业资源向广度与深度开发,在更大的领域和空间里实现农业结构的全面优化1485

五、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1486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结构演变中的现实表现1486

一、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环节—农技推广体系缺乏建设或建设不够,出现了农业科技传递过程中的断档问题,造成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作用的严重弱化1487

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投入不足,队伍不稳,使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未来基础技术储备处于不断弱化状态1488

三、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工作薄弱,成果转化意识不强,降低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支持程度1489

四、农业技术的供给总量不足,结构欠佳1490

五、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存在着体系割裂、衔接不足的弊端1491

第三节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支持的对策1492

一、充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和结构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要性的认识1492

二、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加速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份额1492

三、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条件,在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推动中实现农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1493

四、建立并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法律体系,以法保障农业科技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优化的支持作用1494

五、重视并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工作1495

六、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与超前研究,有效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储备1495

七、大力引进国外农业新技术1496

第三十七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1497

第一节 人力资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497

一、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1497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1498

三、人力资源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市场的发育1498

四、人力资本是非农化的重要门槛1499

五、人力资本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武器1499

第二节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1500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1500

二、农村劳动力开发存在的问题1503

第三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1504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向1504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政策1507

第三十八章 财政金融政策与农业结构调整1510

第一节 财政金融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510

一、财政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1510

二、农村金融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1513

第二节 财政金融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的现状1514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现状1514

二、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517

第三节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的对策措施1519

一、转变农业投资观念,明确农业投资的适宜点1519

二、深化改革农业投资体制,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1519

三、合理界定政府农业投资的职责和范围,防止农业资金非农化1520

四、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1520

五、审慎地进行农村信贷市场定位1521

六、采取措施,保证中长期贷款有效投入1521

七、尽快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经营机构1522

第三十九章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1523

第一节 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1524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1524

二、合作经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1525

三、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基本作用1528

第二节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1531

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1531

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认识不清1532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领域窄、力量弱、功能小1533

四、运营资金不足1533

五、组织内部管理粗放,缺乏管理人才1533

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不明确1534

第三节 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措施1534

一、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三大支点:制度、主体、环境1534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措施1537

第四十章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1540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含义1540

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济学解释1540

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别和联系1542

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区别和联系1545

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含义解释1548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国内现状1548

一、国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经验1548

二、国内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现状1553

第三节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因素1557

一、农民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58

二、农业科研经费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0

三、农业科研人员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0

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1

五、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2

六、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4

七、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5

八、农业科研机构设置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1566

第四节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构建对策1568

一、农业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1568

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1579

三、农民采用技术的激励机制的构建1583

第四十一章 证券市场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1604

第一节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1604

一、证券的含义1604

二、证券市场的特性1605

三、证券市场的作用1606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1607

第二节 我国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基本状况1608

第三节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与投资方向1613

一、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1613

二、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方向1616

第四节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1619

一、种植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1619

二、林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1620

三、畜牧饲料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1621

四、水产渔业类公司经营状况1621

五、农产品加工流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1622

六、农业生产资料类公司的经营状况1623

第五节 我国农业进一步利用证券市场的对策措施1625

一、增加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1625

二、积极扶持高科技农业类公司上市1626

三、鼓励上市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1627

第四十二章 生产要素流转替代与农业结构调整1631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理论分析1631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含义1631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形态特征1633

三、农业生产要素流转规律1642

四、农业生产要素替代规律1651

第二节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基本态势1657

一、农业劳动力流转态势1657

二、农业土地流转态势1672

三、农业资本流转态势1680

四、资本替代劳动态势1682

五、资本替代土地态势1685

第三节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替代的效果评价与问题辨析1686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形成的积极作用1687

二、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积极作用1691

三、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问题辨析1694

四、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问题辩析1699

第四节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和替代的实现机制1703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一般实现机制:收入差原理1703

二、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一般实现机制:相对价格诱导原理1706

三、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具体实现机制1710

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具体实现机制1714

第五节 农业生产要素流转替代的效率标准及其国际比较1715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效率标准1716

二、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国际比较1718

三、国际比较的基本结论1728

第六节 优化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对策措施1729

一、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基本取向1729

二、优化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对策措施1730

三、优化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政策选择1737

第四十三章 农村市场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1742

第一节 开拓农村市场的国民经济意义1742

一、农村市场的内容1742

二、宏观经济转型与开拓农村市场1743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开拓农村市场1745

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开拓农村市场1748

第二节 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1749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1749

二、农村资本品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1763

第三节 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潜力及其量化1766

一、认识农村市场开发潜力的角度:收入定位1766

二、农村市场需求潜力的量化1767

第四节 制约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因素分析1770

一、收入对消费的解释:持久收入—消费模型1770

二、收入对消费的解释:相对收入—消费模型1774

三、非收入因素对消费的解释:多变量消费模型1776

四、外部因素对消费的解释: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假说1778

五、外部因素对消费的解释:工业品结构不适应假说1780

六、小结1781

第五节 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总体思路1782

一、主体定位:80%的农村中等收入者1782

二、产品定位:家电、建材和农业机械类1783

三、产业定位:工业与农业并重1785

第六节 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对策选择1785

一、增加农民的持久性收入1785

二、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1789

三、调整农村工业品的功能结构1790

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1792

第四十四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结构调整1793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框架1793

一、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1793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和职能1795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1797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原则1799

五、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规则1801

六、世界贸易组织诸多规则的实质1803

第二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804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1804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1806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选择1814

一、要把粮食作为贸易保护的重点1814

二、要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1816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1819

四、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措施1821

五、实施各有侧重的区域农业发展与布局战略1822

六、加强主要农产品的重点发展区域建设1825

七、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1829

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产品的技术标准1830

九、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1830

十、实现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管理一体化1832

第四十五章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结构调整1833

第一节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含义1833

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1835

一、农业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1835

二、城镇化推进与农业发展关系的两种实践模式1845

三、协调我国城镇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政策选择1852

第三节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1866

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1866

二、城镇化推进与农村工业化关系的实践模式1868

三、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推进的偏差1898

四、协调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对策选择1904

第四节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1906

一、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1907

二、我国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1908

三、优化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对策选择1911

第五节环境保护与农村城镇化1917

一、农村城镇化的外部性1917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外部性的基本表现1918

三、协调环境保护与农村城镇化推进的对策选择1919

第六节政府管理与农村城镇化1931

一、政府在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定位1931

二、政府在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方式1934

三、强化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管理的对策措施1935

热门推荐